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兰语:
9月6日上午,“美丽的中国跨境科学考试”大型生态公益系列活动第二季度正式开幕,由156名专家和媒体人士组成的跨境科学考试小组于9月6日至12日进入贵州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3354市寿县的多个乡镇科考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考试活动。
本次跨界科考分成五条线路立体展开,其中包含两条专业科考线、生态文化线、探秘寻宝线和自然风光线,《贵州都市报》记者将跟随专业科考一组,在30多为知名动植物、地质、水文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全程依次探访习水境内的高山悬湖、寻觅华南虎踪迹,在丛林里寻找黑熊窝、金钱豹,同时还会在习水河探秘传说中会飞的古“鳛鱼”。
此外,专业科考一组队员还将对习水的长生水、不老树、四季蝌蚪和古茶树等奇特的动植物,以及双龙大天冷、桃源仙洞等自然奇观进行综合考察。《贵州都市报》记者从今天起,连续7天推出科考系列报道,与156人的专家媒体科考团队共同揭开习水的神秘面纱。
科考日记:
科考首日探访高山悬湖
“地球之肾”遍布习水 “泥炭藓”成首日科考明星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500平方公里的常绿阔叶林,里面生存着大量物种,是本次跨界科考的研究对象。在首日的科考研究中,高山悬湖中附近湿地中隐藏着的卵叶泥炭藓,成为了专家研究的科考明星。
(科考队员在湿地中采集泥炭藓样本。)
(此次科考团团长、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冉景丞向随性的媒体介绍泥炭藓的生态价值。)
“这种植物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大,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广泛种植。”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主任张力博士,在专业科考一组50多名队员的随同下,就地研究和介绍起这种生长在地球之肺——湿地中的卵叶泥炭藓起来。
泥泞中冒雨步行3公里
50多名队员探访高山悬湖
9月6日中午2点,专业科考一组的50多名队员,乘坐5辆车前往了科考首日的科考点——东风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内的“高山悬湖”进行科学考察,专家科考员试图摸清湖中和湿地内物种的底细,并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虽然下着大雨,所有队员都要依靠雨衣和雨伞才能冒雨前行,但依然没有挡住大家的热情,下车后大家步行大约3公里的的泥泞山路,中间穿过了一块长条形的湿地,才抵达了高山悬湖。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主任张力博士在高山悬湖边采集植物样本并向媒体介绍标本相关情况。)
“这里海拔1200多米,这个湖位于山顶下的半山腰,因此称为高山悬湖。”习水县当地的一位领队负责人介绍,因为远离居民区,所以周边植被都保护得很好,生态环境十分不错。
(专业科考一组科考队员在首日科考点高山悬湖旁考察湖水水质。)
“这水看起来是褐色的,但是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此次科考团团长、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冉景丞介绍,根据他的常规判断,这种湖水应该是弱酸性水体,是琥珀酸,只需要简单处理人就可以饮用。而且湖底有泥炭,他们如果要对这个湖进行考察,就会钻一个洞到湖底,查看沉积在里面的植物和孢粉分布情况,据此可以研究10万年以来周边植物的生产情况,这种高山湖泊和水体的科研价值很大,将是他们重点的研究对象。
湿地中暗藏“宝贝”
“肾小体”植物成科考明星
都说夜郎无闲草,此次考察中,考察对专家在高山悬湖下的一条带状湿地里,发现了一种外形像海藻一样的绿色水深植物,虽然它表面上看起来像杂草一样普通,但是却成为了科考首日专业一组的科考明星。“这种植物学术名字叫卵叶泥炭藓,对净化水质有重要的作用。”张力博士介绍,这种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吸水能力特别强,它能够吸收自身干重20倍以上的水分,是目前发现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它的净化水质的作用特别明显。
“如果说湿地是地球之肾,那么泥炭藓就是肾功能最重要的‘肾小体’。”冉景丞对植物也有一定的研究,据他介绍,根据相关资料,跟这种植物类似的苔藓种类多达16种,但是迄今为止他们只找到11种,这种卵叶泥炭藓就是已经找到的其中一种。“它的生态价值特别的大,可以说是‘脏水吸进去,干净水流出来’,对水质的净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泥炭藓贵州已有种植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如何迅速繁殖
“泥炭藓的经济价值也很大,种植一亩可以卖一两万元。”冉景丞介绍,泥炭藓有抗菌、抗氧化的作用,像白菜之类的植物放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腐烂,但是泥炭藓不会,晾干后摆放时间再长都不会发霉,所以现在都用在高档物品上作为吸水的作用,比如数码相机这样的精密仪器运输时,防潮或者需要填充物时,采用含有泥炭藓成分的吸水材料来做效果会特别的明显。
除此之外,泥炭藓还可以制作婴儿尿不湿、面膜、美容化妆品和其他的高档吸水物品,但是目前国内开发比较少,在种植兰花培育方面应用相对较多一点。“泥炭藓在我们贵州独山、都匀和贵定都有种植,一公斤可以卖到18到20元。”冉景丞介绍,独山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每亩可以产1000公斤左右,而且在普通的农业水稻地就可以种植。“而且种植成本不高,它不需要化肥就可以生长。”
据张力介绍,因为原生的泥炭藓生长相对较慢,野生的都不准采集,现在包括他们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如何大量高效率的种植泥炭藓,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我们现在采用人工诱导的方式,对他的繁殖进行研究,发现1个孢子就可以繁殖出5万个来。”张力说,如果以后研究成功,泥炭藓大面积种植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和生态效益。
科考预告:
独家对话科考团团长冉景丞:
上个月还有村民在习水听到虎叫声
根据“美丽中国·跨界科考”大型生态公益系列活动第二季的行程安排,本次科考重头戏——探寻华南虎踪迹安排在9月7日专业科考一队50多名队员,将用一整天的时间,探寻习水野生华南虎的踪迹。
(科考队员们正在像丛林深处走去。)
为了提前探秘华南虎的最新消息,《贵州都市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此次科考团团长、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冉景丞,据他介绍,贵州有确切证据最后一次发现华南虎是在1996年,当时在与习水相距不远的金沙县发现的。1999年他本人还在习水境内发现过老虎的脚印。“最近我们听说有关虎的踪迹,是在上个月在习水境内的中桶坝(地名),有人在那儿听到了虎叫声。”
(科考队员在湿地中采集泥炭藓样本。)
(专业科考一组主要科考队员首日科考结束后合影。)
作为贵州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专家,冉景丞从1990年开始重点关注研究贵州省内野生华南虎。特别是在1994年至1996年,他曾经长期住在习水的深山老林里,希望能够寻找到野生华南虎的实物踪迹。“1999年,我们发现了华南虎的脚印,最后经过美国的专家确认脚印照片,最后认定就是华南虎留下的。”冉景丞说,这是最近20年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留下的实物踪迹。
对于记者跟随的本次科考“寻虎队”来说,最近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是有人听到了虎叫声。2016年8月,在习水县土城镇中桶坝景区统一村一个名叫二台子的丛林中听到老虎叫声,但是没有人见过或者找到华南虎的留下的实物踪迹。因为豹子的叫声与老虎相似,现在还不能确定叫声到底来自于哪种动物。
据冉景丞介绍,每年的9至11月是老虎的发情期,公虎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在自己大约80至115平方公里的活动范围之内做领域标记。“这种标记物有臭味,从肛门附近撒出来,途径的虎都会闻出来,这种标记物就像国与国之间的界碑一样。”冉景丞说,其它路过的公虎闻到标记物味道后,一般不再进入这片领地,否则就会因为争山头打架,这就是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是母虎闻到,母虎就能从老虎的标记物中闻出留下标记的公虎是否发情等信息,最终公虎和母虎就可能发生交配行为,繁殖后代。
为了找到华南虎存在的图像等直接证据,从2015起,在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立项下,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安装红外相机,特别是从今年增加了红外相机的数量,分布老虎可能活跃范围内的红外相机总数已经达到40多台。从去年起陆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二级黑熊、白鹇等,除此之外,在习水与虎同类的猫科动物确定存在的有豹、云豹、豹猫等,始终不见老虎的影子。
“习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能提供华南虎生存所必需的水、食物、隐蔽三大要素。”在赤水、习水片区调查时,冉景丞发现这一带森林植被比较完整,生境多样,河流、小溪等水源丰富。还有许多动物的活动痕迹。比如,华南虎最主要的猎物——野猪、苏门羚、麂子等食草类动物活动频繁。显然,猎物的丰富程度可以间接反映华南虎的生存状态。
冉景丞认为,贵州可能有野生华南虎的地方有三个:一是黔北的赤水、习水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二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是金沙县的冷水河至青池与四川交界地带。
(记者 李坚 摄影报道)(编辑 廖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