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籍贯有很多说法,很多学者专家争论不休,各持己见。
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认为屈原故里为湖北秭归,还是湖南汉寿,事实上都没有充分而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正因如此,很多专家学者对屈原籍贯持保留态度,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罗列众说,仅仅表示对某一看法的倾向罢了。事实上,关于屈原籍贯,不止有湖北秭归、湖南汉寿两种说法(为简便行文,本文将认为屈原籍贯为湖北秭归的看法称为"秭归说",认为屈原籍贯为湖南汉寿的看法称为"汉寿说"),算起来应该有16种说法,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这里仅将这两种说法进行分析。
一、 秭归说。
人们都知道屈原是楚国贵族,而其故里,不少专家认为是湖北丹阳秭归,而且可以精确到"乐平里"。秭归说最初来源于郦道元《水经注》,里面引用袁庵《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又说"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名其地为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
按:楚创业始祖季连之后熊绎正式受封于楚,居丹阳。而根据《楚辞·离骚》:" 女嬃 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王逸有注:" 女嬃 , 姊也。"不少支持秭归说的学者的论说都是基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作的注。而有趣的是,只要查看《水经注》刻本,就可以知道郦道元对秭归说也是存疑的,甚至暗持否定态度的。笔者查找《水经注》原文(出处:《水经注》40卷,卷三十四,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有如下发现:
断句如下:
宋忠曰:"归,卽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卽《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卽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案:原田宅近刻,讹作屈原宅。
咱们一句一句来分析哈。
从《水经注》原文中,可以知道:
1、宋忠曰:"归,卽夔,归乡盖夔乡矣。"--东汉宋忠认为,归乡原来应该是"夔乡";
2、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郦道元在宋忠的看法上,进一步从历史出发,认为夔是古楚国嫡嗣一支的居住地,在春秋的时候又重新被楚国灭国(笔者给个提示,被楚国灭国,实际上也是又并入了楚国;
3、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卽《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余"也。--袁山松认为,屈原有"贤姊"--很好的姐姐,屈原被放逐的时候,她跟随着屈原,乡里的人看到姐姐来了,就把这地方叫做"秭归",郦道元认为袁山松的话可以从《离骚》"女嬃婵媛以詈余"一句中得到验证(笔者给个提示,"女嬃"就是楚国方言里"姐姐"的意思);
4、县城东北依山,卽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郦道元说,秭归县这地方还跟刘备征吴的历史有关系。
5、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这地方还有"屈田"。
6、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在这里,郦道元提到了屈原故宅,宅子所在的地方有石头作为地基,(附近的人)管这地方叫"乐平里"。屈原故宅"乐平里"附近有女嬃庙(意思就是"姐姐的庙")和捣衣石;
7、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再次引用袁山松的话(《宜都记》实际上就是袁山松写的),说明秭归一直被认为是屈原"乡里",是屈原故乡。
8、案:原田宅近刻,讹作屈原宅。--这宅子上所刻的字是骗人的。
笔者认为,分析秭归乐平里是否为屈原故乡,第8点--小注是关键。郦道元的时代已经离屈原的战国时代相隔甚远了。从小注上看,这屈原宅,实际上根本就是后来的人附会的嘛!
然而问题来了,郦道元同志在上面一大段文字里都把秭归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他仿佛在引经据典地说秭归乐平里是屈原故宅,怎么在这小注里就写了一句"讹作屈原宅"呢?
实际上,郦道元并没有在《水经注》里证明秭归乐平里就是屈原故宅—这位大佬实际上只是在旅游,《水经注》是他旅游之后写着玩用来做纪念的东西。他把秭归县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去日本某地游玩,然后回来跟大家说,"嘿,我前儿个去了日本某地,那里的人说某地是杨贵妃东渡后居住的地方",而实际上杨贵妃东渡日本只是后人杜撰的说法罢了,是否真实存在,具有很大的疑点,但是我们去日本某地游玩之后,虽然知道这种说法不靠谱,但为了显示这一趟旅游非同凡响,依然还会顺带把杨贵妃的历史说上一遍。我等凡人,尚且会借旅游以展示人文情怀的,何况咱们这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郦道元同志了。事实上,郦道元非但把秭归跟屈原联系在一起进行"炫耀",还把三国刘备也拉了进来(请看第4点)。
虽然郦道元写秭归与屈原的原意,并不在于证明屈原籍贯,但后人却经常把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秭归与屈原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证。笔者认为,其中最不靠谱的论证就是从"秭归"地名入手,从语言文字角度强行进行解释。这种论证即使写得再长再详细,也不是证明秭归说的强有力证据。
总而言之,郦道元自己都不相信秭归说,他充其量把秭归当成游记的人文历史点缀罢了。其余建立在郦道元《水经注》上,对秭归说进行论证的说法,那就更不具有说服力了。关于对秭归说的否定,游国恩先生曾列举屈原在秭归的六种古迹,认为其均不可信。(详细请见游国恩《屈原》,胜利出版公司印行,1946-05。游国恩先生还就屈原生年月进行考证,足可见其是位对屈原较为关注的学者,详细请见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
二、汉寿说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汉寿说。学者专家们的论证自然是丰富而又多角度的,但总结概括起来,汉寿说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是古代文物和遗迹—大量的楚墓。墓地可以说是历史的实锤的证据。然而可惜的是,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呀。根据传说,人们找不到他的尸体,所以才以粽子投江,之后有了端午节。不管端午节的传说是否属实,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他的墓地。
不过,虽然屈原没有墓地,但是,出身不凡的他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所以还是能找到家族墓地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可能想问了,关于屈原身世的依据从何而来?我们亲爱的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里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里面对屈原的身世有简单的介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懐王左徒"但司马迁对屈原身世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了。后人对屈原身世的考证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他的姓氏和官职。参考《史记130卷卷八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有注曰:"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按理而言,屈原位居左徒,应该是楚国大姓无疑,他是屈瑕的后代,《左传》在260多年的记事中,列出屈氏官员计10人,屈瑕就在其中(屈原当然不在《左传》记录当中,因为《左传》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屈原在鲁哀公之后,战国时期的屈原一百多年之后才出生呢)。
好的,我们在证据相对充足的情况之下认为屈原就是楚国大姓,是贵族,其背后应当有大家族的支持。现在让我们看看汉寿(古代武陵)墓地的情况。
自1949年以来,在湖南地区发掘出土的4000多座楚墓,主要集中在长沙和常德(武陵),说明古代武陵地区(包括汉寿等县)。墓葬所在地,虽然不能百分百地说就是人们的居住地,但考虑到实际的尸体运输、祭祀祭拜等活动,埋葬的地方应该是离人们居住地不远的。所以从墓地上可以证明,武陵地区(汉寿包含其中)确实曾经大量居住着楚国的大家族。
不仅从墓地,人们还试图从出土文物上证明屈原出生于汉寿。"在发掘的不少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物中, 特别是出土了一把罕见的'武王之童督'青铜戈, 可称为旷世精品, 据专家考证: 此戈为'武王之大督', 是楚武王授予军队统帅的'尚方宝剑', 此戈是代表武王在这一地区行使至高无上的军政大权的象征。联想这把青铜戈与它周围近 2000 座楚墓群, 人们不难发现, 在汉寿一带能持有'武王之童督'的这位显赫人物, 非同小可, 经考证, 实为屈原的祖先屈瑕。而当时居住在汉寿一带的家族, 也就是屈瑕子孙们的屈氏大家族, 由此推论, 汉寿应该是屈原的出生地。"(侯文汉《魂兮归来_屈原故里应该在汉寿》)
从这把"武王之童督"上说屈原出生于汉寿,我认为证据不足。该论文作者所写的"经考证, 实为屈原的祖先屈瑕",具体经过什么考证了,是谁考证了,如此重要的信息,该论文作者竟然没有点明,论证实在不能说严密。而且,从屈瑕到屈原之间有着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屈瑕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99年,屈原生年有待考证,但离公元前340或339年不远)。春秋战国常常受地而居,屈瑕便是受封于屈地。所以,从屈瑕的居住地来证明屈原的出生地,很明显是不妥的。更何况人们还没有确定武陵就是屈瑕居住之地呢!
二是屈原所写的文章和汉寿当地的河流、植物、风俗等。"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原《九歌·湘夫人》)我们一般认为,芷、兰都是植物,但是持汉寿说的人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解,"另一种认为是水名: 芷水、兰江。芷水, (沅水在汉寿境内芷湾至白芷障一段江水别称芷水) 因两岸盛产白芷而得名。兰江, 澧水一支流叫兰江, 穿澧县城而过注入澧水, 澧县城内有兰江公园。况天下也只有汉寿为沅水及澧水交汇之处"(侯文汉《魂兮归来_屈原故里应该在汉寿》)。
芷、兰其实经常出现在屈原的楚辞当中,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屈原的楚辞里经常出现芳草的名字,如这里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蘅"、"芳芷",历来被注解为芳草。然而,即使将芷、兰理解江水的名字,屈原对江水的歌颂,也实在不能作为出生地的证据。汉寿当地有不少花草,屈原所写楚辞里也有不少花草;汉寿当地很早就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人将此联系起来,作为证据,其实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吃粽子的习俗不少地区也是很早就有了,花草也是如此。而且花草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两千多年气候变迁,这一证据更不可信了。
三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和《龙阳县志》。
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清代可以说是楚辞学研究的集大成时期,而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则是清代一部相当优秀的楚辞类注本,然而《四库全书》对《山带阁注楚辞》的评价并不高。然而,《四库全书》这部官方编撰的类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山带阁注楚辞》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现代人对其价值进行挖掘。但是,《山带阁注楚辞》其实并没有指明汉寿就是屈原故里,"观楚辞全志载:原与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评,惟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水,又有沧港市,沧浪乡,三闾港,屈原港,参而核之,最为有据。"龙阳,即今汉寿县,属古代武陵。问题是,蒋骥在这里根本就没说武陵龙阳就是屈原故乡啊,他只是说屈原《渔父》里,屈原与渔父问答,地方应该在武陵龙阳。也就是说,屈原只是到过武陵龙阳而已。
《龙阳县志》有载: "三闾大夫祠, 在县西沧港。屈原遇渔父行吟于此, 后人立祠祀之"。《龙阳县志》又曾载: "唐屈原庙诗碑, 相传在沧浪的屈原庙中, 为唐崔礼山撰"。《龙阳县志》已经是明朝时期所修的了,时代久远,很难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度。龙阳县屈原古迹,不论是否确实为屈原行吟之处,其实都不能说明该地为屈原出生地。而事实上,关于屈原古迹,简直多得数不胜数,我们前面提到的秭归,甚至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所谓的屈原古迹。如果用这些来证明屈原的出生地,未免太过唐突。
结语
人们从遗迹、文献出发,或者从风俗、地理、文化等做出论述。那些被举出来的"证据",有些是荒唐而可笑的,有些仅仅只能作为旁证,不能定论。所以,对屈原出生地的考证,不论是秭归说还是汉寿说,其实都不具有充足的证据。但是,与秭归说相比,汉寿说显然具有更大的论述和证明空间(只是说有更多证明的可能性,现在更多人倾向于认为是秭归说),由于当地拥有大量楚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新的发现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