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尘4x/图)
2021年8月27日,国家网络通信公司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不能使用算法操纵列表、控制列搜索等。
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等排行榜,已经成为用户获取当前热门信息的重要渠道。理论上,热搜、排行反映了当前用户最关注的话题。新浪微博日前公布了其热搜规则,称热搜是根据微博用户的真实行为进行计算,实时发现微博平台内正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内容,并形成实时榜单,“算法机制会计算所有热词的综合热度,包括搜索量、发博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数据指标,每分钟计算一次,取前50名展示;榜单算法中包含严格的排水军和反垃圾机制,以确保公正客观。”
微博之所以首次公布其热搜规则,是为了应对网友对“花钱买热搜”“花钱压(撤)热搜”的质疑。因为有人发现,有些没什么人关注的话题,却频频上热搜榜,而一些明明很热的话题,却榜上无名。对此,新浪声称,其热搜榜排序完全由算法生成,不存在任何商业售卖。热搜榜中的广告资源位是固定位置,不参与热搜排序,也不影响其他词的热度计算。不过,新浪的辩解,未必能让所有网友信服。6月份,新浪微博曾被北京网信办约谈,而约谈内容正是在热点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微博热搜也因此被停更一周。
现实中,“买热搜”早就存在,甚至“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新业态”。即使完全根据热搜的算法规则,也可以实现人为上热搜。有不少提供“微博营销”“热搜推广”等服务的公司,通过KOL发帖、水军评论等方式,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让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
而通过算法来对热搜进行干预,也有更多可能。根据微博公布的算法,热搜词的热度计算公式为(搜索热度+讨论热度+传播热度)×互动率。而这些指标,其实都有被操纵的可能。比如搜索热度,根据官方说法,指包括手动输入搜索和点击跳转搜索在内的搜索量。而点击跳转搜索的量就存在被操纵的空间。多发一条相关的推送信息,在搜索框的推荐搜索关键词里加一条,都会对热词的搜索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更不用说信息展示的数量也受到算法的控制。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平台掌握了越来越大的传播能力,一度有“渠道为王”的说法。而平台的算法,更是掌握了信息的“生死大权”,如果被算法看中,就会瞬间成为“爆款”,如果不入算法的法眼,哪怕再香的酒也只能在深巷里无人问津。而算法则可能存在不少漏洞,能为人所乘,甚至有特意留下的“后门”,以便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某搜索引擎,就曾改变搜索结果排序算法,让自家平台上的内容,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对其他内容平台来说,显然是不正当竞争。还有的算法造成“信息茧房”和“时间黑洞”,让用户沉迷在算法认为他“感兴趣”的内容中,耗费大量的时间,用户获取更多信息的权利被限制,平台却成功占据了更多的用户时间。更多的时间,更少的有效信息,大量用户的时间被白白耗费,平台却因为高“用户时长”而从中获益。
传播是公器,岂可私用?这次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实施自我优待、不正当竞争、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适当方式公示其推荐算法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运行机制等,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还应当履行备案手续,服务提供者还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用户也可以自主选择、修改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标签。这意味着,用户拥有了更多选择权,可以取消算法推荐,也可以随时选择、修改或者删除标签,自己定义自己,而不是只能被算法定义。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