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交响乐之父】名人一瞬|台湾交响乐之父:蔡继琨

1

准备收购台湾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其中就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作出了归还中国的决定。

此后,接收台湾与澎湖列岛就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4年4月,国民政府在中央设计局内成立了以行政学院秘书长陈仪为主任的“台湾调查委员会”,主要通过对日本在台律令的研究,负责起草接收台湾及澎湖地区的具体计划。随后,受国民政府的指示,设在重庆复兴关的中央训练团开始组织筹办“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其目的是在抗战胜利后,把受训人员派往台湾接收工作。国民政府委任陈仪为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兼训练班主任,训练班设有民政、工商、财政、教育等八个小组。受训人员多为籍贯为闽粤两省的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这是针对台湾地方的情况,考虑到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相近而特意采取的措施。训练班为接收台湾做了大量工作。

1936年,蔡继琨(前排左七)在日本获奖。

陈仪戎装照。

2

蔡继琨赴台湾

出生于泉州的蔡继琨,早年毕业于厦门集美高级师范学校,随后赴日本东京帝国音乐学院深造。1936年12月,他以管弦乐作品《浔江渔火》在日本获得“国际作曲家协会交响乐曲公募首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交响乐作曲首奖,为中国人在现代交响乐的创作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曾任北洋政府总理、时任驻日大使的许世英专门为蔡继琨举行了庆贺会。

抗战军兴,蔡继琨毅然回国,于福建省政府任职,并在1939年创办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为首任校长。1942年底赴陪都重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国立音乐学院名誉顾问、军政部陆军军乐学校、中华音乐教育社交响乐团团长兼指挥、中国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

早在1941年,年仅29岁的蔡继琨就与李翼中、连震东、谢东闵等台籍人士同时当选为国民党台湾省部委员。1944年被选调参加了“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的受训,开始了参加接收台湾的经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艰苦抗战,以中国军民的伟大胜利告终。8月29日,台湾政府下令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特任陈仪为台湾省首任行政长官。陈仪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语,对台湾的情况也有较多的了解;他从政的资历完备,在福建执政多年,了解闽台历史渊源,并有着一个相对齐全的行政班底。所以,当重庆发布陈仪为台湾省首任行政长官时,舆论都认为他是上乘人选,鲜有反对的声音。

9月1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在重庆国府路第104号成立。蔡继琨被委任为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委员、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少将参议,着手开展赴台参加接收的准备工作,为振兴战后台湾的文艺事业出谋划策。

1945年10月9日,蔡继琨随同由参谋长柯远芬率领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官佐共207人,从重庆飞赴上海;11日转乘轮船经浙江宁波、镇海,于17日下午3时在台湾基隆港登陆,民众如潮水般地涌向码头,夹道欢迎中央政府的接受代表。

10月25日, 10时整,在台北市公会堂,日本投降仪式在军乐和鸣炮声中开始了。日方代表、台湾的末任总督兼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接受中国战区台湾受降主官的“第一号命令”,并在受领证上签字盖章。陈仪通过广播正式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给中国全体同胞及世界周知。” 蔡继琨以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委员、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少将参议的身份参加了此次受降典礼,见证了台湾光复这一神圣而庄严的历史时刻。

蔡继琨(左一)与台湾警总中将参谋长柯远芬(左二)等人在基隆登陆后合影。

参加台湾受降仪式时的蔡继琨少将。

蔡继琨为陈仪讲话做闽南话翻译。

3

创办音乐事业

光复后的台湾百业待兴,音乐事业也是如此。陈仪为振兴音乐事业,计划成立交响乐团。11月8日,蔡继琨被任命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团长,开始筹组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官方交响乐团。与此同时,他参加了军事接收委员会第一组的接收工作,主管台北原日本第十方面军及台湾军区司令部所有军乐器材的接收工作,并为组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军乐队”做准备。

蔡继琨顺利地整合了来自各民间乐团与院校出身的音乐人才,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了乐团的组建工作。1945年12月1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正式成立,蔡继琨为首任团长兼指挥,保加利亚小提琴家尼哥罗夫教授任首席小提琴兼副指挥,蔡继琨的妻子叶葆懿女士为特约首席女高音兼合唱团指挥。

1945年12月15日,蔡继琨指挥“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以招待党政军及新闻界、各院校及民众团体。演奏会在乐团合唱队的“混声四部合唱”中拉开帷幕,程懋筠作曲的《国歌》、罗家伦作词的《国旗歌》,陈仪作词、蔡继琨作曲的《爱国歌》和柯远芬作词、蔡继琨作曲的《台湾进行曲》交相辉映,引起了很大反响,深获各界好评。1946年3月1日,乐团更名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响乐团”,改为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抗战结束后,与台湾隔绝已久的中国民众终于可以正式赴台旅游和居住,两岸文化界人士也开始互访。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于1946年5月率“上海音乐协会访问团”抵台访问公演。在为时半年的访问演出中,马思聪曾多次指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响乐团演奏过《史诗交响曲》和《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其弟、妹马思宏和马思荪也曾登台献艺。

台湾省交响乐团建立之初,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音乐菁英,如副团长缪天瑞(后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管弦乐队指挥马思聪(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秘书李凌(后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央乐团团长)等,甚至还有来自保加利亚的小提琴家尼哥罗夫和韩国的声乐家金学根加盟。

1947年12月23日,蔡继琨主持创办、由音乐、美术和电影领域的艺术家组成的“台湾省艺术建设协会”,在台北新生活宾馆召开成立大会,这是台湾省第一个艺术家团体。蔡继琨被推选为协会的首任理事长。

台湾光复初期,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暨警备总司令部人员在长官公署前合影。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首次公演。

4

事业转折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随着陈仪的去职、台湾省政改制,政治形态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蔡继琨个人与乐团的命运面临严峻的挑战。5月1日,乐团更名为“台湾省政府交响乐团”,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委派蔡继琨继续担任团长。12月3日,台湾省参议会再度建议省政府将乐团改制为省政府乐队,以蔡继琨为首的文化界人士闻讯哗然,他们据理力争,函请政府保留原建制。

1948年3月1日,“台湾省政府交响乐团”保留名称但改属为台湾省艺术建设协会,编制紧缩为员工95人。

此后,蔡继琨有意转向高校的音乐教学和社会的公益活动,以此发挥自己的专长。1947年,他先后应聘担任台湾大学和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教授。1948年8月,蔡继琨受聘为台湾省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

10月25日起,为配合台湾省博览会的举办,蔡继琨指挥乐团举行了4天的演奏会。在所演奏的曲目中,贝多芬最大的交响乐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首次在台湾省公开演奏。

在执掌台湾省交响乐团期间,蔡继琨坚持“发扬音乐艺术,推行音乐教育”的宗旨,除了每月组织乐团在台北市中山纪念堂举行定期演奏会外,还举办节庆等多种专场室内音乐会和露天音乐会。蔡继琨曾先后兼任“台湾省文化服务社”董事长、《国民月刊》社和“台湾通讯社”的社长,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宣传;台湾省交响乐团的演出不仅通过报刊杂志发布相关资讯,还以广播电台向全国转播,为民众提供多种认识新音乐的途径,扩大乐团自身的影响力。

除了组织交响乐团的频繁演出外,蔡继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推广方面也担当了重要角色。1946年,他在乐团内开办免费音乐进修班,并从中吸收成就优异的学员入团试用,以此培养音乐人才。1947年,乐团创办的《乐学》双月刊出版,蔡继琨为发行人,缪天瑞为主编,这是台湾省第一份音乐期刊,它对推动台湾现代音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48年,乐团还举办了十余次唱片欣赏会。在蔡继琨的带领下,乐团兼具演奏、教育、出版等职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950年5月,蔡继琨调任驻菲律宾的“商务参赞”,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的侨居生涯,他受聘担任马尼拉演奏交响乐团永久指挥和终身音乐总监,对菲律宾的音乐发展也有杰出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是耄耋之年的蔡继琨秉着一腔爱国热忱,毅然变卖海外所有的资产,回国办学。1994年3月,由他倡导,海外爱国华侨共同捐资创办的福建音乐学院在福州成立,这是福建第一所音乐学院(编者注:该学院已于2010年并入闽江学院,组成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

在台湾,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劳苦功高的开拓者,他被誉为“台湾交响乐之父”。当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乐团向自己的创办人敬赠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玉麒麟,上面镌刻的“耕声树典”四个字,堪称蔡继琨音乐生涯的最佳写照。

2004年3月21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家走完了他漫长的人生旅程。他为追求音乐所历尽的浪漫与艰辛,值得两岸乐团共同去感怀。

蔡继琨率交响乐团引领游行队伍。

1954年12月,菲律宾总统马克赛赛接见蔡继琨夫妇。

1970年代初,蔡继琨夫妇与马思聪夫妇在菲律宾。

本文首发于《老照片》第43辑。

原文标题为《台湾现代音乐事业的开拓者蔡继琨》

《老照片》第43辑目录

秦 风 其实我们懂得彼此的心——朱谌之遗骸寻访记......................................................................... 1

余 戈 大刀片对东洋刀.................................... 22

鲜继根 金陵大学“五二〇”学运二三事................. 36

Betty Barr 程乃珊 上海西桥集中营亲历记.......... 46

嘉 蔚 清末新军南北首领的珍贵合影............... 60

刘巍峰 清末海军“飞鹰”舰.................................. 64

李 奇 两袖清风时子周——和公婆相处的日子 68

李建忠 台湾现代音乐事业的开拓者蔡继琨.......... 73

陈书斌 曾是文学青年的颜黎民............................ 86

周成林 乱云——关于父亲的片段记忆................ 92

安瑞馥 父亲的高中时代................................... 100

郎秀英 一张结婚照.......................................... 103

倪罗兰 不思量,自难忘................................... 105

沈启智 我的三姐.............................................. 111

赵安军 一次茶话会.......................................... 116

张 伟 往昔岁月的图文写真——1925~1933年的《上海画报》......................................................118

郑爱军 镜子背后的老照片............................... 131

谢声显 万安桥的建造与消逝............................ 134

史占扬 一次盛大庆典活动的历史见证 ............. 141

皮福生 中国第一本风景摄影画册..................... 151

冯克力 “往后看”与“朝前走” ............................. 181

封 二 庐山雪景(李英强)

封 三 20世纪初的外国明信片(锐明)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关注《老照片》,共享更多故事与记忆。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