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施工设计前景如何’染织设计专业前景如何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特色城镇建设作为现阶段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面向时代需求,统筹城乡规划,创造兼具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传统村落空间价值,已是当下城乡建设者、管理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美丽乡村建设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有着密切关系,设计师未来在此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地产以及城市景观,乡村振兴与特色城镇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日渐式微,民俗文化淡化,各种资源缺乏,可持续运营缺乏等等问题。


作为设计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够让乡村独特风貌、风土人情得到保护传承,让生态环境回复往日的健康,让乡村历史文化用它独特的方式与我们对话,让乡村成为真正能望得见、回得去的“乡愁”?




走进乡村现场,尊重在地文化



设计下乡,不仅是把设计带到乡村,而要设计“在”乡。这就要求走进乡村现场,了解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特性、文化遗产、发展潜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提出合乎地域特色和当地发展规律的设计方案。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常住人口锐减,出现了农村空心化、文化迷失现象。由空心化所引起的乡村文化迷失主要体现在村落环境、传统技艺、风俗民情、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方面。如村落环境破坏,农村中坚层的“外流”导致传统技艺等无人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逐步崩溃。


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李建伟认为,风景园林设计要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文化价值取向,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性考虑我们的土地应该怎样发展。乡村设计,要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等。并且,地域文化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贴些标签的表面文章。

案例分享:樟林激活计划与大井民宿建设

设计单位: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第十二届园冶杯乡村振兴金奖

河富大井村位于广东韶关仁化县,东接丹霞山余脉,是一座由明朝开始繁衍的古村落。依托丹霞山具有良好的生态、地质、景观和独特的古樟树植被资源。


设计团队深入调研村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特征,从民生、产业、环境、生态治理等多方面出发,提出精神扶贫+产业扶贫的双向振兴策略。


大井民宿的建设将古村落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更多人关注古村落、古樟树,让大井村能够自我“造血”,健康发展。




修复生态环境,让乡村回归绿色

让乡村回归绿色,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点在人居环境的系统整治,把乡村建设成幸福美丽新家园。对此,国家要求下大力气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坚持规划先行,引导提升村容村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我们目前需要积极的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统筹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治理山体矿山。


目前我国部分乡村面临生态环境受损、工业污染严重,开发利用过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景观风貌,也时刻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安全。另外,也只有治理好这些问题,才使得人才返乡等成为可能。因此,在乡村设计中,进行环境修复、生态设计,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案例分享:樟林激活计划与大井民宿建设

设计单位: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第十二届园冶杯乡村振兴金奖


设计团队联合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以走访调研、生态调查、物种影像等方式对大井村进行了实地昆虫、两爬、鸟类及植物的调研。



大井村存在秋冬两季灌溉区缺水,周边可用水库资源少,灌溉区地势高,无法使用重力运输等问题。



对此,设计团队依据现有条件加设灌溉引水渠,连接水库及灌溉区,完善村内灌溉系统。



同时还依据“截污控源——底泥清淤—— 沉水植物净化——湿地生态链构建”的路径,增加溢水口联系原本独立的水塘,打造水下森林,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力。




充分利用资源,生态与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我国从“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小镇-再到乡村振兴”对城乡关系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统筹城乡,再到城乡融合的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属于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应将传统的产业融入到现代社会,成为新的产业的一部分。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落点在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闲则闲,用好生态绿色牌,做足山水文章,壮大乡村旅游和休闲经济,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


比如,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另外,要让农民能有自己的造血机会,需要更多与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植入,实现设计与产业的协同。



案例分享:广州花都宝桑园

设计单位: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第十二届园冶杯乡村振兴金奖


宝桑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始建于2001年,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业产品加工研究所下属的科研示范基地,亦是全国第一个蚕桑体验基地标杆品牌、华南地区最大的桑田示范基地,拥有广东蚕桑文化“旅游名片”称号。



项目通过“桑蚕产业+文旅+农科”体验创新,激活宝桑园文旅振兴乡村经济的天然基因,助力产业振兴。以“蚕桑文化”为主题,以蚕的一生经历“感、觅、蜕、羽”的不同阶段对场地进行分区主题设计。打造可游、可学、可工作生活的理想生活方式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为谁设计的问题

对乡村进行建设、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乡村居民的需求。什么样的方案才是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什么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还原乡村的样貌?什么样的文化才能贴近乡村居民的生活?


在传统的设计中,很多时候只对甲方和投资方负责,而忽略了真正的使用者、生活者。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由于城乡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别很多事,设计师来自于不同的环境,体会也不同。在进行乡村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乡村居民意愿,真正为他们进行设计,让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也给他们带来实际的收益。


案例分享:生长与对话-贵州龙塘精准扶贫设计实践

设计单位:line+

龙塘村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梯田茶林云雾缭绕,吊脚木楼依崖而落,淳朴的苗人世代居住于此,沿袭着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龙塘却因产业基础薄弱、人口空心化,而逐步走向衰落。



项目负责人孟凡浩认为,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是为了能让其更好地发展,发展才能实现对其真正的保护。希望在建造体系和建筑材料的更迭背景下,为苗寨民居做一个更新示范,寻求真实生活新需求与风貌协调的平衡。同时也希望借助外力的作用为龙塘挖掘文化、振兴工艺、引入产业、搭建平台,帮助其重新焕发内在活力。使其在外力撤出之后,依然能维持良好可持续的生存状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稳定脱贫。



设计直面传统乡村生活的新诉求。设计团队在龙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龙塘村也面临着当今很多传统村落里的一个所谓的“通病”——自发改造:村民们用铝合金门窗封闭了颇具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美人靠”,来抵御严寒的气候,原本底层堆放农具的架空层也被村民用水泥和砖等现代材料扩建为房屋和卫生间等。诚然,这是一种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人为侵袭,但在设计团队看来,这村民自主的集体性改建,实则是他们真实生活需求的体现。传统农耕时代产居结合、就地取材的木构吊脚楼,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村民们舒适便利的基本生活需要。



在对传统苗寨吊脚楼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诉求做出回应。设计团队希望改造完成后,这个既解决问题又维持造价不变的设计能够成为村民改建自家房屋的范本,改变原有私搭乱建对传统风貌产生的破坏。如今的龙塘正重拾乡村活力,实现了从“生活”到“生产”的全面进步。


重视运营思维,追求可持续发展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仅是一种美,还要可落地、可持续,使其可能成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发展下,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本,都认识到乡村的价值,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价值。乡村振兴项目体量很大,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很多项目现状是,前期规划设计很有创新,建设发展却急于求成,结果导致“昙花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少来撰文指出,在一些地方,形式化的乡村振兴悄然而起,产生了一些“样板化”现象,一些“美丽乡村示范村”看上去一幅“繁荣景象”,却严重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实际上这些乡村就是没考虑后期可持续的运营。

运营管理行为在项目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且重要,进行乡村设计时,要学会运用运营思维,把握设计过程中重要的运营规划要点及经营模式,少走弯路。


案例分享:无锡田园东方二期

设计单位:袈蓝建筑

田园东方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经历了一期的设计、建设以及业态运营的磨合与共同探索之后,田园东方二期的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以实体商业植入下场,通过经营的参与,检验设计的适用性,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理想模型与方法论。项目思考了如何建设更有利于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当地人在地就业与创收,让村集体受益的问题。

二期的设计中,强化产业与运营。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热爱乡村场景及建设的新农人回乡置业安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物业空间、就业机会、子女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等。

项目由一条核心商街和两个主题田野农场构成。以自有咖啡品牌入驻为空间打底,为项目注入业态活力的同时,也为“咖啡馆”探索了一个新的与乡村结合的方式,从单纯的生活方式价值,到服务乡村建设的交流平台价值。通过自主研发原创IP“疯狂拖拉机农场”与知名IP“植物大战僵尸”合作、销售“农文创”产品、建设市集广场、使现代商业娱乐与自然乡村生活完美融合。遵循乡村场院的社交方式,达到商业运营的目的。


在这种情境下,纯粹以设计本身为中心的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从技术层面解决具体的问题,还要更多站在协调产业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商业,社会的所有层面的问题。如何使用在地资源完成施工,如何通过当地工人与技术实现设计的表现等等课题。



探索艺术赋能,激发乡村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艺术是一种对资源依赖程度极低的赋能方式,用艺术激发乡村活力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艺术赋能不仅体现在对乡村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也体现在对村民的全面赋能,既美化了乡村,也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舒适,创作创意作品、建设展示平台、设计微型景观、开发产品……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带动村民增收。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成功标志,是村民参与、乡村资源活化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各大美术院校积极开展以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他们或以艺术创意带动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或以艺术赋能乡土文化景观与农特产品消费,或以艺术参与共建美丽乡村。师生们也在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人文与科技之间探寻最佳结合点,用艺术叩开乡村大门,让“艺术振兴乡村”的光照进现实。


案例分享:浙江绍兴云松村“艺乡建”

设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云松自然村三面环山,被茶田竹林环抱,自然资源丰富。“艺乡建”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进行深入访谈,梳理了村庄游览路线,在主干道游客必经之地着手打造可滞留的空间节点,形成预设。一方面对外美化村庄环境,强调云松IP形象,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挖掘、梳理、展示出云松村更多的人文故事,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消费可能性。另一方面,村内节点的打造由团队与村民共同设计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观众审美,同时以“艺术”作为抓手,增强村内凝聚力、提高家乡认同感。



“艺乡建”团队动员村民把绸布挂到茶园上方。村里的百亩茶园飘起了柠檬色的绸布,一件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就此诞生,被不少媒体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景点。后来,团队又在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将村里每家最有意义的布料缝制在一起,形成了一件别致的公共艺术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创作者。

云上乡村艺术馆、云上舞台、云上直播间等艺术展示平台在沿途自然衔接,将山水之美与生活之乐融合起来。沿着陈家岭古道迈上茶园观光台,极目远望,一把直径约两米的茶壶悬空倒挂,壶嘴喷射出一道水柱,在蓝天和茶山映衬下,化为烟雾散在空中。村委会自主打造的这一微景观,取名“云壶飞瀑”,现在已成为村里新的打卡点。村里还开始主动尝试“微改造、精提升”,将水管上色做成竹节形状,通过手绘美化井盖,破旧水表箱成了象棋盘……如今漫步村中,老物件装饰的景观小品、独具创意的墙面设计等等,一步一景,引人入胜。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艺乡建、园冶杯、袈蓝建筑、Line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施工设计前景如何,染织设计专业前景如何,动漫设计前景如何,装饰画设计前景如何,游戏设计前景如何”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