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是光温变温型食用菌,适合一年四季栽培。根据平菇的市长/市场需求,一般以夏秋冬生产为主。
春季平菇一般生产较少,因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和其他蔬菜的大量上市,其价格较低。文章来源:养蜂能手
栽培原料
用于平菇栽培的原料比较广泛,传统的栽培主料有棉籽売,玉米芯、木屑、废棉等,辅料有麦麸、米糠、石灰粉等。
【注意】
- 削绒次数越多,棉籽残留的棉绒就越少,此时棉籽称为“光籽”;反之残留棉多的称为“毛籽”。光将产的棉壳大都是小(少)绒壳或“铁壳”,铁売棉仁粉少的棉売纤维素含量少,适用于栽培木腐茵(平菇、香菇等);绒多、棉仁粉多的棉壳纤维素含量多,适用于栽培草腐菌(双孢蘑菇、草菇等)。
- 玉米芯要粉碎成花生粒大小,并采用发酵料栽培。
- 木屑要选用阔叶树的木屑,松、柏、杉的木屑由于含松脂、精油、醇、醚等杀菌剂,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食用菌的栽
- 废棉的主要成分是棉短缄纤维,吸水强,料水比可提高到1:(1.5~1.6),春、秋季气温高,料水比可低一些,冬季栽培可适当提高料水比例,灵活掌握,切勿过高,这是废棉种菇成败的关键。
为节约原料成本,可利用木糖渣、酒糟、中药渣等原料栽培平菇,但要注意用石灰调整原料的pH至9~10,栽培方式采用熟料栽培。
栽培设施
平菇栽培可采用阳畦、塑料棚、半地下式温室、浅沟式日光温室和简易日光温室栽培。
生产中较常见的为简易半地下菇棚,造棚场地的土质必须是黏土或壤土,以黏土最好,沙壤土不适于建造半地下菇棚。菇棚四周必须挖排水沟,以防夏季积水灌入棚内。菇棚宽度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坍塌。夏季高温栽培平菇时,可在林间建设简易菇棚。
参考配方
- 1)棉将売92%,豆併1%,麸皮5%,过磷酸钙1%,石膏1%。
- 2)棉籽売90%,麸皮5%,草木灰3%,过磷酸钙1%,石膏1%
- 3)棉将壳45%,玉米芯45%,过磷酸钙1%,米糠7%,石膏2%。
- 4)玉米芯55%、豆秸粉40%,过磷酸钙3%,石膏2%。
- 5)玉米芯70%,棉料売25%,过磷酸钙3%,石膏2%。
- 6)阔叶木屑70%,麦麩27%,过磷酸钙1%,石膏1%,蔗糖1%
【提示】
- 平菇栽培料的配方,各地要因地制宜,尽可能采取本地原料,以降低生产成本。
- 高温期平菇栽培的配方要减少麦麸、玉米面、米槺等的用量;石灰的用量要适当增加,以提高培养料的pH;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要偏少些。
拌料步骤
将麸皮、石膏、石灰粉依次撒在棉籽壳堆上混拌均匀(棉籽売需提前预湿),接着加入所需的水,使含水量达60%左右。拌料力求“三均匀”,即主料与辅料混合均匀、水分均匀、酸碱度均匀。
简易检测含水量的方法:手掌用力握料,指缝间有水但不滴下,掌中料能成团为含水量合适。若水珠成串滴下,表明太湿。一般“宁干勿湿含水量太大不仅会导致发菌慢,而且易污染杂菌。
培养料处理和接种步骤
1、生料栽培
培养料拌均匀后直接装袋、接种,秋冬季可采用(25~30)厘米x(45-5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菌袋,夏季高温季节采用(18-20)厘米x(40~4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菌袋。其优点是原料不需任何处理,操作简单易行,缺点是菌种用量大(尤其是高温季节用量在15%左右)。装袋一般采用“4层菌种3层料”的方式。
2、发酵料栽培
将拌好的培养料堆成底宽2米、高1米长度不限的长形堆。起堆要松,要将培养料抖松后上堆,表面稍压平后,在料堆上每隔0.5米从上到下打直径为5~10厘米的透气孔图3-20袋内4层,呈“品”字形均匀分布,以改善料堆的透气性。待温度自然上升至60℃以上后,保持24小时,然后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时要把表层及边缘料翻到中间,中间料翻到表面,稍压平,插人温度计;再升温到60℃以上,保持24小时,然后进行第2次翻堆,如此进行3~5次翻堆,即可进行装袋接种。
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都需要有氧发菌,可以采用微气孔发菌(装袋后用细铁丝在每层菌种上打6~8个做孔)或菌袋打孔发菌(用直径为3厘米左右的木棒在料中央打1个孔,贯穿两头)2种方式进行发菌。
3、熟料栽培
熟料栽培平菇一般在高温季节或者采用特殊原料(如木屑、酒糟、木糖醇渣、食品工业废渣、污染料、菌糠等)时采用,装袋后的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后接种、发菌。常压灭菌分为蒸汽炉和蒸汽灭菌池两部分。灭菌时为了提高灭菌效果和降低污染率,最好用塑料筐或小铁筐盛菌袋进行灭菌,灭菌原则是“攻头、保尾、控中间”,即在3~4小时内使锅中下部温度快速上升至100℃,维持8~10小时,快结束时,大火猛攻一阵,再焖5~6小时出锅。把灭菌后的栽培袋搬到冷却室内或接种室内,晾干料袋表面的水分。
待料袋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塑料接种帐灭菌形成无菌室,待气味散尽后进行接种。
发菌管理
菌袋移人发菌场地前,要对发菌场地进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害虫危害。对于室外发菌场所,在整平地面后,撒施石灰粉或喷酒石灰浆进行杀菌驱虫;对于室内(大棚)发菌场所。
可采用气雾消毒剂、撒施石灰、喷施高效氯氰菊酯的方法杀菌、驱虫。平菇发菌期适宜菌丝生长的料温在26℃左右,最高不超过32℃,最低不低于15℃。若料温长时间高于35℃,便会造成“烧菌”,即菌袋内的菌丝因高温而被烧坏。菌袋上下左右垛间应多放几支温度计,不仅要看房内或棚内温度,而且要回看菌袋垛间温度。气温高时应倒垛,菌袋呈“井”字形排放,并降低菌袋层数。结合环境调控,进行料袋翻堆和杂菌感染检查。翻堆检查时,上下内外的料袋交换位置,使培堆、倒梁养料发菌一致,便于管理。
出菇管理
1、出菇方式
(1)立式出菇
采用把菌袋叠放5~6层出菇的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2)覆土出菇
在栽培棚内,每隔50厘米挖宽100~120厘米、深40厘米的畦沟、灌足底水,待水渗干后撒一层石灰粉,把菌袋全部脱去,卧排在畦内,菌袋间留2~3厘米的缝隙,用营养土填实,上覆3厘米左右的菜田土,然后往畦内灌水,等水渗下后用干土抹严土缝,防止缝间或底部出菇。覆土栽培只在菇潮间期进行灌水,其余时间不喷水、不灌水,这样菇体较干浄。
(3)泥墙式栽培
菌墙由菌袋和肥土(或营养土)交叠堆成,能方便地进行水分管理,扩大出菇空间。先将出菇场地整平,将菌袋底部塑料袋剥去,露出尾端的菌块,以尾端向内,平行排列在土更上。袋与袋之间留2~3厘米空隙,每排完一层菌袋,铺盖一层肥土或营养土,厚2-4厘米。若层与层、袋与袋间的土太少,容易烧垛。最上一层的顶部覆土层要厚,并在菌墙中心线上留一条浅沟,用于补充水分和施用营养液,以保持菌墙覆土呈湿润态,用来平衡培养料内的水分和营养。泥墙式栽培要注意,上下菌袋不要对齐,否则影响菇型。
【注意】一个菌墙一天内垒2~3层,第2天泥墙沉降后再垒以防倒墙;上下层菌袋的摆放呈“品”字形,不能对齐以扩大出菇面积,保持朵型。
2、不同发育时期管理
(1)原基期
当菌丝开始扭结时,就要增光(三分阳,七分阴)、增湿、降温至15℃左右,拉大温差,促使原基分化形成,顺利进入桑葚期。
(2)桑葚期
当原基菌丝团表面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半球体,色泽增深时,即进入桑葚期。为使大部分原基能形成菇片,应采取保湿措施,向空中喷雾,但要勤喷、少喷,不能把水直接喷向料面,主要是增加空气湿度。
(3)珊瑚期
此时为菇柄形成时期,管理主要是通风、增光、保湿。珊瑚期以前的发育时期严禁向子实体直接喷水,尤其是冬天,否则易造成死菇;必须喷水时,要把喷头朝上,使水呈雾状自由落下。喷水后要及时通风,至菇体表面无水膜为宜。
(4)成型期
此期是平菇子实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要求温度适宜,増加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湿度不能忽高忽低。
(5)初熟期
一般从菇蕾出现到初熟期需5~8天,条件适宜时需2~3天,这时菇体组织紧密,重量最大,是最佳采收时期。此期是平菇子实体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6)成熟期
商品菇一般在初熟期采收,此期有大量孢子散发,进菇房前,要先打开门窗,再喷水排气,促使孢子随水降落或排出。
最后采收步骤
当菇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下凹部分白色,毛状物开始出现,孢子尚未反射时,即可采收、装筐运输。
【原创实践内容分享,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养蜂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