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学的学生通常在门诊与老师学习,经常承担将老师处方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方子”的任务。基本上,一两周内可以习惯老师经常开的药。
但我们有时也会输入其他大夫开的方子,就是患者来找医生“抄方子”,这时往往就会发生一些尴尬的事儿了,字写得龙飞凤舞,那是经常遇到的事了,有次我们输入一个药,两个字的,我可是千辛万苦认出第一个字是“坤”,我就把我脑子里知道的中药全搜了一遍,“坤”啥?最后只能拿给老师看,老师说那是坤草,我们一脸懵逼,“草”字是这么写的?我们刚跳过了一个坑,没想到后面又是一个坑,坤草后面的药我们还是不知道写的是啥?老师飘来一句“粉草”(✘_✘)↯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让静静告诉你们这俩药吧。中药同名异物、一物多名的现象很普遍,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者功效、产地等信息来判断到底是哪个药。于是,某天又有患者来考我了!方子上有个“地丁”,没错,他就写了“地丁”这两个字,我们那个时候刚好学完中药鉴定学,鉴定学中,紫花地丁、苦地丁、甜地丁这三个药的区别便是一个重点掌握内容,算上原来中药学老师教的黄花地丁,四个地丁了,还都是清热解毒的。最后我只能跑去药房问药房老师,他们说一般收入的是苦地丁……从本草记载和国内外资料报道中,可知全国目前名为地丁的药物竟达50种之多,光写个地丁,这种事情就不要来难为我们学生啦,会暴露我们的学习情况的(ಡωಡ)
“地丁”一名,唐代及其以前的诸本草不载,宋代的医药方书率先使用了该名。宋初,《太平圣惠方》即记载用地丁散治疔肿毒疮,此后的《圣济总录》也有记载,然而仅凭这些简单的记载难于判定上述方书所用地丁的原植物究属何种。
黄花地丁
我们学的第一个“地丁”是黄花地丁,也就是蒲公英,划在中药学清热解毒药的教学内容中,当时老师说它开黄花,叶贴地、根如丁故名“地丁”。《本草衍义》云:“蒲公草,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地即生。所以庭院间亦有者,盖因风而来也。”蒲公英的药用历史可上推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五》将其称之为鳬公英;而蒲公草之名,最早收录于《新修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蒲公草,《唐本草》始著录,即蒲公英也。”
明代《庚辛玉册》中称:“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副,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文中所说的“地丁”,应为菊科蒲公英。此后,《本草品汇精要》也将地丁作为蒲公英的别名,并未言及其它。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中,称蒲公英为金簪草,俗称蒲公丁,也称黄花地丁,并转引《庚辛玉册》的原文,以及在卷十六专列紫花地丁,以区别两种不同地丁。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鲜用或生用。不过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蒲公英果实适应风传播的“小伞”是由下位瘦果先端延长而成的喙和萼片变成毛状的冠毛组成。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用治乳痈肿痛,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也可与全瓜蒌、金银花、牛蒡子等药同用;用治疔毒肿痛,常与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药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肠痈腹痛,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同用;用治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同用。本品解毒消肿散结,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还可用治咽喉肿痛;鲜品外敷还可用治毒蛇咬伤。
蒲公英苦、甘而寒,能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对湿热引起的淋证、黄疸等有较好的疗效。《本草备要》:“专治痈肿、疔毒,亦为通淋妙品。”用治热淋涩痛,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以加强利尿通淋的效果;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使用。
《滇南本草》丛本卷中,记载了黄花地丁,别名为小响铃。“形似车前之叶,微瘦小细长,独苗,开黄花,叶上微有毛”。今之《滇南本草》整理者认为,此处的黄花地丁应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全草。响铃豆功效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
(响铃豆)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简称为地丁,据考证,始自明末清初之际,如明末《本草原始》地丁条云:“花开有紫、白二种。根直如钉,入药用紫花者,故俗呼为紫花地丁。”(虽然书中的附图为豆科米口袋类植物图形,但仍可作为由紫花地丁简化为地丁之书证。)又如清初《本经逢原》也以地丁为药物的正名而条述,云:“地丁有紫花、白花二种,治疗疔肿恶疮……”此后,地丁不但是蒲公英的简称,也是紫花地丁的简称,直至今日,人们已经将地丁作为堇菜科堇菜属紫花地丁的别名,而很少再用于称谓菊科的蒲公英了。
《中国药典》自1985年至今,明确规定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性苦、辛、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紫花地丁我们已在前面专文讨论过了,此不赘述。补充一点,紫花地丁药材中常常混入早开堇菜。早开堇菜花朵与紫花地丁相似,但花期较早,三月初便已有它的身影,紫花地丁花期较之要晚,要等到四月。两者更主要的差别在于叶,紫花地丁叶片狭长,叶基楔形;早开堇菜叶片长卵形,叶基钝圆。叶形一瘦一胖,叶基一尖一钝。
(紫花地丁)
(早开堇菜)
医学空间—医疗科技领域学术社群平台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