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作何解释】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一起解锁清明文化~

在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中,描写了行人想失魂落魄的场景,引发了一系列疑问。

清明节草莺飞,风景如画。

冬季的寒冷枯黄之景象,荡然无存,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肯定会有人感到奇怪,这个出门游玩赏景的好假期,为什么会欲断魂呢?

那就要追溯到传统文化中:清明节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人的“祭祀”之礼,比现代人更严肃慎重。

《围炉夜话》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古人的孝居百行之先的观念,就深深印刻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里。

所以,清明寄托对故去先祖的哀思与缅怀,这个世界,上演了太多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是清明节也蕴含了浓浓亲情,它又何尝不是在教我们学会感恩呢?

这里的雨纷纷,也像极了天公因为看穿了人们的哀伤而流泪一般。这样的庄重和悲伤,是不是就可以理解路上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了呢?

其实,清明节并不全是充满着悲伤和压抑的气氛。

从节气来看,历书说,“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正是万物滋长、生命萌动的好时节,所以,古人也习惯在清明时节出游踏青,不负春光。

陆游有一首《春游》诗,写的正是宋时绍兴市民游镜湖的盛况:“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

诗里描述的清明时节莺花如海,十里笙歌。古人过清明,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忧伤?因为唐宋时期,清明本来就是欢快的日子。

这要追溯到三大传统节日:上巳、寒食、清明。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实际上是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而来。

明朝以前,这三个节日的时间非常接近,上巳是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为冬至后第一百零四日至一百零六日,连续三天;而寒食节一结束,即是清明节。

也因此,古人基本上将上巳、寒食、清明连着过。

在清明之前的上巳节,本是踏青游乐的欢乐节日,但宋朝人习惯在清明时节出游宴乐,这样一来开始逐渐于清明融合。

于是从宋朝,上巳节衰落下去。这是节日融合的一个表现。

唐代将介于上巳节和清明节之间的“寒食节”确立为扫墓之日。但是扫墓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全国完成,只能是陆续分散扫墓。

所以民间又有谚语称“寒食一月节”,意思是说,寒食节之后一个月时间,都可以上坟。

而寒食节因晋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而下令禁火,烧不了纸钱,须等到清明日才可以生火。就这样,寒食节与清明节也发生了融合。

宋朝之后,寒食上坟的民俗完全融入清明节,寒食节便逐渐消失了,就像之前上巳节的消失。

宋人虽有着祭拜逝者的淡淡哀思,但也有这赏景踏春的欢愉~由于墓塚总是建于山野间,扫墓与踏青正好同时进行。

但是祭祖扫墓遂成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

而清明出游的传统也一直保留下来了,踏青与扫墓同步。

所以清明时节是开始新生活的日子,因为此时寒食刚刚结束,从皇室到民间,要重新生火,取得新火种,开始正常的生活。

这更体现了我国的生活哲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人世美好,也值得纵情享受。

节日的哀思送给先人,清明的美景留给人间。美丽春光不可辜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