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本土超市品牌京客隆发布2019年财报,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6.58亿元,净利润5293.54万元,同比下降16.4%;报告期内,集团零售业务收入下降约3.4%。
京客隆在公告中将原因归结于两点:第一,同店销售下降约3.01%,而2018年同店销售下降约0.44%;第二,2018年下半年关闭2家综合超市、2019年关闭2家综合超市及1家百货商场造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事实上,京客隆、物美、超市发作为北京三大本地超市品牌,京客隆影响力最小的一个:对比频频出招的超市发和反弹上升的物美,京客隆发出的声音确实不多。从销售收入来看,如果去除2B端的批发业务,实际上京客隆的零售销量与超市发在伯仲之间,但与逐步做大的物美差距却越拉越大。
从刚刚发布的2019年度公告看,报告期内集团零售业务收入下降约3.4%。虽然京客隆和竞争对手一样,在新零售和数字化方面发力,但无论是从实效还是影响力看,京客隆的转型似乎还是晚了一步。
小编注意到,在公告中,2019年京客隆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收入的比例大致为“四六开”。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116.58亿元,其中零售业务收入约41.05亿元,批发业务收入约64.12亿元。
批发业务是京客隆的固有优势,但也给其零售发力带来了“尾大不掉”的困惑。
2019年批发业务仍在京客隆业务规模中占六成比重。虽然2019年零售业务同比下降3.4%,但批发业务收入仍有4.1%的同比增幅。从公告中可见,物美、家乐福、北京永辉超市、京东、聚美优品、唯品会等线上线下企业都是京客隆的应收账款单位。但随着数字化对供应链和批发行业越来越深地渗透,尤其是老对手物美对麦德龙的收购补强批发端实力,同时物美旗下多点也对批发端的供应链改造虎视眈眈。
值得注意的是,京客隆作为北京老牌商超企业,曾经也出现连续四年利润下滑的现象。然而,其最高光的时刻还是在2017年前后。京客隆通过调整品牌和商品结构,不仅控制住业绩下滑的颓势,还在2017年实现净利润增长77.9%。
根据往年财报显示,2012-2015年期间,京客隆主营业务利润缩水严重,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已经连续四年严重下跌,下跌幅度分别为50%、45.7%、27.6%和39.8%。
不过,从2016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2016年全年,京客隆主营业务的营收为108.47亿元,同比上升2.6%;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668.6万元,同比上升7.3%。2017年京客隆主营业务的营收为107.86亿元,同比下降了0.6%;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4748.5万元,同比上升77.9%。
2017年京客隆加快了旗下子品牌京捷生鲜便利店和爱家便利店的开店步伐,先后将13家位于成熟社区的传统便利店改造为京捷生鲜便利店和爱家便利店。截至2017年末,京捷生鲜便利店及爱家便利店已发展至27家。
不过,2017年的高光表现并未延续。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京客隆营业收入116.50亿元,同比减少2.5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4.45亿元,同比减少3.2%;毛利为15.14亿元,同比减少1.3%。毛利率减少0.3个百分点至14.5%。期内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12.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331万元,同比增长33.3%。
零售业专家胡春才认为,从整个超市行业来说,电商、新零售等业态的分流,确实对传统区域零售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而在分流的影响下,要想保持持续的业绩向好,企业需要保持自身进步的速度要超过外部市场下降的速度才可能实现。
赵驰/文
图片来源:京客隆官网及财报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