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文明网介绍,根据“推荐评论身边的好人”活动要求,目前计划向中国文明网推荐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名单”候选人名单及私人资料。公示名单可以通过吉林文明网查询。公示时间为2022年2月23日至2月28日,欢迎广大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联系电话:0431-88904109。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员会宣传部
2022年2月23日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名单”候选人名单
名称标题介绍
长征中学校长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站在一线,护送教师和学生。
张义涛国企职工坚持爱情,用实际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崔洪军国网职员投身公益只是元山村孩子上学的梦想
孙氯化是癌症退休党员“久病”,20多年来留下了600多名老兵的“红色记忆”
在李孝庆讲台上,她教孩子们如何保护地球
优胜国林场展望院在山的尽头扎根,守护万景碧海30多年了。
焦立梅孝心儿媳20年来没有放弃像一天一样照顾“疯婆婆”
齐立波乡村女教师30多年来一直不放弃照顾“疯哥”。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名单》候选人事迹简介
1.中学校长在全校36年里一直站在一线,护送教师和学生
张静,女,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长春市第30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作为负责和负责的管理者,张晶同志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从2020年2月1日到6月1日,从8月17日到12月31日,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教育领域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心中思考,口中强调,在脚下行动。作为基础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张晶同志一直努力将国民满意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一线。36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称号。由于张晶同志在教育战线上的突出贡献,作为吉林省教育战线的代表,应邀参加了2019年10月1日70周年国庆。
精心规划科学保护的各个部分,护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
张晶同志首先是士兵,几天没夜没睡,精心策划学校科学保护防疫工作的各项细节,经过与校队及相关负责人的在线讨论、修改,她很容易算出稿子,亲自到空无一人的校园去模拟、推演,最后把学校的防疫方案作为重点、严格要求、精心实施,没有。
张晶同志把师生在校一天的防疫过程拍成视频,制作宣传手册,传达给各班和各老师,让大家心里有数。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划了不同的步行路线和活动区,以避免他们过度接触。午餐时间峰值错误,单桌用餐,防泡沫交叉感染;在视线所及的墙上贴传单,指导学生戴口罩正确洗手的方法。长征同志组织党员成立了党员展“传染病”先锋,与老师们一起建立了“网格”管理机制,将防控责任交给人、包、人、所有学生进行教师监督。坚决阻断了传染病。
疫情期间,一个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和父亲吵架,离家出走,坐了很远去西安的火车。因为Mesher Bovo老师细心地发现了这件事,张校长和火车站联系起来,冒着传染病的危险去火车站把那个学生带回家,每天和这个孩子打电话聊天,帮助他建立自信心,最后这个学生摆脱了家庭的困惑。
尽力使教育正确脱贫,实现教育公平。
张晶同志在长春市第30中学提出并实践了“温度教育”的办学理念,对每个孩子的教育负责,用治家之心治理学校,用六子之心教育人的优秀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用爱心和责任感默默呵护学生的精神花园。
长春市第30中学位于长春市核心区,由于人员流动,大多数生源来自外地的长工子女和农民工子弟、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农民工子弟、来自外地的长工子女的比重长期在60%以上。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张晶同志的不懈努力下,长春市第30中学和科大新闻公司设立了长期扶贫项目。科大讯飞公司对长春市第30中学的贫困学生实行免费开放在线教育政策。不定期支援处境不利的学生。同时,长征同志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给予了长期帮助。长征同志积极协调吉林省湖南商会,统筹帮助学校贫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每年补助学校8%-10%的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的长期学习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实现了先扶植扶贫和智慧的理念。
为了实现正确的扶贫,长征同志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代孕妈妈”的身份带头,每学年积极帮助1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他们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利用闲暇时间解惑,为贫困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受张晶同志的影响,学校党员教师积极成为“代孕妈妈”。在社会各界和全体教职员的努力下,长春市第30中学摆脱了所有贫困学生的精密贫困,让所有贫困儿童对自己有信心、未来希望、感谢社会。
2.国企职工坚持爱情,用实际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张艺涛,男,47岁,民盟院,吉林省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荣集团企业管理部副总经理。过去7年来,张义涛积极帮助他人,努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帮助贫困居民,探访孤儿,照顾自闭症儿童,帮助困难学生,为抗击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对自然灾害捐款,为有需要的人排忧解难,累计捐款金额达10万多韩元。他对社会服务的奉献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称赞。他把称赞视为责任,始终爱和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张义涛先后
荣获民盟吉林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民盟吉林省优秀盟员,被吉林省委宣传部授予“吉林好人”和“吉林好人标兵”荣誉称号。奉献爱心,帮扶社会弱势群体
从2015年开始,每到年节,张沂涛就主动到长春市二道区金橄榄社区、莲花山开发区四家乡看望贫困居民,并慰问长春市新智特殊儿童训练学校的孩子们,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他还多次看望长春玉潭、致爱等敬老院的老人们,陪他们聊天、包饺子,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与温暖,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传递爱心,资助困难学生
2016年,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张沂涛得知长春市第六中学有位王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是家境困难需要帮助,他就主动与这名学生建立了联系,长期资助其学业,还经常在思想上与该同学沟通交流,鼓励他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理想。最终王同学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王同学表示将来自己会像张沂涛那样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凝聚爱心,汇聚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张沂涛放弃春节休息时间,主动带领志愿者们协助长春市鹏程社区进行环境消毒,张贴防控疫情宣传单,帮助居民正确认识疫情,做好科学防范。他积极号召所在小组的二道区政协委员们一起捐款近2万元,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二道区英俊镇卫生院进行了慰问和捐赠。并根据大家在疫情防控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两份不同范围的社情民意,被吉林省民盟报送到了民盟中央,同时也被吉林省政协疫情防控建议选用,他带领志愿者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
引领爱心,注入社会服务新模式
张沂涛还充分发挥自己是政协委员的优势,把社会服务、参政议政工作互相结合,相互促进,以社情民意和政协提案的方式,为这些弱势群体的困难提出更好更多的帮扶建议。2017年以来,他撰写的《关于优化长春市40、50人员办理养老保险补助业务流程的建议》等与民生相关的五份提案,都被长春市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帮助困难居民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为社会服务注入了新模式!
坚守爱心,始终为群众排忧解难
2021年夏季,家住二道区的马先生向所在社区反映民丰大街多处地面凸起,既影响市容美观,又影响交通安全,张沂涛得知这种情况后,积极协助社区想办法,努力联系到了导致路面问题的公司,跟他们多次积极沟通、协商,重新铺平了道路,帮助居民解决了烦心事。2021年12月份,万通社区居民周大哥身患肺结核,自己一人抚养幼小的孩子,仅靠低保金生活,日子十分困难,需要帮助,张沂涛主动联系社区,给周大哥送去了慰问金,并表示会长期关注和帮助他,周大哥十分感动,觉得在寒冷的冬季,心里感受到了温暖,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国网职工投身公益 只为圆山村孩子的上学梦
崔洪军,男,197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爱心助学协会会长、国网白山供电公司浑江供电中心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公益性活动中也是勇于担当,组建爱心助学协会,解决了很多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先后荣获“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吉林省最美抗疫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坚守初心、助人为乐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崔洪军知晓并加入了临江市爱心助学协会。通过对大山深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他了解到身边竟然还有那么多孩子因为交不上学费而要面临辍学,看到孩子们对求学那种渴望的眼神,他更加坚定了要做好公益活动的决心,从此,让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有书念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11年来,他个人出资,先后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崔洪军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把仁爱之心融入自己的行动中,他用自己助人为乐的精神,带动着身边的每一名同事,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广泛赞誉。
心系公益、成立协会
2012年工作调到白山市后,崔洪军依旧心系公益事业,他的爱心事迹让他在公益慈善界小有名气,慢慢地,身边聚集了一些和他同样具有正能量的爱心人士。他们在一起交流感想、分享经验,萌生了组建一个爱心协会、携手共进的想法。志同道合的爱心驱使,使这些人一拍即合,经过多年的筹备,2016年,他组织20多名志愿者,成立了白山市爱心助学协会,并担任协会会长,负责协会的全面工作。协会成立后,崔洪军第一时间与偏远山区的学校取得联系,及时掌握贫困学生信息,并积极带领大家进行走访,组织开展助学活动。为了加大对助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崔洪军积极带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加入志愿者团队,很快协会由成立时的20多人发展到219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38人,解决了很多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救急救困、无私奉献
2018年4月26日夜里,崔洪军刚刚进入梦乡,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来电话的正是他们协会的一名志愿者,说她资助的学生晓颖的奶奶出了车祸,由于家里交不上手术费想请求协会帮助。得知这一消息后,崔洪军想都没想,立即穿好衣服赶往医院看望刘奶奶。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他赶紧联系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刘奶奶捐款,同时也在协会的微信群里发出为刘奶奶捐款的倡议书。经过3天的不懈努力,终于为老人筹集到15000余元的捐款,解决了为刘奶奶治病的燃眉之急。2018年,一名高二学生的母亲过世,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靠着父亲打工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生活,可是不久父亲也患病去世。正当举目无亲的孩子绝望之际,崔洪军带领白山市爱心助学协会的理事们,主动承担起了孩子的生活费用,并不时地看望、关怀,一直资助到孩子考上大学。
遇到疫情、逆行而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崔洪军迅速组织爱心助学协会志愿者成立抗疫志愿者小分队,并在团市委备案,3月份正是疫情高峰期,3月12日接到相关部门通知,要对一名接触者居住的小区进行消毒,他立刻组织小分队成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2021年他调到浑江供电中心任主任,此时正赶上吉林舒兰疫情暴发,白山市要对500多居家隔离人员家中安装监控摄像头,他带领供电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仅用了7天就全部按照要求安装完毕。在市疾控中心用电无法满足新核酸检测设备时,崔洪军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无偿为疾控中心接通临时电源。近几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协会虽然没有组织大型现场助学活动,但是他时刻也没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两年来他发动协会力量利用志愿者和贫困学生视频连线方式坚持助学,现在有固定受资助的学生87名,已经毕业或考上大学的51人。累计捐助资金138000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崔洪军在公益活动中做了很多很多,但他觉得这些只是起点,未来,还要以一名合格党员和优秀志愿者的身份继续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为使世间充满大爱和正能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4.患癌退休党员“寻兵”20多年 留下600多位老兵的“红色记忆”
孙艳华,女,1951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通化市老干部事迹报告团团长,通化市政协文史专员,通化市物资局退休干部。20多年来,孙艳华一直奔走在挖掘、抢救通化地区红色历史、传承地域红色文化的道路上,采写老兵600多人,地区历史报告40多篇,红色故事80多篇,为各界群众做报告140多场,被称为通化红色活字典。她力主在通化师范学院打造老兵纪念馆,为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纪念馆建成提供了大量的老兵事迹和文字图片资料。先后荣获“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吉林省模范工会干部”、吉林省“最美家庭”、吉林省离退休干部“好书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女职工”等称号。
身患癌症 笔耕不辍
1998年,孙艳华检查出乳腺癌并已癌变,1999年病退后,孙艳华惜时如金,和爱人胡堂林多次驱车前往通化市各县市区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老担架队员、支前工作者等,整理出一万多字、60张图片的报告《永恒的动力 不朽的丰碑》,记录抗美援朝中的通化。并已经为通化地区413位参战老兵制作出版了画册《军旗的荣光》。她先后出版五部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梦想从这里放飞》、《军旗的骄傲》、《血性碑》、《璀璨东昌》和1部纪实文学《冰川血山》。撰写论文《杨靖宇破敌围剿的英明战略——藏兵于民》,参加2020年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举办的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
2014年至2020年间,孙艳华4次制作80块展板为宣传红军长征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精神、通化20年红色历史进行巡展,培养红领巾红色小解说员100余人。2015年,孙艳华夫妇受邀前往河北省,为原38军112师334团官兵讲述38军(1953年-1967年)在通化的那段革命历史。2020年,孙艳华随“时代楷模”徐振明进京,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不懈寻访 还原历史
20多年中,孙艳华帮助辽宁瓦房店刘书田老人找寻80年前的姥爷方德胜和舅舅方庆好的下落(葬于通化县光华镇)。查访过程中,孙艳华发现他们是当年杨靖宇将军“藏兵于民”战略中的一分子——非战时就是村民,一旦需要打仗,就是东北抗联的士兵。这也解释了为何东北抗联在缺乏供给的情况下,仍能在根据地与日寇抗战多年。
“寻兵”途中,孙艳华发现79年前侵华日军血洗白家堡子时失踪的一车抗联家属的线索。通过跟踪查访,她找到了当时唯一的幸存者赵淑琴(于2006年去世)的表姐孙桂芝,还原了“当年抗联家属被鬼子活着喂狼狗”的一段历史,和日军血洗白家堡子(400余名村民牺牲)被遗漏的一笔。这条关键线索让历史研究者发现,“白家堡子惨案”并不单纯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也是白家堡子老百姓为掩护抗联在兴林的司令部,至死没有出卖抗联战士的革命历史事件。
2017年,一个叫“水晶”的人加了孙艳华的微信,要寻找牺牲在通化一带的叔叔陈乐琴。孙艳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通化地区集安市找到了1946年4月11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阳岔区建联会主任陈乐琴同志的埋葬地。2019年6月,陈氏一家4口人从北京和山东赶到集安市拜谒陈乐琴烈士。
仅2015年,孙艳华和爱人先后12次前往通化市通化县兴林镇,帮助收集杨靖宇在河里根据地时期发生的故事45篇,保障了《满洲国里的红地盘》一书的出版。
5.讲台上 她教会孩子们如何保护地球
李晓敬,女,满族,197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校教导处主任。李晓敬从教27年,从不忘记自己教育的初心,在教育的路上播撒爱心,历练匠心,用自己的点滴付出,默默践行着一个普普通通人民教师的事业追求。曾获“第五届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
激情满怀,率先垂范
李晓敬老师多年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全面履行教育教学工作,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经常在班级开展“节约金点子”活动,将听到或学到的节约小窍门搜集起来,在全班宣传推广。在期末评选“节约环保好少年”。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节约的良好习惯,并由学生带动父母牵动社会,形成全民共同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开设“环保节约课”,带领队员们想出了很多环保节约的好点子。比如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交换书籍阅读等。
带领学生绿化教室。先后种植各种花卉十几种。在班级阳台上利用旧水桶,垃圾箱种植盆花十几株,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自己亲自照料,并拍下照片在班会上交流养花心得,孩子们不仅自觉美化了环境,也带给自己更多的成就感。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环保和节约意识,成立创意手工社团,孩子们把那些平时被当垃圾扔掉的水果网、塑料袋、旧棉花、购物袋、气球等废旧物品收集起来,通过大胆构思,用自己的巧手把这些废旧物品进行了二次改造,瞬间变废为宝,让废品再次体现了它的非凡价值,创意手工社团不仅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增强了孩子们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意识,社团作品精彩纷呈,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加的节约资源班会活动,宣传、展示节约环保的重要意义,并带头在身边树立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比如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处理等,从小事出发,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环境熏陶教育,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积极参与节约环保的科技创造,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小窍门、小创造、小发明,不断推动资源环保节约活动的开展。
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教务处工作期间,她尽自己所能,带领社团教师开展丰富社团活动,丰富孩子课外活动。带领科任教师不断琢磨研究,开发有价值的社团活动,逐步确定社团活动以“快乐社团,创意无限”为宗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成立了四十个社团,涵盖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科技、英语、书法等领域,各社团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走班活动,学生自愿选择,主动参与。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充分激发潜能、展示特长,体验到了成功与实践的快乐,也满足了他们爱玩爱动的天性。为了保障社团活动的质量,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时间,李晓敬都要走上两万步,逐一指导各社团活动情况,推动社团活动及时改进内容。
她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讲故事开始,引发兴趣,再拿起书读给他们听,看到孩子们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李晓敬也享受到快乐。每周末李晓敬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书店,也和同事、家长交流书目,丰富读书内容,鼓励家长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孩子学习阶段家长能以身示范。
李晓敬还用心用情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组织策划了“青蓝工程”“教师作业设计大赛”等教学活动,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试听旁听、反复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教案,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她还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心态,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与教师开展谈心谈话,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晓敬老师坚持让自己成为一道灿烂的阳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6.林场瞭望员扎根大山尽头 守护万顷碧海三十余年
牛胜国,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森工集团三岔子林业局景山林场瞭望员。1984年,20岁的牛胜国通过三岔子林业局统一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林业工人。30多年来,牛胜国凭他的责任心用实际行动为林业子女守护了一片绿色,守护了整座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曾被评为“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曾获“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30多年的守护 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山顶
瞭望员的工作平凡而又艰苦,孤寂且要远离亲人,他所在的塔顶是一座用于瞭望的简陋小屋,屋身外用铁皮包制,里面是用以前老式胶合板拼成,然而,就在这样简陋环境下,他不仅要承担着景山林场施业区及周边友邻单位的森林防火瞭望任务,还要同时肩负着山内山外两个区域内的通讯联络和转接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他每天都需要十几个小时在塔上不间断地瞭望,有时晚上担心有火情,经常是不敢脱衣服睡觉,即使睡下了,也是不到一个小时就起床在塔顶瞭望一圈。
物质匮乏能克服 孤独最难对抗
在这里,他不仅要承担着工作带来的寂寞,生活上更是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苦,除了夏季,一年中他所在的料峭小屋大都冰冷刺骨,即便是穿上厚重的棉衣,也难以抵御冷风的侵袭。早上带到塔上的馒头,到中午就冻得咬不动了。唯一的饮用水都要到山下走一个小时的路程去挑,哪里还舍得洗菜洗米呢,若是赶上每年早春晚秋河封冻了,他就只能吃雪化成的水,这一吃就是两三个月。看到这样的生活环境,任何人都不会说愿意去,然而,牛胜国却在第一天登上塔台看见那万顷林海时便下定了要一辈子守护那片森林的决心。
竭力保护山林 最亏欠的是家人
牛胜国常年工作在深山老林,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缺少他的关爱,孩子生病住院他也没有时间去照顾,就连孩子高考他也没能回去,就因为那时正值高火险期,瞭望台上少不了他这颗“定心丸”。“我媳妇很理解我,支持我,家里的事儿都是她在忙活。”对于父母、对于妻儿,他觉得亏欠很多,但对于工作、对于职责,他无愧于心。
由于常年在山上,寒冷,营养不良,喝冷水,睡冷板铺,牛胜国患上了严重的滑膜炎。2012年春防期间,他的滑膜炎又一次复发了,医生说病情严重需要住院,领导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后想给他调换一个岗位,安心住院治疗,可他却毅然地拒绝了。他说“我离不开这个岗位,我离不开这座塔,我离不开这片大森林。局里培养一个新人不容易,我有经验了,我还得干下去”。牛胜国在医院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再一次爬上山,站到了瞭望塔台上。
一年之中,他只能在春秋两季防火期开始前下山一次,贮备上山用的生活用品和通讯设备,尤其是初春时节,山中积雪还没融化,最深处的积雪有半人多深,加上背的沉重的设备,每次上山几乎都是连滚带爬进去的,最长一次,他用了8个小时才到达了塔房。30多年的艰苦,30多年远离世俗般的生活,也从没有动摇过他坚守岗位的决心。因为这是他的责任,而这份责任,重如千钧。
7.孝心儿媳二十年如一日 不嫌不弃照顾“疯婆婆”
初丽梅,女,1979年2月生,吉林省双辽市卧虎镇同乐村村民。她在清贫的生活中始终奉行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精心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20余年,扛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压力,用坚守和付出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家庭,成为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敬老爱老典型。她曾获得“吉林好人标兵”荣誉称号。
善良姑娘不畏世俗追随真爱
2000年春,家住卧虎镇报马村的初丽梅经人介绍与同乐村的王洪生第一次见面。初丽梅美丽大方,王洪生是一名技术过硬的瓦匠,农闲时承包工程赚钱。按理说,这对年轻人组成的家庭日子错不了。但王洪生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因惊吓患精神疾病,还有一个智力欠缺的哥哥,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面对王洪生的家境初丽梅犹豫过,几番考虑后决心嫁给王洪生。村里人听说初丽梅要嫁给王洪生时,都替她捏把汗。但初丽梅看中王洪生的勤劳踏实以及对父母和家人的孝顺关爱,秋天两人就步入了婚姻殿堂。
勤劳儿媳尽心竭力照管家人
婚后的生活五味杂陈。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连穿衣、洗漱一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加上还要照料智力欠缺的大伯哥、神经质的大姑姐,初丽梅要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辛苦。但初丽梅没有抱怨,她觉得既然嫁给王洪生,就要接受他家的一切,照顾老人也是晚辈的责任。
但婆婆第一次犯病还是把初丽梅吓坏了,婆婆指着初丽梅问儿子:“她是谁?怎么在俺家不走?”王洪生说:“她是你儿媳妇。”婆婆说:“俺家可不要她。”说着伸手就要打,儿子王洪生忙把母亲拉开。婆婆每次犯病,都把初丽梅当成“出气筒”,不仅不认识儿媳,甚至还会打骂。
婆婆在家经常推门就出走,拦也拦不住。冬天,初丽梅怕婆婆摔着、冻着,每天都会给婆婆穿得暖暖的,婆婆有尿裤子的毛病,初丽梅冬天会准备好几条棉裤随时换洗。夏天婆婆出去时穿着鞋,回来时两只鞋却在怀里抱着,每次婆婆回来后,初丽梅都会仔细检查婆婆脚上有没有伤口,再为婆婆洗干净脚,换上干净的鞋子。
孝心母亲潜移默化教育儿女
婆婆在初丽梅的精心照顾下,病情有所好转,但依然不认识儿媳妇初丽梅。但初丽梅仍然觉得欣慰:“只要婆婆的病情不发展,她不认识我没关系,我要照顾她一辈子,婆婆在,家就在。”初丽梅的儿女从小将母亲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儿子王猛、女儿王思雨从不嫌弃奶奶,从小就知道照顾奶奶。王猛今年22岁,正在学习中医,立志做一名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王思雨今年11岁,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
在同乐村,提起初丽梅,村民们都会夸赞连连。这时王洪生总是乐得合不拢嘴:“我娶了一个好媳妇。”初丽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用二十一个春夏秋冬向世人展现了“孝”和“爱”的传统美德。
8.乡村女教师不离不弃照顾“疯哥”30余载
祁立波,女,1978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孙家窝堡村小学代课教师。在她幼年时父母因意外触电和疾病相继离世后,哥哥又患上严重精神分裂症,年少的祁立波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疯哥”,30年来不离不弃,手足情深,自己至今未嫁。祁立波还心怀感恩,奉献社会,感动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她先后被评为“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
生活磨难接踵而至
祁立波的童年在无忧无虑中度过,有疼爱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不料,1986年,灾难悄然而至:她的父亲在修理自家房子老化的电路时,意外触电身亡。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承受不住打击,精神恍惚,两年后突然离世。痛失双亲,祁立波和哥哥与年迈的奶奶艰难度日。接踵而至的丧亲之痛,让祁立波的哥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祁立波和奶奶四处求医问药为哥哥治疗,哥哥也没能痊愈。奶奶几年后去世,她哥哥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为维持生计,年少的祁立波辗转于田间地头和本地工厂,种地打工样样都干。虽然扛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但祁立波依然坚持读书梦想,且成绩优异,高一辍学后,仍在家坚持自学,并取得自考本科文凭。
照顾“疯哥”不离不弃
1994年,在当地政府和村里帮助下,祁立波成为了孙家窝堡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虽然收入微薄,但也能补贴一下这个贫困的家庭,让他们勉强维持生计。
最让祁立波操心的,还是“疯哥哥”,一犯病,他不只是出走、呆坐、傻笑、胡说……还会摔打破坏东西,甚至动手打人,不吃不喝。为了挽救哥哥的生命,她先后七次把哥哥送去住院治疗,加上日常服用多种药物维持,家里欠下不少外债。哥哥病情稳定后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祁立波要给哥哥喂药、洗头、洗脚、刮胡子、理发……每天早上安顿好哥哥,她就匆匆赶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中午休息再赶回家照看哥哥。
在外人看来,祁立波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都跟着心疼。经常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把哥哥送去精神病院,自己找个人嫁了,减轻生活的负担?”祁立波苦笑着说:“不是没送过,可是最后总是舍不得。如果我嫁人,也只能给别人徒增麻烦。”
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
年少痛失双亲,哥哥患病,亲情的缺失,让祁立波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格外珍视和感恩。她说,政府给她家送过大彩电,帮助盖过房子,村里2009年又给哥哥办理了低保,派出所的民警经常帮助她护送犯病的哥哥去医院,学校老师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她很多帮助,学生们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社会爱心人士也给她家送来一些衣物、生活用品和爱心善款……凡此种种,都让困境中的祁立波倍感温暖。她的眼中,看不见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只有向阳而生的无比坚强和乐观。
生活的艰难,使她不断成长,农村家里外头的活计,她一个人都包了,成了村民叹服的“铁姑娘”。祁立波不仅想着照顾好哥哥,过好自家的日子,教育好学生,还要尽自己的所能回报社会。被生活历练得逐渐“全能”的祁立波,非常愿意帮助别人,村民需要帮助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祁立波,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时间方便,祁立波一定随叫随到。她还曾经3次无偿献血。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祁立波第一时间在村里报名做志愿者,参与基层防疫工作。她说,“身为党员,有了任务就要冲锋在前。”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