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熙
上古时代,由于地理探索的范围有限,相当一部分,即今天的长治地区,被华夏文化视为“天下山脊”,被视为一级战略要地,秦朝和平战争爆发。
汉唐时代,长治也经历过都城和雄镇的荣耀,不过宋以后陷入衰落,今天的长治是一个素朴而避世的好去处。人类历史上,城市的产生,首要的因素除了逐水而居,考虑到自然生产外,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便是战略地位,人们一般会选择具备地理优势的地点建造城市。
山西作为中国文明史上发源较早的省份,很多如今的城市在古代早就见诸于史料,以太原为例,古代的太原是极其繁荣的,不亚于如今的苏杭,只是山西作为四战之地,太原的没落也很早就开始了,如今的太原,给人的感觉就是破败。
山西的地形东西横跨少,南北纵横长,这就导致了晋北、晋中、晋南的不同风貌。晋北接近内蒙古,在历史上与游牧民族的交流频繁,所以自然沾染了胡风;晋中与晋西南属于历史上的河东地区,所以文化悠久,历史遗址也保留得比较好;晋东南由于处在晋、豫、冀三省交界,社会习俗就比较多元化,让其他省份的人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点。
山西文化分三块
晋东南地区有三个地级市,长治、晋城、高平。相比较晋城与高平,长治显得更为现代和新潮一些,在全国各地山西人搞出的闹剧中,长治人基本上是最少的,长治这个城市本身也比晋城与高平更加有知名度。长治也没有晋中、晋北一些城市那种浓浓的乡土气与煤灰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长治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就拿长治地区多如牛毛的汉光武帝刘秀的传说来讲,正史中刘秀并未来过长治,但是在长治的地方戏曲作用下,王莽就跟真的撵着刘秀在长治旅游了一圈一样,长治地区很多地方的名字都与刘秀有关,其实长治地区王莽追赶刘秀的传说原型应该是王郎在河北追刘秀,由于王郎政权的都城在邯郸,与长治接近,所以被移花接木。长治反而喧宾夺主,抢了邯郸的风头。
春秋战国,大战之地
1
长治,古称上党,由于漳河的存在,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据考证,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型就在长治,纣王族兄微子启建国于今微子镇,类似这种传说,肯定是比较模糊的,只能说明长治在历史上出现的时期很早。
真正让长治变得闻名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上党号称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形势十分险要,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统一的关键一步
取上党,断天下之脊
三家分晋后,上党郡归韩国所有。韩国在得到上党后,并不轻松,因为地理接近靠着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秦国在展开统一天下的大计之前,屡屡骚扰别国,韩国在七雄中算是弱国,所以面对秦国的压力也是最重的。
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曾深入上党,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营村)。若不是此刻秦国与楚国的战事胶着,估计白起会一鼓作气拿下上党。
当秦国与楚国战事缓和后,秦国兵锋再临上党,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献于赵国。
关于是否应该接收上党郡,赵国是有狐疑的,平原君赵胜仅仅从不动刀兵,就得城池的利益出发接纳了上党。但是,假设不接纳上党,上党被秦所得,赵国处境更加不妙,因为邯郸与上党的距离非常接近,而且从上党攻取邯郸,是极其容易的,属于居高临下,而赵国如果从邯郸方向进入上党,就需要克服险要的东阳关——黎城——潞城一线,属于仰攻,十分吃力。
对于上党地理位置的重要,秦国是明白的,所以抱定了与赵国争夺上党的决心,引发了日后的长平之战。此前,赵国名将廉颇屯兵于上党南界,抵抗秦军。赵军曾在今长治县八义乡东坪、西坪驻兵,并在石后堡建立堡垒,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相持3年之久。
明白长治地形的人,便知道此刻赵军已经输了。长治盆地的地形,根本不适合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的展开,秦国的步兵在这种地形下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廉颇的军事指挥能力远在与他对垒的王龁之上,尚且不能取胜,所以选择了固守。
以赵国的综合国力,恐怕是经不起这种消耗的,所以赵国临时换将,赵括接替了廉颇,秦国迅速作出反应,更换白起为主帅。
白起在长平奠定自己战国第一名将的地位,在这场战役中,他诱敌深入,穿插迂回,将自己的军事指挥水平上升到了艺术层面,赵括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话,可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锅,不应该让赵括一个人背。
从平原君赵胜选择以廉颇为将军的时候,就说过,廉颇野战不如白起,守城绰绰有余,这表明了赵国一开始的方针就很保守。廉颇基本完成了守城的重任,可面对王龁竟然也没占到便宜,这说明了赵国君臣对于局势的误判是很严重的。廉颇尚且如此,何况赵括呢?
秦国长平之战后,将上党收入囊中,基本上切断了与东方强国齐楚赵之间的联系,长平之战还使得赵国丧失了四十万有生力量,要知道战国末年,李牧还有能力将秦军连续击败,如果依旧有如此雄厚的武装在,可能王翦在面对李牧的时候,跌份要更多。
长平之战的万人坑今日仍随处可见
西燕都城,玄宗潜邸
2
东汉时期,上党郡治移置壶关县。壶关县地理位置更为险要,也是中原入太行的最便利的通道,曹操征讨并州,高干依靠壶关天险据守。曹操屡攻不下,懊恼之中,甚至想把袁绍的降卒尽皆坑杀。
高干据守的壶关口在壶关县城东南50公里,地处太行山大峡谷深处,是五指峡至龙泉峡的一条古栈道,山高沟深路险,战国时为秦赵韩相争的战略要地,秦汉时为用兵太行的主要通道,魏晋时为主要粮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上党的关隘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曹操《苦寒行》中写到: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即便是当代,去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也会觉得地势陡峭难行,太行大峡谷的主峰,在炎炎夏日,依旧是凉风习习,可见海拔也是具备了一定高度的。曹操久攻不下,也是情理之中。
曹操攻陷壶关,应该是平定并州一系列战斗中的一场,因为在距离壶关县不算远的地方,有马超在此囤积粮草,修缮军器的藏兵洞,马超出现在上党,估计与马超、庞德助曹操征讨郭援有关。
曹操后来曾经把塞外的胡族迁入内地,山西的许多地方都有了匈奴、鲜卑族的身影,石勒早年活动的区域就在今天长治的武乡县,在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不在“十六国”之列的西燕曾经把都城定在如今的长子县,也算是从一定程度上给长治涨了脸,毕竟做了一回都城。
西燕都城长子
长治也当过一回都城
隋朝建立后,曾经把固有的行政层次州、郡、县改为州、县,上党郡旋即被废,隶属于冀州。
但由于后来的李唐王朝龙兴于太原,对整个山西有着特殊感情,在太原成为陪都的同时,上党的地位也跟着沾光,唐武德年间,成为了潞州,还设置了都督府。唐玄宗李隆基还做过潞州别驾,自然对长治情有独钟,在成为皇帝后,还数次驾临潞州。
唐玄宗是长治的贵人
李隆基最明白潞州的战略地位,“昔人谓其地险固,其民坚忍,其兵劲悍。王者不得不王,霸者不得不霸,猾贼得之,足以治天下不安”,所以,他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作,都与潞州有关,尤其是这首《赐崔日知往潞州》:
潞国开新府,壶关宠旧林。
妙旌循吏德,持悦庶氓心。
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
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
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
会书丞相策,先赐颍川金。
言辞中对于崔日知出镇潞州有特别的期望。与此同时,伴随李隆基出巡潞州的不乏张九龄、张说这样的重臣,张说有和李隆基这首诗的《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
圣情留曩镇,佳气翊兴王。
增戟雄都府,高车转太常。
川横八练阔,山带五龙长。
连帅初恩命,天人旧纪纲。
饯涂飞御藻,阖境自生光。
明主征循吏,何年下凤凰。
当时的潞州,物产丰富,诗仙李白《酬张司马赠墨》中写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新唐书》中有载:“潞州上党郡大都督府土贡赀、布、人参、石蜜、墨”。
潞州的丝绸,在唐朝不亚于苏浙,甚至远销海外,李贺的《染丝上春机》“玉汲水桐花开,倩丝沉水如云影。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描绘了潞州丝织从汲水浸丝到少女静坐高楼,纺织绸帛的全过程。
实际上,即使到了明朝,“封贡互市”,与俺答通商后,长治的丝绸依然是热销品。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面临着藩镇割据的问题,潞州节度使薛蒿(薛嵩应为相州节度使,潞州应该只是他藩镇辖区)便是趁着唐朝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拥兵自重,成为强藩的。
不过,他面临着河北强藩田承嗣的压力,田承嗣一直想吞并薛嵩。潞州在长安与河北之间,充当了战略缓冲,薛嵩在田承嗣与唐朝中央之间左右摇摆,也同时承受着两面的压力。
昭义军(泽潞节度使)位置
传说,薛嵩有一侍女叫红线,剑术高超,偷了田承嗣的金盒献给薛嵩,薛嵩修函附盒还与田承嗣,田承嗣大惊,认为薛嵩身边能人不少,遂罢了吞并潞州的想法,这就是《红线盗盒》的由来。
在河朔藩镇动不动就作乱的情况下,泽潞镇就成了唐朝中央防御的前哨,泽潞镇的存在,担负着防止魏博西进、成德南下的重任,但以藩镇对藩镇的方法,使得泽潞镇也慢慢开始成为了困扰唐朝的藩镇问题的重要一环,所以唐武宗时,李德裕策划了平定泽潞的战役。
宋明衰退,长治之梦
3
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的时期。五代的君王几乎皆是从河东的太原南下,进入河洛。河东武德充沛,是每个中原帝王的心头大患,从河东南下,必须经过的重镇就是潞州。只要越过了潞州,进入安阳,前往洛阳或者开封就是一片坦途。
反之,中原王朝如果想防止强力武将从河东南下,又势必会在潞州展开防御,潞州的归属,基本上关乎着中原王朝北部边境的安宁。
后周世宗柴荣曾经带领赵匡胤、张永德等名将,在长治—高平一带阻击北汉与契丹的联军,此战胜利后,也给了周世宗底气与信心;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在统一天下之前,也优先考虑泽潞的问题,处理了李筠的叛乱。
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后,水灌太原城,虽然此后不再存在河东武将南下的问题,但无意中,使得潞州成为了北部唯一的重镇,潞州成为了抗击少数民族南下的第一线。
金国南下,就在潞州城下吃了不少苦头。当时的潞州知府叫张确,他给朝廷上表言:
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故既得得叛卒,势必南下。潞城百年不修筑,将兵又皆戊边。臣生长西州,颇谙武事,若得秦兵十万人,犹足以抗敌。不然,惟有一死报国耳。
可惜这封奏疏没能引起宋朝君臣的重视,金兵犯境后,曾经想招降张确,部下也劝张确可以从金军薄弱处突围,张确怒叱日:“确守士臣,当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乃战而死。张确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的事迹被编排成戏剧,成为了《王佐断臂》中陆文龙父亲陆登的原型。
虚构的陆文龙也是长治人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太原的没落,使得潞州成为边防重镇的同时,也产生了如李处耘、李继隆这样的名将,在太行山抗金的八字军首领王彦也是潞州人,在后世的戏剧中,上党戏关于两宋的题材特别多,比如著名的上党梆子《闯幽州》、《三关排宴》等等。
到了明代,就藩在此的沈王朱模,由于明代限制藩王的严厉政策,只能潜心于文学戏曲,到了沈宣王朱恬燋的时候,创立了上党宫调,基本就是上党梆子这种戏曲的源头。
上党地区后来流行“昆梆罗卷黄”,上党当时是有唱昆曲的戏曲的,如今,虽然上党戏中,上党梆子是主流,但在个别上党梆子名家的唱段中,会唱上党昆曲,比如张爱珍老师的《吴汉杀妻》。
上党梆子较之山西其他三路梆子,艺术水准最高,流传也很广泛,今天的山东梆子,听起来与上党梆子相差无几。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虽然上党梆子这种艺术产生在明朝,可并不代表此时的上党地区很太平。实际上整个明朝,因为限制民间贸易导致整个山西白莲教猖獗,到处都不太平。
嘉靖二年,潞城县小吏陈卿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十万大军合击,才将其讨平。
事后,为了加强对潞州的管理,嘉靖帝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赐府名为“潞安府”,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就是“长治”的由来。
在平定陈卿起义后,朝廷派了一位官员前来善后,他就是后来的首辅夏言。
夏言十分惊叹太行山绝壁接天、深谷无底的奇景,不由感慨万千,写下著名的《虹梯关铭》:
玉峡关西来余百里,近蚁尖寨,千峰壁立,中通峭峡,壮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蹬出齿,盘廽霄汉,望之若虹霓,然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故号洪梯,予易以今名,亦固以为美焉,从而铭焉。石崖攀天,仄蹬千廽,仰瞻失明,俯临蔽霾,铁壁勾连,谽谺中开。观者骇魄,行子心摧。亘如长虹,横绝天阶。彼昏者氓,肆其喧豗。爰据培塿,以抗震雷。卒于大刑,亦孔之衰。太行之阿,大河之隈。关门弗严,惟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经之营之,突然崔巍。侍臣作铭,以诏后来。(出自《平顺县志》)
同时,夏言奏请嘉靖帝批准,在青羊山设置县邑,取县名为平顺县。意在取“剿平逆贼,地方顺服”之义。我的家乡平顺县也正式设置了。
夏言在写完这篇铭文后,不知是自己有意,还是地方官员有意高攀,或者说平顺百姓感念夏言之德,曾经想在虹梯关为夏言树碑立传,此事被严嵩抓住了把柄,客观上为夏言倒台揭开了序幕。
到清代,晋商北上恰克图,南下苏杭,远涉吕宋,一时风头无二。长治的商人应该也不少,可惜没有太多的知名度。
田园之城,南北兼容
4
长治这座小城市,在中国的北方是相当适宜人居住的,冬暖夏凉,安逸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知足常乐的长治人的性格。
长治人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把山西的面食做精做细,除了刀削面,还有手工拉面、猫耳朵、炉面等等,几乎每个县都有一道名吃,如壶关羊汤、潞城驴肉甩饼、长子炒饼与猪头肉,长治对于吃的考究,也领先于许多省市。如果不信,可以去河南安阳、河北邯郸这些城市中转转,绝对有长治人在这些地方开饭馆,但是在长治,却没有这些地方的饭馆。
长治的古迹很多,在每个村庄的犄角旮旯,都有可能是隋唐五代的建筑,长治的父老不一定知道这多么有价值,但是对于这些古迹的保护却很好。无他,因为一个最淳朴的想法,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如果你爱吃,沿着上党门走一圈,你喜欢考古,那就整个长治市走一圈,哪怕是仅仅想欣赏一下自然风光,你也可以到长治来,长治风光秀丽,太行山大峡谷、虹梯关大峡谷,太行小三峡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今日长治地标建筑上党门
长治被评价为“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这是名副其实的,近年来,长治也吸引了不少福建人、温州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开始都是抱着做生意的目的,但最后都选择了定居在长治。
长治在未来,抱定山水田园城市的想法不动摇,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