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曾说过,“想要伸手摘星,完美主义者或许最终只能两手空空。”
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完美主义的影响——虽然追求完美有时是好事,但过度追求完美则容易与成功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完美主义”这个话题。
1
关于完美主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定义与看法。
心理学家帕吉特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实现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
美国心理学教授沙哈尔给出完美主义这样一个定义:“蔓延在生活中,尤其是自己很在乎的领域,不能面对失败的恐惧。”
它有这样四个典型特征——
自我强加的高标准:
比如认为考试时,要门门都是第一,才算优秀;在公司业绩要拿到最高,才算是好员工。
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
认为自己成功了,就是好的,就是优秀的;自己失败了,就是坏的,就是差劲的。
较高的自我批评:
对自己的失误过度苛责,认为自己不能犯错,如果犯了错就是不可饶恕的。
恐惧失败:
对失败有强烈的羞耻感,认为如果自己失败了,别人会对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2
完美主义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适应性完美主义是设置高成就标准、努力追求成功的倾向。
比如,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不断付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波折,但整体是螺旋上升的。
有位朋友的目标是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她为了这个目标认真复习备考,但是第一年没考上。
她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进入考场。
最终,她如愿以偿收到了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为她感到开心。
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为了自己的目标,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辛苦。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是一种关注错误、苛刻的标准、强迫自己去达到目标的倾向。
比如,看待一件事情时,只看到其中的错误,没看到其中的成就。
王强是一个职场白领,是个妥妥的工作狂。
他对工作有很高的要求,在公司也迅速升职加薪。
升职后他发现自己和同事的关系变得紧张,很难高效完成工作。
原来,他总是担心同事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分配下去的任务,常常要亲力亲为再做一遍才放心。
这样下来,他的工作量倍增,感到又忙又累,身心俱疲。
与此同时,同事感到不被信任,也丧失了工作的动力。
最后的工作效果与想象中背道而驰。
3
适应性完美主义是积极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帮助人们取得更大成就。
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则可能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拖延
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容易导致行动力不足。
为了能让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完美,完美主义者迟迟不愿开始工作,直到deadline来临,才开始动手去做。
这样,即使任务完成得不够理想,也可以用时间不够来当做借口。这样就可以避免去面对失败带来的沮丧感。
二、容错率低
过度追求完美,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有较高和苛刻的要求。
这容易导致压力过大,或者影响到人际关系。
比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不允许自己在考试中出现失误,容易产生学习压力;
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要求过高,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犯错,容易产生工作压力;
在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过度挑剔,容易导致对方不满,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三、引发心理疾病
过度追求完美,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比如抑郁:因为对自己不够满意,完美主义者容易过度向内攻击自己,导致抑郁症。
社恐: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完美主义者容易思虑过度,害怕和他人交往。
强迫:因为做事追求一丝不苟,完美主义者容易做事刻板单一,导致强迫行为。
进食障碍: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够完美,会通过节食来减肥,最终导致进食障碍......
4
既然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容易带来如此多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它呢?
这里有一份完美主义自救指南,或许可以用来参考。
一、体验过程,而非过度关注结果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遭遇失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一味地只关注结果,就会让自己陷于无形的压力之中。
与其这样,不如将重点放到过程上,体验自己做事时的感受,关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成长。
二、行动起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美主义者总是期待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一下子就把任务做到最完美,这容易导致拖延。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行动起来把事情完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整。
比如,如果想要完成一篇文章,可以先写几百字,或者先写一篇初稿,在此基础上再去编辑修改。
三、降低期待,方能收获更多惊喜
有时候完美主义者之所以感到不快乐,是因为对自己或他人要求过高。
这时候,不妨降低对自己或他人的期待,你就可能发现自己或他人已经做得很好了。
学会知足常乐,有时反而能收获更多惊喜。
5
写在最后
莱昂纳德·科恩曾说过: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正是有了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才能展示出真实的自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方能收获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