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降”政策实施后,中小学学生不补课或少补课,家庭时间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突出。然而,有些父母非常严厉地管束孩子,以不断地挑错和贬低为诱因。有些父母溺爱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别人。还有一些家长干脆就承担了“手抖”,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们什么都可以做。对于这个家庭教育的误区,本报邀请了资深教育工作者,教家长们迷惑。
[第一:“丧偶式”育儿]
表达: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方面的作用明显不足。
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马兰
“双降”政策实施后,学校加强了教师对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但放学后学生不补课或减少补课,这段“空白”时间呼吁家庭教育的补充。作为长期在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我最不忍心看到的是“丧偶式育儿”方式。
这种育儿方式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父母一方因为工作或地区而不能和孩子在一起。(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变化,只有一方能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另外,父母一方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太强,导致另一方无法介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教育长期缺乏父亲或母亲一方的作用,导致家庭教育的平衡不平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童年是灿烂最宝贵的。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治愈一生。“丧偶式育儿”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儿子不教,父亲的错误”,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与健康的家庭孩子相比,表现出缺乏自信、胆小、僭越规则等特征。父亲的爱像山一样。没有父亲大阴影的陪伴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特别是男孩们更需要父亲的榜样。父亲的担当、勇气、乐观等优秀品质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母爱如水。长期没有母亲陪伴的孩子性格缺陷更严重。我教过一个学生,母亲在外地工作,很少见到孩子。因为小时候缺乏母亲的陪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但性格粗暴,办事鲁莽,容易冲动行事,经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大吵大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长期以来缺乏母爱的浸润,他的内心“强硬”,性格的缺陷使他在班上人际关系紧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翼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双减”的背景下,充分给了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让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发光。父母双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付多少钱,孩子就会得到很多反馈。正如诗中所说:“我以为我没看见的时候,我看见你喂了一只流浪的猫,所以我认为对动物仁慈是好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当我以为我没看到的时候,我看到了你为我吃的蛋糕,所以我知道小事也很重要。”最好的教育不是得高分,而是刻在骨头上的教养。(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而且在这又一个细节上,为什么不是父母修养的体现。(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教育家陶行知说。“父母给子女正确的思维阵地等于给了他们对世界的依赖。”最美的教育是没有心态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的责任,比一万句说教更有用。(学习)。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即将实施,在国家和家庭层面,“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双减”减少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课外训练负担。对于父母来说,不能减少同行和责任,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在“双减”的围棋下生孩子,而不是“不能躺下”。家庭教育对“丧偶式育儿”要坚决地说“不”。家长的心、学生的集中、家庭学校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真诚的家长希望在陪伴中找到适合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向着美好而生,让童年温暖灿烂,不留下遗憾。(莎士比亚)。
[第二个:“尸体式”育儿]
表达:爸爸每天不带孩子教,偶尔跳出来干扰管教,指责孩子和妈妈。
父母的理念冲突影响孩子建立自信心
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家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类家庭教育的错误形式中,“尸体式育儿”让很多家庭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尸体式育儿”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家庭传统分工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分工中,除了男主之外,女主之内,教育孩子当然是家庭内部的事,当然都落在妈妈身上,爸爸只是偶尔询问和管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你的家人)。第二,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安静的等待。一般来说,父亲缺乏这种耐心和耐心。第三,增长评价概念的影响。对孩子成长的评价有很多标准。比较孩子的过去和现在,看是否有发展,这是附加值评价。如果把孩子要完成的内容和他(她)的现实进行比较,确认是否掌握是标准评价。把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看是否比别人好,这是比较评价。显然,增值评价可以提高孩子对发展的兴趣,更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应该经常使用。在“欺诈式育儿”方式中,如果没有父亲陪伴的过程,自然无法进行附加值评价,因此很难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母亲的奉献。
“双减”减少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了家长校外训练负担,增加了孩子自主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学校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过程,但家庭教育仍然是实现孩子自主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尸体式育儿”方式的弊端将更加突出。
首先,它会影响房子。
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看待孩子成长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发生矛盾。孩子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中成长,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和身体问题。其次,会影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父母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一致教育方法,而“诈尸式育儿”中的父母由于关注角度、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最后,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己不断付出努力、不断收获的过程,但如果经常得不到肯定,看不到发展,就会逐步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自卑心理一旦产生想要改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新样态是家长们的新课题。
【第三种:“黑粉式”育儿】
表现:家长从不满意,永远在挑孩子的错,然后不断地打击,以此达到所谓激励的目的。
过于严苛管束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
大兴区兴华中学特级教师刘秀华
“黑粉式育儿”的问题在于,家长过于严苛教育的背后,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往往把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要求作为自我评价。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产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埋下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曾经来找我,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还有一个经常请假的学生向我诉苦,她说父母根本就不爱她,父母对她的好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成绩好才能够得到父母的爱。在小学为了得到父母的重视,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压抑了很多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欲望,用成绩换得了父母的认可。但是到高中后她发现同学强手如云,再怎么努力自己也无法保持优秀,更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来自父母的反而是更多的指责、贬低甚至辱骂。她说自己累了,对自己和父母都不抱希望了,于是放任自己,破罐破摔。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在人类的天性中,最深层的本质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无论一个人有多少不足,他们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自尊心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第四种:“毒唯式”育儿】
表现: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永远比别家孩子好,即使自己孩子犯了错,起因也在于别人。
对孩子不理智的爱无异于“捧杀”
垂杨柳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郑丹娜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毒唯式育儿”父母,他们独捧自家孩子,认为除了自己的孩子,其他都是渣渣,即便自己孩子犯了错误也认为一定是别人的错。渐渐地,这种心态甚至衍生到了二胎或三胎家庭,有些父母甚至只看好自己孩子中的某一个。
举个例子。放学后,一个六年级的小姑娘没有跟家长打招呼便到另外一个小姑娘家去玩,家长迟迟接不到孩子很着急,得知原因后,这位家长居然要求老师去批评那个邀请自己孩子去串门的同学,说是如果没有那个孩子的邀请自己的孩子是不可能去的。家长的话让老师很为难。
再举个例子。二年级学生思思先天感统失调又智商偏弱,老师为了照顾思思,排队时让他站在了队伍的最前边,同学洪波觉得思思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想把思思拉到自己后面去,思思一回身,手碰到洪波的脸。洪波的家长知道后很不高兴,要求学校给思思调班,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智商不足还多动的孩子在一个班。
上面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是无辜的,问题都在于别人。其实,这两位家长没有意识到,“我的孩子好!好!好!”“独我的宝贝第一”的“毒唯式育儿”至少有两种不良后果:第一,孩子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我孩子觉得对的事,我就认为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我行我素,失去对自身行为对错的基本判断能力。第二,孩子会变得心理扭曲。“我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有了问题也是受了别人的影响……”长期这种外归因的极端思考方式,会导致孩子唯我独尊的扭曲心理。面对弱势的群体缺少同情心,不会换位思考,难以形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家长的做法无异于“捧杀”。只靠父母的呵护和被闭塞的赞美浸泡的孩子无法成长,孩子的欲望一旦被撑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没有同理心的贪婪也会随之疯长,这种孩子最终也很难善待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生命属于他自己,最终他要独立走向社会,独立与人交往。在此,我建议家长们对孩子的爱要客观理智,可以送给孩子两个与人交往的工具:一是一把向外看的“放大镜”,引导孩子留意身边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和吸纳;二是一把向内看的“显微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学会反思,在自己的行为中找找问题,增长和谐交往的经验。
【第五种:“懒政式”育儿】
表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是干脆放任自流,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怎么做都行。
“大撒把”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
“懒政式育儿”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无法兼顾自我发展和孩子成长,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回到家里,有的还得想着工作上的事,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会“大撒把”,选择简单化或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付”孩子。
主观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缺少研究,不懂得孩子的需求,遇到棘手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而孩子处于发育成长期,有心理、习惯、性格、学习等诸多问题,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屡教无效,便会失去教育耐心。当然,也有少数家长为了自己的“潇洒”,过分依赖学校、依赖父辈,甚至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孩子,不履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我认为,这种育儿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父母对孩子未尽到教育的法律责任,一旦产生严重后果,则可能触犯法律。
第二,家庭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处于未成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时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需要及时跟父母交流,假如失去帮助和指导,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焦虑;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的交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有高风险隐患,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面对学习压力与竞争,学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可能导致更深层次心理问题,也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坦然面对。
第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靠家庭的培养。家长如果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生活习惯培养,将错失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拿上网习惯来说,如果家长偷懒,让手机陪伴孩子,就会让孩子养成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的坏习惯,进而伤害身心。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庭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孩子缺少自我效能感,家庭教育可能陷入失败的危机。
第四,未成年人的思维处于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期,其识别能力、判断能力有限。家长若不闻不问,孩子可能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空心儿”“娘炮儿”。家长要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予正确引导。
第五,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孩子在交友中遇到问题没有倾诉对象,会导致恶劣行为发生甚至是犯罪。家长要以朋友身份跟孩子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家长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