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保持攻击线”。我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感谢大家。
1942年6月4日,太平洋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大战——中途岛海战,这场海战最终以美国海军的胜利告终,日本海军损失了4艘舰队航母、332架舰载机和多数精锐飞行员。
此战也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双方战略态势发生了转变,日军的进攻能力遭到极大削弱,而美军在太平洋上开始转向战略进攻。1942年8月,瓜岛争夺战拉开了美军反攻的序幕。此前美军海军虽然获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但埃塞克斯级和护航航母下饺子的时代还没来临,舰队防空仍然是海军建设的重中之重。
就在这一年,装备了16门127毫米高平两用炮的亚特兰大级轻巡入役,在实战中让美国海军认识到了双联装炮塔在防空作战中的优势。于是弗莱切级在列入了175艘建造计划后没再追加,美国海军打算建造一型新式驱逐舰,这种舰将装备127毫米双联装炮塔,这就是萨姆纳级。
源自于弗莱彻级的船体和动力
自从伦敦海军条约签署之后,美国海军驱逐舰从法拉格特级开始就一直沿用了短艏楼船型。对于1500吨级的条约型驱逐舰来说,短艏楼船型既可以增加舱室面积,高速航行时又可以提高耐波性,使一艘千吨级战舰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但是随着武器系统、火控系统与指挥系统的不断进步,舰桥也跟着不断增大,因此当时美国驱逐舰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
典型的美国条约型驱逐舰
1937年条约时代宣布结束,美国在继续建造了最后一型1500吨本森-格拉夫斯级之后,新造的2000吨弗莱彻级采用了平甲板船型。这个吨位的驱逐舰使用平甲板船型仍然会存在甲板上浪、耐波性差的问题,但美国海军认为除了在风高浪急的高纬度海域(例如北海海域),其他海域的海况平甲板驱逐舰应该可以应付。相对于这个缺点,平甲板具有重心更低、结构更强、建造工艺更简单的优点,美国驱逐舰自此便进入平甲板时代。
弗莱彻级开创了平甲板时代
萨姆纳级继续沿用弗莱彻级的船体,采用了混合骨架、双层船底结构,共分为15个水密区。纵向骨架一共有47根,两舷各有16根,主甲板有15根;横向骨架则有210根。舰体长115(114.8)米,宽12.5(12)米,吃水5.8(5.3)米,标准排水量2200(2050)吨,满载排水量3515(3100)吨。从萨姆纳级与括号中弗莱彻级的数据对比来看,虽然萨姆纳级尺寸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排水量却增加了不少。
萨姆纳级DD705康普顿号,舰体与弗莱切级很相似
二战期间美系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在本森级上走了一截弯路之后,在格拉夫斯级上总算脱离了伯利恒公司的设计,开始走上正轨并固定下来,因此萨姆纳级在动力配置上同早先的弗莱彻级没有什么区别。锅炉依然是4座巴威公司的重油锅炉,蒸汽最大压力还是4,100 kPa,最高温度也是454°C。主机为2台通用或者西屋公司生产的蒸汽涡轮机,配双减速齿轮,双轴推进。动力舱采用了从本森级便开始的锅炉舱-轮机舱交错布置的模式,假若单个锅炉舱或轮机舱在战斗中遭到损坏,不至于使全舰失去动力。此外萨姆纳级还采用了双舵,在执行反潜作战时机动性比弗莱彻级更好。
整个动力系统总功率为60000轴马力,同弗莱彻级一样,但萨姆纳级由于排水量增大,导致最大航速下降到只有34节(弗莱彻为36.5节)。但是最大续航里程提升到了6000海里/15节(弗莱彻为5500海里/15节)。
4艘萨姆纳级合影
改进自亚特兰大级的舰炮
美国海军军械局在1934年研发出MK12型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这种通用性极强的火炮服役之后,迅速成为美国驱逐舰的标准主炮,甚至连防空轻巡都将它作为主炮,其他的战列舰、重巡、航母也普遍装备了该炮。
由于MK12在不同舰种上承担的作战任务不同,因此安装方式也不同,诞生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炮塔,在这里只讨论一下各种双联装封闭式炮塔的区别。
MK22型 最早的双联装版本是波特与索墨斯级驱逐领舰装备的MK22型,这种炮塔只有对海射击功能,因此只重34.13吨。
波特级的舰艏,该炮塔为MK22型
MK28型 这种高平两用炮塔用来装备战列舰,由于战列舰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全自动装弹机,所以整套炮塔重量超过了70吨。此型最大射速高达22发/分,当然这种射速不能长时间保持,否则炮管很快就会报废。
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的是MK28型
MK29型 亚特兰大级轻巡装备的就是这种高平两用炮塔,这个型号重49吨,采用人力半自动装填,最大射速只有15发/分,持续射速为12发/分。
人力半自动装填
MK32型 该型是重巡和航母使用的版本,炮塔重47.9-54.6吨不等。
MK38型 在MK29基础上专门为驱逐舰改进的轻量化版本,重量减轻为43.4吨。这种双联装炮塔仰角为-15度到85度,电力驱动下俯仰速度达15度/秒,回旋速度25度/秒,能以任意角度装填。可以使用24.5千克穿甲弹、25千克高射炮弹、24.5千克通用弹、28.7千克高爆弹。炮身长5.683米,重1810公斤,膛压达到了2835千克/平方厘米,对空射击时最大仰角85度,初速可以达到762米/秒。
DD724拉菲号的MK38型炮塔
萨姆纳级共装备了3座MK38型炮塔,2座位于舰艏背负式安置,1座位于舰艉。同弗莱彻级的5门单装炮相比,不但火炮数量增加为6门,而且双联装火炮在MK37型火控系统和MK25型火控雷达指挥下对空射击同步性更好、火力密度更大。在1943年无线电近炸引信装备后,防空效率更是提高了3倍以上。
副武器有2座533毫米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分别位于两座烟囱之间和舰艉3号炮塔后方。小口径防空火力做了进一步加强,40毫米博福斯高炮有2座四联装、2座双联装,11门20毫米厄利孔高炮(弗莱彻级分别是8门和7门)。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大多数萨姆纳级将舰艉的鱼雷发射管拆除,换成了1座40毫米博福斯四联装高炮。
早期的萨姆纳级,2号鱼雷发射管还没拆除
太平洋战争后期改装后的线图,拆除了2号鱼雷发射管,换成了4联装博福斯
服役历程
萨姆纳级原计划建造70艘,后来有12艘舰体用来改建成罗伯特·史密斯级驱逐布雷舰(DM),因此只完工了58艘。其中联邦造船厂承建18艘,巴斯钢铁公司建造14艘。伯利恒钢铁公司建造21艘,托德太平洋造船厂建造5艘。首舰萨姆纳号(DD692)于1943年7月7日开工,1944年1月26日服役;最后一艘布里斯托尔号(DD857)于1944年5月5日开工,1945年3月17日服役。
该级舰在太平洋战场损失了3艘,DD695库珀号1944年12月3日在菲律宾被日本驱逐舰用鱼雷击沉;DD733艾伯特号和DD741德雷克斯勒号1945年分别在冲绳被日军飞机撞沉。另外1艘DD726梅雷迪斯号1944年6月9日损失在诺曼底。二战结束后,该级舰又将所有的小口径防空炮换成了6门装备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的76毫米防空炮。
DD695库珀号
1960到1965年间,根据“舰队修复和现代化II”(FRAM II)计划,美国海军对33艘萨姆纳级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要是加强反潜作战能力。通常情况下,该级舰会保留3座127毫米炮塔,拆除76毫米防空炮、533毫米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和反潜武器。新的反潜探测装备包括可变深度声纳(VDS)、无人反潜直升机(DASH)。反潜武器有两座324毫米Mark 32型三联装鱼雷管发射管,用来发射Mark 44型轻型反潜鱼雷;两个单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MK 37型重型鱼雷,这种鱼雷即可反舰又能反潜。
改装后的萨姆纳级和基林级,较长的1艘为基林级,可见舯部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但是美国海军随后发现,无人反潜直升机(DASH)可靠性并不好,而且萨姆纳级又不像基林级装备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ASROC),难以胜任新时代的反潜作战任务。于是从1965年开始,一些萨姆纳级开始被转为预备役。
1969年之后,随着诺克斯级反潜护卫舰大量服役,所有的萨姆纳级在1970-1973年间全部退役。退役的萨姆纳级有7艘作为靶舰在演习中被击沉,29艘出售给了其他国家。
DD780改装后卖给外国
承前启后
美国海军在二战初期建造的弗莱彻级虽然跳出了条约型驱逐舰的束缚,开启了大型化平甲板时代,但是其火力配置依然停留在此前的水平,没有跳出窠臼。直到将MK38型炮塔使用到萨姆纳级上之后,美国海军驱逐舰才算是完成了全部升级,彻底摆脱了条约舰型的思维限制。
萨姆纳级服役较晚,虽然在战争中没有什么亮眼表现,受舰体所限战后也缺乏改装潜力早早退役,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萨姆纳级在美国海军驱逐舰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级舰火力配置的成功转型,为随后更加完善的基林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