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如是绘: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敦煌画院 著绘,中信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对大众而言,飞天几乎就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其实,壁画中的飞天多以配角的形象出现,一般在壁画的上端,对整个画面起装饰作用。
在敦煌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中,飞天有4500余身,几乎是窟窟有飞天。最早的飞天概念来自古印度,叫作乾闼婆和紧那罗,分别是香神和歌神,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具体人物逐渐模糊,职责也变得多样,最后变成老百姓们理解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我们则更多是从国内某款酒的包装上认识飞天,一般会认为飞天的形象就是唐代那种丰腴的形象。其实飞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时代不断演变,具备强烈的朝代特点,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壁画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飞天形象。
再来看壁画中常见的乐舞。这不是中原习惯的娱乐方式,一定是当年的敦煌画师见过商队中的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把它画在了墙壁上。你会看到乐舞图的画面中,两侧是乐队,中间是巨大的灯塔,把整个场景照得灯火通明,在欢快的乐曲之中,有一名舞者在圆形的垫子上越转越快,却始终不会转到垫子外面去。
乐舞中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造型,有一种叫做反弹琵琶。琵琶这种乐器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反弹琵琶是一种结合弹奏的舞蹈形式,在今天相当于唱跳组合。
《天宫伎乐》
出处:莫高窟435窟北壁北魏
方法:泥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沈永平
画里有话:“看着他们的用力演奏,似乎可以从壁画中听到高亢优美的乐声”
这难道是飞天?这不是我们小区里喜欢在阳台上唱歌的邻居吗?这可能是我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飞天在我们的印象里应该是翩然飞舞的仙女,而不是这样粗犷的汉子形象。
其实,这正是正宗的敦煌早期伎乐飞天的形象。敦煌艺术起源于西域,而这两位早期伎乐身上和中原人截然不同的装束也表明了这一点。
这两位伎乐,一位吹奏海螺,一位拍打腰鼓,他们的演奏姿势很卖力。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拿着海螺吹奏或者拍着腰鼓的姿势。背景建筑也画得立体感十足,颇有现代风格的意味。
《莲花飞天》
出处:莫高窟248窟人字披西魏
方法:纸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李振甫
画里有话:“西魏飞天,像大家熟悉的飞天吗?”
这里的飞天虽然不是大家认知最广泛的飞天形象,但是已经开始向大众印象中的敦煌飞天形象靠拢了。
向后扬起的飘带和衣角,表示飞天正在飞舞,而飞天的姿态也开始由粗犷向柔美转变。飞天的外貌上,西域的元素逐渐减少,中原的元素开始变多,例如发髻、长裙。配饰也开始变得精致,我们可以看见这两位飞天颈间、腕上的配饰已是金光闪闪。
《伎乐飞天》
出处:莫高窟249窟西壁龛上西魏
方法:泥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沈永平
画里有话:“西魏飞天,优雅的蓝色长裙令人印象深刻”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飞天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从西域风格逐步转变为中原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交织变化的。同一时期的洞窟中,你能看到不同时代的画风。
这身飞天双手拍腰鼓,横空向左飞,四周香花飘落、彩云旋绕,更衬托出其优美的飞舞姿态。飞天呈现“U”字形,说明画师已经开始注重表现飞天的轻柔优美感。
《四飞天》
出处:莫高窟428窟南壁北周
方法:泥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沈永平
画里有话:“吹拨弹敲,四飞天乐队今天出道”
四大天王、四大神兽、四大名著……我们好像对“四”有特别的偏爱,正如这里的四身飞天乐队,他们各司其职,姿态各有千秋。四位伎乐飞天从左至右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横笛、腰鼓。画师用不同的色彩来间隔排列飞天的头光、巾带和长裙。
我们可以注意到,人物的面部、胸部、腹部、肘关节的黑圆圈并不是画师特意表现出来的,这种技法叫作“晕染法”,这也是428窟壁画里所有人物形象最明显的特点。
《群飞天》
出处:莫高窟305窟东披隋
方法:泥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沈永平
画里有话:“隋代飞天,空降地球”
隋代是飞天形象大转变的时期,不同于前面的时代,隋代飞天往往极具动感、成群出现,就像这里我们看到的,四身飞天的姿态动势都不一样。她们在天花流云中穿行,姿态潇洒,有的像少女一样梳着双髻,有的像比丘一样穿着袈裟,多种多样的风格。
飞天特写:笔法看似随意,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其中一位,仔细分辨一下,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飞天的五官。从精致的五官轮廓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壁画没变色时的美丽。
《三飞天》
出处:莫高窟401窟西壁隋
方法:纸本整理性临摹
临摹人:李振甫
画里有话:“大伙儿都风风火火的,应该是去参加喜宴”
当你看到成群的黑飞天,那基本就可以确定是隋代飞天。因为隋代壁画大量应用了铅粉,所以人物的皮肤往往在时光的流逝中变成了黑褐色。
这三身飞天托宝盘、弹琵琶、吹笛子,各不相同,变化也是隋代飞天的特点之一。飞天周围飞舞着像海带一样的图样,其实是隋代画师们刻画的“云气”,这样的云气更富有动感。在云气、莲花和飘带细长而形态自然的配合下,画面富有流动性。同时画师用土红底色烘托,为画面创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箜篌飞天》
出处:莫高窟329窟窟顶初唐
方法:纸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划重点,这里飞天所持的乐器叫作箜篌”
虽然已是初唐,但这身飞天仍然保留有一定的隋代气息。不过和之前的隋代飞天相比,这位飞天变得更加清秀,身材修长,细腰长裙,姿态舒展,衣带临风飘举,十分符合我们今天的审美。画面中的她拨奏着箜篌,在流云中飞舞,传递着佳音。
《舞乐》
出处:莫高窟217窟北壁盛唐
方法:纸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李振甫
画里有话:“看似斑驳的画面其实有迹可循,你找到小鸭子了吗?”
斑驳不清既是敦煌壁画的现状,也是敦煌壁画的魅力之一,要求观看者沉下心来,在画面中寻找线索。这幅画乍一看,你会觉得眼花缭乱,但是当你沉下心来,就能看清了。
画面以红色为基调,两位伎乐舞者正在莲花上起舞,飘带飞扬舞动,在舞者身边形成一个个圆圈,就像是花样体操运动中的彩带。画面右侧有一只鸭子在池水中游动,活泼可爱。
《胡旋舞乐图》
出处:莫高窟220窟北壁初唐
方法:纸本复原性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古代大型派对乐队和舞蹈的表演定格纪念”
这一幅画是敦煌壁画中规制最大的舞乐图。在灯火辉煌的中央舞台上,两位舞者是核心,她们身穿白裙,手舞丝带,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在乐队的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
两位舞者始终踩在小圆毯上,她们虽旋转但不会脱离圆毯。飘带随着舞动而飞扬,这应该是著名的胡旋舞。舞台中央两侧立着由小灯组成的巨大灯轮,一边的天女正在负责点起漫天的灯火。
乐队特写:舞台边缘是负责伴奏的乐队,一共二十八人,是较少见的大型乐队。她们分为左右两组,伎乐们有的上身袒裸,有的斜披着衣服,肤色、发型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和从西域等地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
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觱篥、五弦、横笛、腰鼓、都昙鼓、鼗鼓、答腊鼓、羯鼓、毛圆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可以说是一部“敦煌乐器大全”了。
《胡旋舞乐图》
出处:莫高窟220窟南壁初唐
方法:纸本客观临摹
临摹人:苏柏斗
画里有话:“同台竞技,她们面对面舞了千年”
这幅画与前一幅画在洞窟中分属南北两侧,同是胡旋舞乐图。在这一幅画的左右两组乐队中,每一组乐队各有八人,选择的乐器基本上与前一幅相差无几。如果说北壁刻画的是一个恢弘大气的场面,那么南壁这幅就是在表现一个更为小巧精致的乐舞场景。
在临摹技法的选择上,两幅画的创作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上一幅偏向整理性临摹,而这一幅更加偏向现状性临摹。通过对比,大家可以感受到壁画沧桑的历史感。
《胡旋舞者》
出处:莫高窟220窟南壁初唐
方法:纸本创意性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场地再小,对高手来说都是大舞台”
这正是前一幅《胡旋舞乐图》中右侧的舞者,画师用创意性临摹的方式给这位舞者来了一个特写,向我们展现了胡旋舞的动作瞬间。
这位舞者绶带飘飘,好像是在圆形的毯子上一阵乱舞,实际上飘带乱中有序,所有的动作有迹可循。即使是亲眼见过舞者跳舞,画师也很难定格这个瞬间,可以说很考验画师的功力了。
《双飞天》
出处:莫高窟321窟西壁初唐
方法:纸本创意性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唐代飞天姐妹照”
这里的飞天基本上和我们印象中的飞天相重合了,唐代飞天是最为完善也最广为人知的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画面中,两位飞天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动,一手拈着花蕾,一手散花,身后拖曳的长裙衬托着她们柔美的身姿,长长的飘带因为飞动而被拖在身后。
《华盖四飞天》
出处:莫高窟320窟南壁盛唐
方法:纸本复原性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四飞天齐聚华盖,展现出大唐非凡气象”
如果说起我们对“唐”的印象,那么丰腴之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标签。我们看到这四身飞天体态雍容、衣饰华贵,“大唐盛世”四个字自动在脑中浮现出来。
这四身飞天是画在主尊阿弥陀佛的华盖上方,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四身飞天一前一后分成两列,前两身飞天对称地拥护在华盖的左右两侧,一手撒花,一手接引,婀娜多姿;后面两身飞天紧随其后,也做出撒花的动作,长长的飘带衬托出飞行中轻盈灵动的体态。
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再加上绚丽的色彩,让美妙的西方极乐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
《反弹琵琶乐舞图》
出处:莫高窟112窟南壁中唐
方法:纸本创意性临摹
临摹人:庄生源
画里有话:“想成为众人的焦点,就要与众不同”
画师根据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乐舞图》进行再次创作,采用了更为大众接受的色彩风格,线条纯熟。这幅画以朱、绿、黄、黑、白为主色,形成一种温和而厚重的色彩美。
《迎宝图》
方法:纸本创意性临摹
临摹人:沈永平
画里有话:“飞天乐队大游行”
右下角的飞天引领着一架由三条龙所拉的车,众飞天在周围演奏着琵琶、箜篌、鼓、镲、笛子等乐器,周边还有飞天在散花,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
本文选自《敦煌如是绘: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敦煌画院
摘编/安也
编辑/张婷
导语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