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南美人参”、“植物伟哥”的马卡经过近三年的风味,终于开始降温。
从市场迅速扩容、产量迅速扩大、价格迅速上涨,到价格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市场开始降温,玛卡这个兴起不久的市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对这段起伏进行了复盘,并试图为市场、消费者带来启示。
客观介绍被断章取义对于玛卡的基本情况,各类网上百科和科研论文的相关描述基本一致:十字花科的高原植物,原产于南美秘鲁安第斯山。玛卡果实按颜色分为白、黄、紫、黑四种。一般认为,颜色越深表示品质越好。玛卡的应用部位是根,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玛卡生物碱、芥子油苷、甾醇等3大类型。199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玛卡生物碱中含有两类新的植物活性成分玛卡酰胺和玛卡烯,并认为这两种物质对平衡人体荷尔蒙分泌有作用。而这一研究也是后来玛卡被认为有助于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依据之一。2011年,经原卫生部批准,玛卡粉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在拥有13万多网友关注的百度贴吧“玛卡吧”,不少网友声称自己开始对玛卡感兴趣,源于看到有权威人士、权威媒体为其背书。这位权威人士,被认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记者从肖院士的弟子处了解到,肖培根非常关注新资源食品和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也确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称,“玛卡对亚健康状态人群恢复健康可能有很好的调整作用”。文中还提到,小鼠实验显示,玛卡有增强体力、减轻压力、增强性功能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篇文章,肖培根被很多玛卡推广网站等冠以“中国引进玛卡第一人”称号。但该人士认为,肖老师只是客观陈述已有相关研究结论。且文中提到的是“小鼠实验”结果,但从科研的角度讲,动物“点头”跟人体“点头”,完全是两个概念,老师的意思被有意地断章取义了。而另一个被认为给玛卡站台的是央视一档新闻类节目中播过的约一分钟新闻。该新闻提到,秘鲁一所大学的实验室将60名男性志愿者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服用以玛卡为主要成分的药片,而另外一组只服用安慰剂。经过12个星期的观察,发现服用玛卡的对象在性能力上有所提高,平均活跃精子数量增加了。”但该新闻同时谨慎地表示,玛卡“可能”会给现代医学攻克某些性功能障碍难题“带来希望”,但“这项实验结果有待验证”。
“仅凭上述说法,得不出‘玛卡是已经被证实的壮阳神药’的结论。”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但尽管如此,玛卡的种植、生产、销售还是火爆起来。记者在云南、四川、贵州、新疆、青海、宁夏等多地调研发现,玛卡被作为高回报的植物药大量种植,相关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这些地区的大量土特产商铺,开始把玛卡作为主要“养生”特产,以高昂的价格向游客兜售,获利颇丰。
捅破“泡沫”需多重挤压而在玛卡掀起市场热潮的同时,学界质疑的声音就从未断过。据药用植物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系主任刘春生教授介绍,他的多位同行专家都就此分析过,从植物分类学上来说,玛卡虽然被称为“南美人参”,但跟五加科植物人参“并不是一家人”。“而它作为新资源食品,也只能说明玛卡在我国没有长期应用历史和长期临床验证功能,但是安全性有一定保证。”一位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说。这些观点,都被媒体引用、介绍给读者。而记者在专业科研人员帮助下查阅中国知网(CNKI)与相关玛卡在改善性功能、提高生育力、调节内分泌等方面功效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关注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非常多,为给玛卡一个客观的评价,一些团队甚至持续多年进行着相关研究。监管领域,主管部门也在发力。近期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已通告了多款存在非法添加的玛卡相关产品。而新广告法实施后仅3天,国家食药监总局又通告了8起虚假宣传广告.其中2个与玛卡相关的保健食品被认为“夸大功效”。在多重挤压下,去年以来,玛卡开始呈现降温态势。记者查询中国中药协会官网中药材天地网发现,近年来多地大规模试种玛卡,造成产量急剧扩大,2003年我国云南最早引种时,年产量不足100公斤,到今年,保守估计产量将达4000吨。现在国产玛卡以内销为主,而随着人们对玛卡知晓程度、深度的提高,消费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其供需状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从去年开始,玛卡价格已整体呈下滑趋势。以云南黄玛卡统货为例,价格已经从年初的每公斤180元左右,下滑至如今的90元左右,个别地区甚至跌至50元左右。今年6月,云南多地大量玛卡滞销,有价无市。“无论是药用还是作为保健食品,玛卡的功效都需要更为详实的证据。非理性、欠严谨的消费者、生产者已分别为玛卡的盲目消费、盲目投入埋了单,希望这场起伏能带来更多启示,帮助今后的市场更加理性,政府、科研工作者、媒体更好发挥作用。”受访专家表示。 `文/健康报记者 崔 芳图/源自网络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