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食节,又称“500节”、“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在此节时,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得名寒食。时间一般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之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加祭扫、秋千、踏青、插柳、蹴鞠、斗卵、牵勾等习俗,只是多数地区的寒食节依据逐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儿子当上太子,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为避灾祸,申生之弟重耳不得不从蒲城逃亡到其舅家狄国。后来,晋惠公又派寺人披追杀至狄国,重耳又从狄国逃亡,像一只惊弓之鸟,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受尽屈辱。当时跟着他的一众臣子,最后只剩下一二十人,包括其舅父狐偃(子犯),还有赵衰、颠颉、魏犨、司空季子、介子推等,这些人忠心耿耿。谁知,重耳的亲信侍从头须又带着所有的钱粮跑了,一行人顿时陷入困境。当他们逃亡到卫国时,卫文公闭门不纳,众人没办法只好又逃往五鹿。一日,重耳饿晕过去,情急之下,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重耳才得以活命。这就是后来史书上所称的“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返回晋国继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大力嘉奖那些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大臣,却单单忘了介子推。于是,有不平之士悬《龙蛇歌》于晋国宫门,上书:“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看见后,才猛然想起介子推,随即派人请他进宫受赏封官。但是,介子推无意庙堂,和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亲自前往邀请,但整整找了三天三夜都未见其踪影。有人就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到时候介子推自会出来。于是晋文公立即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没看见介子推出来。
火灭后,晋文公一行人上山寻找,之间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晋文公追悔莫及,对着介子推的尸首痛哭祭拜起来。在下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背后的树洞中藏有东西。掏出一看是片衣襟,上题有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怀中,准备将它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子推,他还下令通告全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自此,晋文公执政为民,励精图治。但是,安居乐业的晋国百姓没有忘记那位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就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以表纪念。
中国的寒食节,作为汉文化传入越南、日本以及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至今还过寒食节,而且还成为传统四大名节之一,其余分别为:春节、端午、中秋。
在韩国,寒食节,又被称为苦草日、禁烟日、熟食或冷节。其在时间、起源上都与中国的一样。
只是关于“寒食节”的起源,韩国还有一个不是很热的版本。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假如长久存在就容易失去,因此要要举行周期性的再生仪式。于是,人们认为长期燃烧的火种不但容易失去生命力,而且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好。就要周期性举行改火仪式,熄灭长久燃烧的火种,重新点燃新的火种。但是旧火熄灭与新火点燃之间有一个过渡期,这一天恰好也是28星宿之一的心星(掌管火种的星宿)出现之日,于是人们只能吃寒食。
实际上,这一版本也是源于中国的“改火”和“禁火”说。如古代改火说。唐朝的李涪较早提出该说法,他在《刊误》“火”中认为:
《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禁火也。”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
而周朝禁火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周代的禁火制度。隋朝的杜公瞻,他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认为:“《周礼·秋官·司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得到后世研究者所认同,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对于“寒食”的解释,都引用此文,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周代禁火之制。周代禁火可能与我国古代的大火星崇拜有关,因禁火不得不寒食。
那么,韩国的“寒食节”有哪些风俗呢?
首先,和中国一样,也是吃寒食。寒食节当天,韩国老百姓都会吃“寒食”,也是为纪念介子推。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寒食”有:金达莱华饼、金达莱酒、艾糕、艾草团子、艾子汤、寒食荞麦面条、寒食黄花鱼等。
其次,和中国一样,也要扫墓。不过韩国人将“扫墓”称为“省墓”,但这种寒食节祭祀祖先的风俗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假如发现坟墓破败严重,就要修复坟墓,韩国人称之为“改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