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江川甘棠箐
出土器物
属旧石器时代遗址,地处古抚仙湖山间凹地, 地层为湖滨沼泽相沉积。地层堆积连续且清晰,共划分了 20 层位。
发现一处用火遗迹。 出土石制品25153 件, 其中石核 658件、 石片564件、 初级砸击断块102件、 石器 192 件、 废品(含断块、 断片和碎屑等)23637 件。 出土骨制品 28件, 木制品十多件。 此外, 还出土了丰富的动、 植物化石。
石器砸击技术: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 “典型砸击法” , 沿砾石长轴方向砸击。 而出现的另一种是沿砾石的短轴方向,砾石较平一面朝下放在石砧上,砸碎砾石, 得到不规则石片和石块, 石块可再转向放置, 继续砸击, 产生新的石片、 断块。 此法在国内外旧石器时代遗址研究中未见报道, 为甘棠箐遗址独有的加工技术。 两种砸击技法在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 形成了甘棠箐遗址独树一帜的砸击技术文化体系。
甘棠箐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后发现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 遗址的发现、 发掘和研究无疑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再次证明了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
2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II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I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聚落一处。已清理该时期墓葬280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其它一批重要遗迹。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3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水利系统位于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距今5000年左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还早千年。。据浙江省考古所介绍,良渚古城是中国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良渚水利系统从2015年7月起开始发掘,它与良渚文化密不可分,对研究良渚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包括英墩、莲子湾和桥山3处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海南首座史前墓葬,没有随葬器物与棺木,但留存了人类遗骸,为研究海南史前先民的体质特征、DNA信息等提供重要支撑。
5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博物馆
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西周时期遗址,学术界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发掘了最大西周建筑遗址,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建筑形制发展演变提供了实例。此外,遗址内的水网系统、具有殷移民特色的“居址-墓葬区”、随葬有精美马车的车马坑等系列发现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为考古界带来了对该聚落人群的新认识。
6 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四方塘遗址墓葬区位于铜绿山Ⅶ号矿体所在大岩阴山北坡,坐落在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马鞍形山岗上,南北长150、东西宽20~50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275平方米,清理墓葬135座。其中,两周时期墓葬123座(西周晚期3座、春秋时期120座),共出土铜、陶、玉、铜铁矿石等质地文物170余件。这是铜绿山也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的与矿冶遗址相关的墓地,揭示了矿冶生产的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有关信息。
7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海昏侯遗址博物馆文物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地方列侯等级的墓葬。出土超过10000件(套)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侯墓和侯夫人两座主墓同茔异穴,两墓共用一个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的、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
8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
太极殿始建于曹魏时期魏明帝(曹叡)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洛阳城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正殿,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殿之祖”。
太极殿的主体位于宫院北部中间,由东西向排列、宽约220米的三座大型建筑组成,三座殿基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大致位于同一东西向建筑轴线上,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该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中国古代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一种崭新的宫殿建筑格局。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由此确立的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都城单一建筑轴线,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从汉魏洛阳城开始确立的太极殿制度,对后代都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为隋、唐所沿袭,更为其后的宋、元、明、清所继承,并远播至东亚其他地区。这项对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和东亚地区的都城文化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9 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墓葬墓主人萧氏于统和四年(986年)嫁给圣宗,并被立为皇后,后由于宫廷斗争,贬为贵妃。其育有两女一男,是辽代后族最为显赫的开国皇后弟弟萧阿古只一系。其对研究辽代历史,特别是辽代后族萧氏家族及辽代奚族的研究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
10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
北洋海军提督署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暂时命名为“丹东一号”。2015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打捞,包括炮弹、炮管、弹头等各种武器弹药陆续出水。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致远舰”,将进行整体打捞。在历时3年水下考古中,共提取文物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重要出水文物有致远舰配置的加特林机关炮、带“致远”印纹餐盘、勺子及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2018年4月,“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