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胸部是——个新天地,都是日月,不怕山川和大海。
一一说来。
(一)盘古创世
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叫做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的东西,他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倏和忽是他的好友。
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感到浑身燥热不堪,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扬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踩在地上,用双手托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向下增厚一尺。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最后,等天不能再高,地不能再厚时,盘古也累死了。
他临死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神话英雄。
(二)女娲补天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忽然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的灾祸后痛苦无比,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她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痕迹:天还是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而地上的一切江河都向东汇流。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代名词。女娲也成了人类的创世神,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
(三)后羿射日
传说在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去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与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取下弓,拿出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留下了最后一个。由于这个故事流传较广,再加上人们对后羿这个英雄非常喜爱,不同时代里,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和情节。
这个故事所表现的试图战胜干旱、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主题,是我国和世界各民族所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的共同主题之一。
(四)嫦娥奔月
“嫦娥”亦作“常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据《淮南子》记载,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而成仙,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中过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这个故事给中国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话题,尤其是嫦娥飞升月宫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引发了不少文人骚客的感慨和遐想。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民间的传说对这一故事稍做了加工,大体是说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因此常向丈夫倾诉懊悔,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做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第二天,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到月圆时分,嫦娥果然从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国很多地方有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习俗,它的形成就和这种传说有密切的关系。
(五)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他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作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共工的儿子后土精通农业,他发现部落的土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
但是这种做法遭到了颛顼的反对,两部族之间从而发生了激烈冲突。当时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却得不到一点理解,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他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
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天地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使得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
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以表示对他们的敬重。
(六)精卫填海
传说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这个故事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诗人陶潜热烈赞扬精卫敢于同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作“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