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竹子的品质和精神】竹的文化寓意

竹子的文化寓意是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蕴含着高贵的品德和崇高的品德,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都以“四君子”来表达自己非凡的情趣或作为品德的典范。

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

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更是一直流传到现在。各种诗词歌赋中关于梅、兰、竹、菊的描写也是广为传颂。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梅松竹”岁寒三友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爱竹诵竹者众多。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杜牧《题新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唐·许浑《秋日白沙馆对竹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

竹的“劲节”,代表不屈的骨节,骨气;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


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

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

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唐.白居易《咏竹》

在白居易眼里,竹子不用制作成乐器,也不用制成钓鱼竿。待到花草全部凋零后,下雪时来欣赏它,别有风致。在诗人看来,竹子有着出尘的风致,他物无可比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