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和“聪明的节日”
王金宇
存档
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4月5日是中国的清明节。
据《中华节令风俗文化》丛书记载,我国的古人把清明节又称为聪明节。这就巧了,愚人节讲的是“愚”,清明节讲的是“聪”,一个以愚人为乐,一个以自聪为求。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19世纪西方兴起的民间节日,但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相互欺骗和捉弄,当然,这种玩笑的性质,很少包含实质性恶意,而且只有4月1日半天时间,一到中午12点,就要全部停止。在愚人节里,有人传递假消息,有人散布假政策,还有人冒充你的亲戚、朋友或者恋人,提出假要求,制造恶作剧。愚人者看到被捉弄的人受骗上当,感到异常快乐。
相比起来,我们中国的清明节,则更有春天的信息和人间的温情。春风一吹,脑袋开窍,把没有想明白的事想明白,没有办妥当的事办妥当。环境清洁,人心明净,生活清新,社会明正,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谐和温暖。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孝敬老人。有一句古语,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儿女羽翼丰满,想到要孝敬父母的时候,他们却不在了。虽然可以在坟上填几锹黄土,但谁都明白,他们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所以每一次扫墓,都是孝心的一次洗涤和升华。活时不孝,死后哭天,让别人耻笑,也令自己不安。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创造生活。唐宋时期,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钻木取火。很多唐诗宋词记载了清明起“新火”的盛况,如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等。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之礼”。“钻木”代表着一种力量,“新火”寄托着一种希望,这些活动也在告诉我们,美好的未来在于精益求精,奋勇向前。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享受阳光。有一次,孔子问几个弟子的志向,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讲的就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堤清明即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踏青的快乐情景。如今,我们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好的条件,去向盎然的大地,沐浴灿烂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