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表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
文/张在路上
小满是24节气之一,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
关于小满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 小满者, 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小满节气这一段时间里,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 但还没有成熟, 所以叫小满。
在物候上,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荼是多音字,可读作tú或者shū,原意指苦菜。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是说那时的人在首阳山下挖苦苦菜充饥。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有的地方叫 “苦麻菜”,李时珍称之为“天香草”,《本草纲目》:“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在小满节气里,苦苦菜开始茂盛生长。《尔雅》:“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按这个解释,小满节气里的苦菜不宜用秀字,而宜用英字来形容才对。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葶苈,又名:葶苈子,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生于田边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湿地。以种子入药,主要功用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
《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郑玄注:“旧说云靡草,荠、亭历之属。”孔颖达疏:“以其枝叶靡细,故云靡草。”
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
靡草至阴之所生,至阳而死。
麦秋至: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或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名中,许多都是相对应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二露:白露、寒露;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小二大: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余下的: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霜降都是以气候或物候特征命名的。
那么,以小大表示节令程度,二十四节气中已经有了“二小二大”,为什么孤单单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
有民俗学专家解释,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
另一种说法是:小满的满并不是说谷物灌浆,颗粒小满。小满说的就是阴阳二气中的阳气小满。而大满,就是阳气到极致,阳气到极致就是夏至。有双重身份的就只能选一个了,恰好被选上的是夏至而不是大满。
这些说法,或许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小满节气的命名,表现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上面已经说过,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
根据文献记述,商代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代时,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吕氏春秋》中就有十二月纪,二分二至和四立的记载。
完整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班固著《汉书·律历志》,二十四节气名字分毫未改。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二十四节气表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这一点,在小满这个节气的名称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先看满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满:盈溢也。从水㒼聲。莫旱切。
《黄帝内经》:“满则泄之”。
最简单的解释,《新华字典》“满”意为全部充实,没有余地。
《懒真子》,宋代笔记著作,马永卿撰。永卿字大年,扬州,大观进士,历官江都丞,淅川、夏县令等,后流寓铅山。《懒真子》五卷。考证艺文,诠释诗赋,于作家作品故事亦有记述。
马永卿在《懒真子》这样说:“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
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类》“小满芒种”条质疑:“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
为什么不叫“大满”而改叫“芒种”?《历书》称:“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小满时节,麦子快要成熟了,但又没有完全成熟;芒种到来时,有锋芒的谷物要栽种。这是说这两个节气,一个表麦子、一个表谷物的收种。
明顾元庆《檐暴偶谈》并不认同,认为,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
这个说法,《懒真子》也同样如此认为:“皆谓麦也。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
对于《懒真子》中的说法,郎瑛又不赞同,他在《七修类稿》中说:“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长,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郎瑛认为,“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的命名,“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他的意思是这样命名有深刻的人生含义在里面。过了小满,人要变得更勤劳,小满可以,大满要溢,所以改为芒种。
郎瑛这个看法,虽已接近这两个节气名的哲学范畴,但他把以芒种代大满说成是单纯的时令变化天气原因,似乎格局有点小。
有小满没有大满,其实是中国古人人生智慧的结晶。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老子在《道德经》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道”的特性是什么?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不将“芒种”叫作“大满”,根本上还因为中国的本土哲学“儒道观”。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管子·霸言》:“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
“满了便要溢出,就无发展空间”,因而古人只希望“小满”,而“大满”是万万不行的。而相对的,大寒后就可能迎来天气回暖;大暑后就会迎来秋天的凉爽,都是好事情。
而大满则非吉祥之语。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