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红楼梦》中“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什么精神

作者:慧毒经典

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朋友都知道植物界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人的节操,激励人们成为谦逊的君子,不与邪恶势力一起被玷污。

北宋中期,亡国灭种的威胁如同乌云一般笼罩在每一个宋人的心头。北宋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无比,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达到了中华文明的顶峰。但北宋的国土却是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最为狭小的。在大宋的北方,有辽国、西夏虎视眈眈,后来还有更为强悍的金国。北宋末年,金国南下灭亡了北宋。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南宋末年,蒙元南下灭亡了南宋。亡国终于成了一个事实。在大宋王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宋人都生活在一种惴惴不安之中,越是到后来,他们对未来就越是灰暗和悲观。而这也成为宋人痴迷梅花、竹子、兰花和菊花这些寓意幽雅冷静意象植物的原因。

梅兰竹菊在宋代以后被称为“四君子”,成为我国文化中一种代表性的意向组合。分析这四种意向,便不难发现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点:梅在严寒中怒放,展现着在严酷环境中的坚贞不屈;兰独处于幽谷之中,代表着寂寞中坚持情操;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表达的是士人的自制和节操;菊花傲霜而开,残败犹抱霜枝,象征着逆境中的抗争。总结起来,这四种植物所表现的,其实是对即将到来的严酷环境所做的一种心理准备,为在死亡、在被征服的威胁面前坚守气节而进行的一种精神动员。

这是宋代士大夫们独特的共同文化心理,宋代的士人普遍意识到“文明的深秋,甚至文明的冬天就要到了,霜雪将摧残中国的士人,于是士人们只好为此做精神上的准备,用梅兰竹菊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心理学家朱建国语)

而明末清初的状况和宋代惊人地相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由外来的异族征服了全中国。而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含着“反清悼明”思想的小说,是隐写历史的“史书”,作者自然也不会忘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隐含意义,“梅兰竹菊”在《红楼梦》中有着浓重笔墨的描写。

一说梅花

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说到了“六桥梅花香彻骨”,薛姨妈也说到“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在这一回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梅花,提到了“梅花岭”。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可能会记得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全祖望写的《梅花岭记》。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琴作《西江月》词,其中有“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两句诗词实际上交代了《红楼梦》主题:三春指南明,东风指清朝,明月是大明,梅花是顽强不屈的抗清精神。整句隐含的意思是:南明葬送河山于清朝,作者要写下大明的美好和顽强的抗争精神留给后人。

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以梅花作为中华民国的国花,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其寓意正是梅花“越冷越开放”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梅花对中华民族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说竹子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作者借贾宝玉之口,为竹子作了一副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对这副对联批书人也是十分的欣赏,分别批道:“‘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犹’字妙!‘尚绿’、‘犹凉‘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竹子一向是和隐士为伴的,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即是这样的人物,而“竹林七贤”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数嵇康。《红楼梦》中也隐写了嵇康,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有这样一段: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胡适派红学家把“姬子”加了书名号,这完全是不明作者深意的臆想。“姬子”绝非文王,实乃嵇子!嵇康,三国时谯郡人,字叔夜,魏晋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是出类拔萃的“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那种“魏晋风度”,在明清之际也是备受崇尚。这是因为改朝换代前后,如陈眉公、张宗子一类“山人”、“隐士”甚多,与“魏晋风度”心理相通,行径相仿。而“姬子”所云正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说的正是山涛推荐嵇康,“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山涛劝嵇康放弃隐逸生活,出山为官做宰。“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指的是嵇康所言“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非汤武而薄周孔”,严辞拒绝了山涛,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

而《红楼梦》的创作集团将其隐写,也表明了自己不想和清廷合作,以及对那些“禄蠹”们的鄙夷和对清廷黑暗统治的不满。

三说兰花

在第七十七回中贾宝玉有这样一句话:“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而《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兰”,当然就是“贾兰”。这一句的意思其实也是隐指贾兰以后会明珠暗投,在他刚立足社会(才抽出嫩箭来的)的时候,投向了“猪窝里去一般”的异族政权。

因为贾兰是“假”的“兰”,他并不高洁。李纨居住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她的外号“稻香老农”,其实这是寓意伏线李纨将来在深山中务农,独处于幽谷之中,这样的表现很像兰花。但是,李纨的儿子贾兰在寂寞之中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而是投向了异族政权。“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这是在说贾兰考取功名,为异族卖命,最终做了大官,而这也正是《红楼梦》作者所深恶痛绝的“禄蠹”。作者对贾兰的母亲李纨也是极尽嘲讽之能事,让其在虚无缥缈的荣华富贵中死去。

四说菊花

屈原《离骚》有“西餐秋菊之落英”。白居易《咏菊》有“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都是以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纯洁的象征。

陶渊明《饮酒》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隐士隐居在乡野的悠然自得,常被后世所引用,因此菊花也象征着高洁的士人在乱世归隐田园的意愿。

而在林黛玉的《咏菊》诗中,作者借黛玉之口讲出“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表达出了作者在乱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林黛玉的《菊梦》诗中,作者又讲出“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作者依然是对陶渊明推崇备致。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对清廷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的强烈倾向性和坚定的信仰。

无独有偶,宋末元初的诗人郑思肖也同样借咏菊花表现出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他在《寒菊》诗中写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千古名句,诗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的气质,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和信仰的情怀。

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寓意在太平盛世代表着一个人的志趣,而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气节的文人们都以“梅兰竹菊”明志,则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文人们的整体思想感情,而并非出于一家一姓和个人际遇的兴衰之叹。在民族危亡的乱世,只有出于民族大义,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才显得伟大。《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明末清初那个天崩地裂的乱世,汉民族再次被征服、被奴役,美好河山被践踏,无数生灵涂炭令作者扼腕叹息、血泪盈面、长歌当哭。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红楼梦》借梅兰竹菊“四君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显得极具深义。

而胡适派红学将《红楼梦》矮化为一个落魄文人在被抄家之后,对社会现实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如果《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真是如此,首先从立意上即已显得低端,甚至让人觉得无聊猥琐。

难怪胡适一边做着《红楼梦》作者的考证,一边贬低它了。胡适认为:“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也比不上《老残游记》。”“《红楼梦》的见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如果能正确把握《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会知道胡适的这些话有多么荒谬了。而当今的主流红学依然继承着胡适的观点,错误定位时代背景,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化名曹雪芹当做真名,根据一些清人的道听途说张冠李戴地把曹寅子虚乌有的孙子“曹雪芹”视为作者。

如果《红楼梦》真如胡适所说的那样,它确实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但《红楼梦》恰恰就是一部反思民族兴亡、哀叹文明衰落、控诉清人残暴的伟大作品。一个民族的悲剧是这个民族每个人的悲剧,虽然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人思想麻木,都会有人嗜杀冷血,但是,有良知的文人却会用他们的满腔热情、睿智思想和绝世才华,为被残杀被压迫的民族鼓与呼。由于占统治地位的胡适红学蒙蔽了广大读者百年,当我们重新解读《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时,会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感到惊愕,也会让一些笃信胡适红学的人“愤怒”。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睿智的《红楼梦》作者设置了“伪装”,当我们一层层揭去这些“伪装”让真相呈现时,《红楼梦》思想的光芒是刺目的,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黑夜,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喷薄而出的太阳。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