黄河源
“看不到军队。黄河的水从天而降流向大海,再也没有回来。”今天欣赏当代诗人李白的这部《将进酒君不见》时,佩服他奔放的才能时,很容易忽略这种问题。古代中国,人们真的不知道黄河院在哪里。“来自天空。
河源的故事也因此成为我们的祖先认知黄河的一部史书,一个过程。虽然黄河很早就出现在了我国的古籍中,《尚书·禹贡》中就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但那时的人们真的不知道这条别名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的河流的源头在哪里。
当年,人们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黄河
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赞干布在河源亲迎”。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
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
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星宿海
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
然而,在没有完全认清黄河的正源之前,人们认为河源在哪里呢?而若说出这三个字来我们可能会被吓一跳——罗布泊。
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此后,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而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今日罗布泊
探寻与认知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也伴随着美好的传说故事。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其中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
银河
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
自此,中国便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知道了这些,再读些诗时,我们该有怎样的心情与感慨——只为一个河源的正确答案,我们的先辈居然孜孜不倦地追寻了两千年!
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