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比赛如火如荼。大会记录和世界记录多次刷新。在繁忙的主媒体中心大厅里,色彩跳跃的单板滑雪的巨大装饰画吸引了来往的人们的视线。这是艺术家宋联民为冬奥会邀请的三部作品之一《冬奥之歌》。据悉,宋慈敏是唯一的绘画作品进驻主媒体中心的艺术家。
宋慈敏作品《冬奥之歌》。回答者公岛
这三部作品传达了什么意义和精神?为什么选择单板、梅花、莲花作为形象元素?巨大作品的创作还有什么挑战和困难?2月13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宋慈敏,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宋慈敏。新京报记者王贵彬照片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表现”
新京报:为本届冬奥会创作了3部作品《冬奥之歌》 《瑞雪红梅》 《清莲溢彩》,创作主题是你选择的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主题?
宋怜悯:这三部作品的主题是我与北京东奥组委领导人多次交流后共同选定的。
一开始交流的时候,北京东奥组委会希望在主媒体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的空间放一张作品。新闻发布会是传达信息的最重要窗口之一,所以当时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应该尽可能反映冬奥会最具特色的冰雪运动。所以才有了《冬奥之歌》。
第二部作品是挂在北京东奥组委会主席会议室的《瑞雪红梅》。为什么选择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梅花是很多文人赞叹的对象,因此梅花形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梅花香来自高寒。显示出高尚、不怕冬天的品性。我认为“无心争春,嫉妒任何群芳”是一种非常自律、非常谦和的民族性。
宋慈敏作品《瑞雪红梅》。回答者公岛
很多朋友说我不应该只画冬天。因为我们除了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那么《清莲溢彩》就是展现夏天的场景,也传达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
宋慈敏作品《清莲溢彩》。回答者公岛
新京报:在创作中,通过什么绘画形式和内容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
宋怜悯:例如,以《冬奥之歌》表示的主题是冰雪运动。我选择了滑雪板。这项运动是个人的运动。自由度高,受群体协调性限制比较小,所以在创作中我的构图比较容易,创作的自由度更大。另外,滑雪板的起伏力学非常棒,特别是在运动中,它可以表现出这种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莎士比亚、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
充满画面的和平鸽代表了冬奥会核心的精神表现。和平——“奥林匹克休战”的传统是奥林匹克的神圣原则。人们放下分歧,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世界和平与友爱、相互融合。同时,和平鸽体现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地参与者的热情。
另一个一眼就能看到的因素是长城。长城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保卫自己领土的决心,也反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理念,即坚持故土,不扩张侵略的理念。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一种捍卫。另外,我认为画面中的龙型滑雪场充满浪漫色彩。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是一个滑雪场地带,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将这个构想变成现实,我认为这是重要的地标设施,所以作品中表达——是吉祥的,同时也充满浪漫。(大卫亚设)。
2021年宋慈敏正在创作作品《冬奥之歌》。回答者公岛
在色彩方面,在冰雪世界的背景下,我用特别明亮的颜色和荧光颜色来表现人物的服装,通过色彩的跳跃性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满满一幅画的构图,但色彩如此单一。以非常深的蓝色为背景的背景意味着宇宙。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的行星。这个星球上的人在追求美丽与和平。(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丽名言)我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表现。
“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经验”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创作需要多长时间?
宋怜悯:这也是个机会。三年前,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去了首钢的北京东奥组委会办公区。
参观,看到了用现代化的钢结构搭建的环境。从那时起,白白的雪、跳动的线条、运动员的色彩、绘画的点线面,就跳跃在我的脑海里了。我一直想着,怎么能为祖国做一点事,怎么能够让世人感受我们新的中国文化——承传我们的传统,同时又能够展示多样的文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非常积极地去接触北京冬奥组委并表达我的心愿。
这三幅作品的创作从起稿算起,还是应该有一年的时间。从去年二三月份我就开始构思,绘制了很多草图和小稿,北京冬奥组委进行审核。
去年8月份,三幅作品最终定稿,进入正式绘制阶段。此时,媒体中心的施工也接近尾声,我们多次去现场考察场地,不断调整,后面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工作。《冬奥之歌》差不多是去年10月完成,此后的11月、12月又分别完成了另外两幅作品。
2021年,宋连民正在创作作品《清莲溢彩》。受访者供图
这几个月里不只是绘画,还有对奥运精神的领会理解、看体育片,包括对体育设施的认知、画面动态的选择,都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其间,要凭着经验反复尝试。比如说鸽子,我也画过鸽子,但是画这么多鸽子还是第一次。每一只鸽子都不能重复,我去收集各种素材单独刻画,在构图的整体性上不断推敲。
因为我心里装着一个信念——这是为国家去创作。体现世界人民关注的冬奥盛会的作品,我们不能怠慢、不能有闪失,所以某种程度上,精神也是一直高度紧张的。
新京报:创作过程中,有什么难点吗?是如何突破的?
宋连民:有的。一个是《冬奥之歌》的创作,它的主题跟我平时的创作题材差别比较大。我平时的创作题材,大多是生活中的事物和感受,是我眼睛看到的世界;而冬奥主题在我的理解中,是立意性的、主题性的,不是纯粹个人性的,它要传达的内涵很多,同时还要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让含义更加明确、突显。
从立意开始,就要去寻找创作的灵感。我看了大量的体育节目、冰雪世界、雪山,看各种各样的视频,研究什么样的姿态更能传达滑雪运动的力量感。主题性表达和技术性表现的融合,可能是我在这一次的创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构思过程,让我获得了很多我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概念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一次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的经历。
2022年2月,宋连民在工作室里进行着新的创作。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小问题,比如《冬奥之歌》,我原本是希望用宣纸中国画来表现,但中国画讲究不打底稿、一气呵成,用中国画来表现这么宏大的主题、这么明艳的色彩,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同时,在室外展出,宣纸的搬运、安装和保存也容易出现问题。但用画布,是不是会削弱我们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想来想去,大厅是一个整体,我最终决定用丙烯颜料和画布来表现《冬奥之歌》,其他两幅就更着重表达我的技法和我熟悉的中西融合风格。
“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
新京报: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最终被挂上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宋连民:第一幅作品《冬奥之歌》完成后,我走进主媒体中心,看到14米长的那么大的一幅画,分成七个板块,30多个人正在进行悬挂工作,我确实被震撼了,一瞬间热泪夺眶而出。我觉得,它把我想对冬奥讲的话全部都讲出来了,没有留下遗憾。那种空间上的冲击,会带给你强烈的创作欲望。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悬挂的宋连民作品《冬奥之歌》。受访者供图
我们经历过这么多日日夜夜,最终还是非常安稳地完成了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场工作人员、安装工人们平时看到很多都是标志性的东西,相对比较理性,艺术因素相对比较少一点,看到我们的主题画的时候,他们也都很兴奋。
新京报:你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对冬奥表达怎样的感情和期待?
宋连民:这些画不是我以单个艺术家的心态创作的作品,当我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要把我们理解到的、真实的中国人民的情感融入到其中,同时也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传达出去。
我们都期盼冬奥会顺利、成功,我们都希望这一次和平友谊的世界盛会,能在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圆满地落下帷幕,每个运动员都能在北京度过他们最愉快的、最特别的冬季,也能够取得个人历史最好成绩。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这不是我个人单独的、随意的创作,它代表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
新京报记者 徐杨 王贵彬
编辑 李彬彬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