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中五节。对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历史上看,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闻一多先生在所著《端午考》(原载1947年8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3期)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原载1943年4月3日昆明《生活导报》第32期)两文中,主要提出了“祭龙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民俗出现的时间比屈原早得多,他认为,五月初五应该是“龙的节日”,主要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部落举行图腾祭的日子,赛龙舟则是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
在闻一多看来,吃粽子和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活动,这都与龙相关。他考证认为,古时吴与越是一个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相传,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吴越之地的先民,除断发文身外,还举行一次最为盛大的祭龙活动。其中,便有一项是在急鼓声中,用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竞渡的游戏。对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吴越人来说,这项活动,既是给自己壮胆、取乐,也是向“龙”祈求风调雨顺。
而在北方,端午节随着雨季脚步的临近,被一次次推向灾恶的边缘。彼时,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在汉代民俗中,端午节时,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五色缕”。人们还会以菖蒲、艾草辟邪驱恶,后又加进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