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燕京、北平,都是大北京!

这是中国华北平原,甚至全世界北纬40度线上最绝妙的坐标点,北京。

落在了华北平原西北角落,从这里向北,横亘的燕山拔地而起;从这里向西,纵贯的太行威严耸立。两山相交,大致呈直角,在这里结结实实地接了个吻。太行山深处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干流,其上游河段被称为桑干河,其下游又接纳了燕山深处从北向南而来的潮白河。

两山、两河,合围出一座别致的大地舞台——台上主角便是北京城。

北京城,连同天津城,本是河北的子集,海河则是其共同的母亲河。1958年10月,随着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划入,今天的北京市行政区版图正式确立。本文的“大北京”主要指的是这一区域。

郊区县市区的加入,让北京的区域范围不再局限于西山(太行山余脉)及其东麓的平原一隅。昌平、延庆、怀柔、平谷,带来了稻花飘香的田园,南北蜿蜒的潮白河,以及燕山山脉的山谷茂林。至此,北京有了燕山-太行-河流-平原的全新格局。

燕山与太行在此交织,二者及其包围的平原,仿佛一册翻开的大书,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精彩内容,则在平原大地上书写着。

这显然是造物主精妙设计的地理格局。这样一本天然大书,需要有人来描摹她,需要一册专属于他的“地理之书”。

壹 一个方圈

中国有“胡焕庸线” ,北京有“胡焕庸圈”

2017年,因为国家领导的一次谈话,一条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地理名词——“胡焕庸线”成为网红。胡焕庸线,人口地理学鼻祖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关于此线两侧的人口密度与数量反差,胡先生在1935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的论文中如此感慨:

“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宏观上,北京地区处于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但就内部而言,它虽然贵为中国话语权最集中的“北上广”之首,但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并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还是突变的。

那么,北京是否也有一条类似胡焕庸线的东东呢?有,但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圈,一个正方形的圈,因为涉及的仍是人口问题,所以我们为了致敬前辈,姑且称之为“胡焕庸圈”。这是一个边长为60公里的正方形,四个边穿过的区域有昌平、旧宫、门头沟、燕郊,几乎沿着六环绕城公路——此圈之内土地占北京市面积约1/5,却聚居着全市90%的人口(我们将几大坐标连成了一个正方形——胡焕庸圈,具体数据未精确统计,圈内人口实际比例比90%更高)。

|北京“胡焕庸圈”示意图|

底图黄色部分为人口最稠密区

信息加注:geo-museum

|北京的主要人流活动胡焕庸圈内|图源:滴滴出行发布

贰 两种分野、两大轴线

起伏与平坦、东西与南北的北京

战国时期的燕国,先是占领了太行、燕山俯瞰的这片小平原——即地质学家维里斯1907年命名的“北京湾”区域,然后更是越过燕山,将地盘北扩至蒙古高原,东拓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它的疆域内,最大的一列山脉,因这个诸侯国而得名“燕山”。这列山脉,在地质学里有著名的“燕山运动”,在地理学上,它恰好则位于著名的农牧交错带上。

|燕山山区广义与狭义范围图|

燕国、燕山,给北京带来了一个诗意且地理的别称:燕京。

燕山山脉以南,俯瞰着明代文献里的北方天府之国——北京及周边平原。

一半是山峦,一般是平原——这是北京的两张脸,没有山,就没有屏障、没有翅膀、没有骨架,没有平原,就没有膏腴、没有家园、没有血肉。

这样的环境,山体犹如屏风,不仅阻挡着北方的寒风,也阻挡着入侵者的进入,是安全的保障;山也是河流之源,两条大的水系从山中流出,在山前冲积了肥沃的土地;这里是暖温带的北部边缘,阳光、降水、土壤条件堪称完美。西北靠山、东南面光,这也是我们先祖寻觅的理想宜居环境。北京,几乎就是这样的样本。历史上著名的膏腴富饶之地,无不是这样的格局。

山峦与平原交界处,是一条几乎可以描绘出来的线——它勾勒出平原的轮廓,也勾勒出山区的边缘。燕山、平原组成的大北京区域,中间这条清晰的线条,将大北京区域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我们借用几何上的概念,称之为“北京棱线”。

“棱线”本是几何名词:“物体的边角线,亦指物体上的条状隆起。”这个词语,十分适合描述地势阶梯的分界线称为棱线——北京地面上的这条棱线,恰恰就像山体与大地相交而成。

正是它,将北京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分成了两个世界、两种面孔:

地貌方面:它是太行、燕山结合部与华北平原结合分界之地,将北京分成了平原与山区。

气候方面:它是500-550mm等降水线大体穿过的地方,将北京分成了山地多雨区(相对)与平原少雨区——雨季的北京,多吹东南季风,抬升的山体处于迎风坡,被太行东麓、燕山南麓覆盖的北京山区,反而成为比平原更多的“雨岛”。

人类活动频度方面:它几乎是北京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域的分界线,划开了聚居区和生态区(区域范围参照出自公开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的“生态涵养区)

前辈地质学家将北京城市坐在平原命名为“北京湾”,那么我们可将合围成湾的山区视为“屏风”,东西向的燕山是一扇、南北向的太行是另一扇,组合起来不妨称为“燕太屏”。这个屏风几乎围成了安全的屏障,但并非密不透风,其结合部的拐角部位,恰恰是最薄弱的地方。一道被称为“关沟”的狭窄山道,通往山后的延怀盆地(延庆、怀柔至张家口一带),曾发生过皇帝被劫走的土木堡,就在此地。

棱线,将北京分成了平原与山区、聚居区与生态区、≥550mm降水区与≤550mm降水区。当然,这个棱线内部包围着胡焕庸圈——圈内圈外,也严整地圈出了北京的拥堵与畅通、热闹与静谧。

这就是棱线,将北京地理分成两张面孔、两个世界、两种分野。

北京是一个非常二元格局的空间:比如,它的城区位于两河——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它的两翼屏障两山——是太行山区与燕山山区;它的中心城区有两轴——南北向中轴线与东西向长安街。

两条轴线两侧的北京,也是两种人文景观。

中轴线,也大体划分了东城与西城,其北延长线两侧大体是海淀区与朝阳区——一侧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为特色,一侧的人文,以商业娱乐涉外为特色;长安街,也大体划分了南城与北城——一侧是古代庙堂群体聚居区, 一侧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区。

中国城市的中轴线,目前发现最早的实践案例是北齐时期的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临漳县的平原田野上。

各个时期都城及中轴线示意图底图-邺城遗址博物馆 重绘-复杰

“邺城模式”问世之后,中国历代皇规划时多有中轴线。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无不如此。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依旧作为活着的遗产,留存至今。梁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书如此描述中轴线:

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北京中轴线及附近人文景观示意图|底图-GE地图

北京的城市规划,无论怎样升级,都始终以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组成的“十字”为轴。2005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就已经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两轴:南北中轴是古典的象征,是历史古城中轴线;东西中轴是新兴的脉络,是1949年以形成的新城中轴长安街。

中轴线是一条古老的轴线(注:据科学家测绘,该轴线,并非与经线重合的正南正北中轴,而是局部略有偏移)传统中轴线。之所以偏移,原来是明朝工匠偷懒(加上那时候没有天眼和遥感技术),沿用了始于元大都的中轴线——元世祖忽必烈时,刘秉忠与郭守敬两位古代“规划师”,在金中都东北方建设了元大都,其设计的中轴线长3.7公里,这是中轴线的1.0版。

明朝永乐年间,在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并修建紫禁城,开始营建皇城,又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内城,此时的中轴线,长4.78公里,为中轴线2.0版。

明嘉靖年间,增建北京外城,中轴线向南拓展至永定门外,中轴线延长为7.86公里,这是中轴线的3.0版。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中轴线向北延伸至仰山脚下——仰山之名与古城的景山相对,一景一仰,互相附和,这是中轴线的4.0版本,长度达到了25公里。

随着首都建设的日新月异,未来的中轴线,很可能继续向南延伸,甚至可能延伸至新机场所在的永定河畔。

北到仰山、南到永定河畔——这个巨无霸的中轴线,应该被视为北京中轴线的5.0版。

现实中,中轴线其实并非是一贯通人流车马的大道,它此起彼伏地南北纵贯大北京,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也许是为了保持这种神秘和神圣,它没有跟闹市融为一体。东西轴的长安街则不同——它的前身一诞生,就是热闹的“天街”。最早的天街,是明初成祖规划的。

那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新落成的皇城正南,横起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就是长安街的1.0版本,西起西单牌楼、东至东单牌楼,长约7.4华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长街,便是长安街的2.0版本,指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为13.4华里。后来拓展的长安街则变成了3.0版:从通州到石景山,全长达84华里——也被泛称为“百里长街”。今日长安街又有了升级的4.0版:东起通州宋梁路,西至门头沟三石路,总长度达55公里,即110华里。

无论是东西轴线,还是南北轴线,当直线穿过方形的城墙、方形的宫殿、方形的城楼的平面图时,组成的不正是一个大大的“中”字吗?中央之邦(注:因避讳刘邦名字,改邦为国,于是“邦家”变“国家”,“中邦”变“中国”)的中国,正是“居中世界观”下诞生的名词。如《吕氏春秋》所言: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

叁 三级阶梯 三种景观 三层分区

“三元视域”下的北京面貌

北上广的各种新闻听多了,让许多人误以为:北京,就是那么一块拥堵的环环相扣的平地。其实,在整个大北京地区,山地和平原几乎各占一半。而北京的海拔最高处,更是超乎都市人的想象。

很多人,尤其活动范围不出北京市区的人,在他们眼中,北京是一个起伏不大的地方。实际上,北京与河北交接地带,有多座超过或接近2000米的山峰——达到了山地学中定义的“中山”海拔高度(海拔1000米-3500米)。北京的这些山峰,海拔高度远远超过了“五岳名山”中的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比北岳恒山略低。

一条500米的等高线,又将北京山区一分为二,500米以上的地区在其西北;500米以下的地区在其东南。一条200米等高线则又分开了山麓地带的低丘平原与海拔最小的低地平原。北京海拔最高的东灵山2203米,海拔最低洼的地方则只有8米。

这样一来,北京的地势也大体被分成了三级:

|北京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制图-geo-museum

就自然地理而言,北京几乎是中国的缩影——从西北到东,南越来越低;两条主要河流,永定河与潮白河,犹如长江与黄河。人文地理方面,也大体如此:西部、北部是北京的人口稀疏区和经济落后区,东部、南部是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发达区。

这样的地貌特征也深刻影响了北京境内的人口密度、活动频度、流动热度,从远郊、近郊、内城,景观样貌也大体呈现出三种分野——一张北京市人口用地图,呈现出了清晰的格局。远郊山区在最外圈,是生态保存最好的区域,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为山野区;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用地类型为农田,为田园区;最中间一圈几乎是纯粹的城市用地,为闹市区。

|北京山野-田园-闹市三种格局示意图|制图-geo-museum

山野-田园-闹市:这是今日北京的三种宏观样貌。在北京的行政区和规划中,也有北京的三元格局:内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据北京郊区化研究的传统界定方法)。

|北京内城、近郊、远郊区域划分示意图|制图-geo-museum

内城区:东城、西城(包括原宣武、崇文)

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远郊区:大兴、通州、顺义、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平谷、密云、延庆

肆 四城、四凸、四凹

“四个角度”下的北京

两三千年前的北京,燕国及其都城蓟,还扮演者“边疆”的配角。随着时局变迁,它注定要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边疆重镇-北朝都会-王朝都城-世界都市——四种角色的变迁,这是属于这片土地和城市的传奇。这片土地始终以一座城为中心,它曾经有这样的名字:蓟城、幽州、燕都、范阳、燕京、南京、析津、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京师、顺天。

无论名称如何改变,这些城的形状几乎一直没变——四四方方。

作为多朝的政治中心,坐拥中央的城市,一般方方正正。从蓟城到今北京城,大部分都是四四方方,显出了四平八稳、堂堂正正的气势。从百姓家的普通四合院,到权贵家的府邸,再到皇家的宫苑,以及套在外边的皇城,都是如此。当然,因为特殊的水口地形因素,北京城的西北、东南各设计了一个“缺角”——有人说是风水布局,有人说是美学考量,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古典时代北京城变迁,基本上可划分为“四城时期”

辽南京城基本是在蓟和隋唐幽州城基础上的重建的幽州,这是北京的第一城时期;

今中都城燕京,在辽南京基础上扩建,这是北京的第二城时期;

元代大都城,在金中都北城墙以北重建大型方城,这是北京的第三城时期;

明清北京,“凸”字型城,即今二环路以内,这是北京的第四城时期。

|北京“四大时期”城址平面示意图|制图-geo-museum

以上说的是北京城的“四”。接下来我们要走出城墙,迈向田园与山野,去看看大北京地区的“四”。北京的行政区轮廓,并不规则,却也基本上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四”:东西南的四至点,正是北京的四个主要“凸点。四凸的极致,也就是北京的四至点,按照国土的四至说法,也可以视为“北京的四极”。

关于四极,古文献早有歌咏。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战国《楚辞·离骚》)“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西汉晁错《对贤良文学策》)

北京的东极(东至点):东经117°30′与北纬40°37′交汇处

北京的西极(西至点):东经115°20′与北纬39°73′交汇处

北京的南极(南至点):东经116°33′与北纬39°28′交汇处

北京的北极(北至点):东经116°62′与北纬41°05′交汇处

|北京“四极”“四凸”区域示意图|底图:GE 标注:geo-museum

这是理论上的坐标,其所在的具体区域,分别是密云区榆垡镇黑关、大兴区榆垡镇石佛寺、房山区蒲洼乡鱼斗泉、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石洞子。

“北极”石洞子、“南极”石佛寺,皆临北京最重要河流,北为潮白河支流汤河、南为永定河。

“东极”黑关、“西极”鱼斗泉,附近都是北京行政区界附近最重要的大山——西有海拔2303米的东灵山,东有海拔2116米的雾灵山(紧靠北京,在河北境内)。

最刚毅的山、最温柔的河,把守着北京的四角,自有一番天人合作的妙意。

|怀来、涿州、廊坊、燕郊:北京“四凹”区域示意图|底图:GE 标注:geo-museum

北京的轮廓与河北、天津犬牙交错,有四个角落的凸,还有四个明显的凹——这是个凹所在,是河北省距离北京城直线距离最近的四个区域。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缘,这里成为河北房地产最为活跃的市场——近朱者赤,北京的辐射,让这里的房价,超过了河北许多城中心。围绕4处“凹地”上的怀来、涿州、廊坊、燕郊,各种未经证实的“划入北京”的传闻沸沸扬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更是成为很多人茶前饭后谈论的话题。

这四块区域,也一度成为“环北京房地产”的最重要组成者。北京的凹,就是河北的凸——北京地图上的“凹地”,成了河北的香饽饽。

|“四凹”区域是河北环北京房地产最热门区域|

|“四凹”区域是河北环北京围城式发展的重点区域|

|环首都经济圈示意图:“四凹”区域距离北京最近|

四凸与四凹,弯曲分布在看不见的曲线上——正是这看不见的行政界线,在现实中衍生出了诸多奇妙现象。当然,此格局的形成,是河北与北京不断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形成的。

伍 五色、五方、五行

凝聚国家符号的北京“五元素”

五行中的五色,东青(绿)、西白、北玄(黑)、南朱(红)、中黄,号称中华五色。成为统一政权中心后的北京,正是五色汇聚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心脏,五方凝聚的象征。

成为都城以来,北京文化融合多民族元素,城内有儒家的文庙、书院,道教的宫观,佛教的寺庙,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多种信仰场所。清末立宪时期提出“五族大同”,后来发展为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强调当时划分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北京,是五族共和民族和谐理念的诞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它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则再次跟“五”结缘——蓝黄黑绿红的奥运五环。

在北京最新的城市总规中,还提到了五个位于平原的新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未来,它们是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五座郊区新城,与主城区连在一起,犹如一朵梅花,又如五星捧月。

当我们把目光再回到北京的地形棱线——我们将平原部分连在一起,也大致是一个不规则的“五角星”——不知2008年奥运会深奥的那个“太极人”形象,是否从这里得到了灵感?

|北京平原地区轮廓与申奥LOGO|

六 六大城区

构成北京城市六大金刚

北京的“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大城区。

以主城区而论,新时代的北京城,有六大区:东城、西城为传统古典时代的老城或内城区;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近郊,则是与老城连成片的建成区。这六个城区,在文件中常被称为“城六区”——构成了北京的主城。

|北京“城六区”示意图|制图-大地理馆

柒 七重围城

从宫墙到省界的七环构成的大北京

关于城市地理,易中天先生有这样的经典描述:北京是城、广州是市、上海是滩、成都是府、厦门是岛。从先秦到当代,北京城四四方方,一环套一环,这不就是“国”字的现实版吗?国家和文明的基础之一就是城。有了城墙,才有了文明。

一开始,城与市本不同义,也不连用。

跟强调市场空间的市不同,城注重的是军事、政治、文化——北京是典型的城之杰作。甚至,古老的城墙,奠定了后世城市的雏形,于是,一圈又一圈。若从紫禁城的城墙算起,如今在北京可以环绕一周的围城有六圈——从内到外是故宫城墙、二环路(北京城城墙)、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

有媒体报道了一条叫做“北京七环”的环北京高速,但它已经出了北京行政区,并不名副其实。北京行政区的最后一道围城——实质意义上的七环,其实就是行政区界。

我们很容易被岳云鹏带节奏,情不自禁地唱起:“啊,啊……七环,你比五环多两环……”

|从紫禁到区界:北京七重围城示意图|制图-大地理馆

按照《北京城市总规划(2016-2035)》:城六区之外,是北京近郊的七座卫星城: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亦庄、通州、顺义,堪称城六区之外的“七大护法”。

|北京近郊主要卫星城示意图|底图来源-《北京城市总规划(2016-2035)》

捌 燕京八景,浓缩帝都景观风物的精华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于金代明昌间,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说。

关于各地风情,多有“八景”、“十景”之说,一般是各地代表性的景观——每处经典,多用四个字概括。燕京八景,通俗地说,就是古代北京地区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

|“燕京八景”之琼岛春荫|

|“燕京八景”之太液秋风|

|“燕京八景”之玉泉趵突|

|“燕京八景”之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之西山晴雪|

|“燕京八景”之金台夕照|

|“燕京八景”之卢沟晓月|

|“燕京八景”之居庸叠翠|

绘图出自清乾隆进士:张若澄

北京与“八”有关的景观与风物还有:八大处、燕京八绝、八大胡同、八宝山、八大碗、京八件。这里的八,也并非一定确指,还有泛指“多”的意思。

北京的风景,喜欢跟“八”挂钩,既有实指,也有泛指,还有图“吉利”的寓意。

玖 天子九门,草根九流

四九城里的“九”世界

九,在八卦里是最高的一级,也是十进制里的单位数字最大者——它象征着至高无上。“九五之尊”即是如此。天街以北的北京内城,被称为四九城——九,指的是九大城门,四则是皇城四门。九门内城,是皇家权贵的地盘,是富贵、是权力、是荣耀、是庙堂。因为“九”的尊贵,城门楼的高度,也被描述成“九丈九”——尽管实际高度并非如此。

|明清北京城门分布示意图|

|北京明代皇城平面图|

北城的九,是尊贵的。

南城的九,是低贱的——这里是九流的江湖之地。表面上看,江与湖,是两种自然地貌。但是,江湖的本质却是人文地理的。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江湖并非自然地貌,而是相对朝堂衙门而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庙堂乃“体制内”、江湖乃“体制外”。

庙堂人居“九门”;江湖人为“九流”——虽有贫富,却也都喜欢“九”。当然,北城也有九流,它们是“上九流”: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南城则是“下九流”: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很多人眼中的“江湖”是武林高手云集的虚构世界,实际上呢,在北京南城,“江湖”并非虚幻,而是一个接地气的世界,正所谓“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

当年的南城,尤其是原宣武区所在,是草根文化的世界。明清以来,杂技、武术、戏班等组成的传统“江湖”文化,被视为北京宣南地区的重要名片之一。

老北京的城市阶层分野,被称为“北上南下”——这种区域差异到了今天变成了经济上的先进和落后,俗称“北上南下”。北京东西向五环、四环区域已经十分繁华,而北四环、五环区域,因奥运和IT产业而成为北京GDP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

老南城及其以南,成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后进地区,甚至有“进了南三环,才算进了北京城”的说法。这种说法尽管有些夸大,却也是现实的一种反映。而清代民国时期那句著名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说的也是这种局面。

清末震钧所撰北京风土掌故笔记《天咫偶闻》这样描述:

“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准确。“东富”不仅指粮仓多在东城,而且这里当时多有巨商大贾和殷实之家居住,是很富有的。西城的宣武门内外以及西四等处,有许多王府,住的多为清朝的显贵,因之称“西贵”。南城多为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当年这些人被视为下贱之人,所以有‘南贱’之说。而北城,因交通不够发达,影响了商业的繁荣,另外,清末,八旗满族人,家道中落,日渐贫寒。因此说“北贫”。

|北京城市区域热力图|图源:手机百度地图

曾经的“北贱”——北城的海淀因科教发展,完成了“脱贫”。实际上,南城的贫贱,也早已不同往日。只不过,在城区中,南部依旧是相对后起者。百度地图的区域热力图,可以看出,北四环到北五环区域的热点区域,跟内城连成一片,而南部的热点区域基本只覆盖到南三环及其附近。

拾 十大国道:条条大路通北京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一句西方的著名谚语。它诞生的背景是,古罗马时期,以帝国都城罗马为中心,拥有面向帝国各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罗坝帝国时期的道路网络图|

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有人用一个软件来证明“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三位设计师菲利普·施密特、贝内迪克特·格罗和拉斐尔·莱曼,在地图上把总共10231707平方千米的欧洲地区划出来,然后又将它们分为486713个小的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是一条通往罗马的路径的起点。之后利用 GraphHopper 地图导航软件,结合从开放街道地图上的公路数据,制作了一个程序,计算这486713个区域到罗马的最短距离。该团队团队把所有的路线都画出来之后,又把所有的路线数据整合,以找出哪一段路线是最繁忙的。在地图上,越是繁忙的路段,它的颜色就越深、在地图上越明显。最后形成的路线图上,车流量少的路线蜿蜒穿过大洲,组成了一个高密度的道路网,就像毛细血管网或河流水系一般。接近意大利中心的路线变得越来越密集——终极的汇聚点正是罗马。(中文报道出自:百度知道日报)

|施密特团队制作的欧洲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图|

汉唐时代,亚欧大陆西部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大陆东部则是“条条大道通长安”。

如果将中国地区的道路数据输入那个导航软件,最密集的区域一定是北京。宋代之后:国家政治中心从关中转向华北,国家经济中心从中原走向江南——北方是“条条大道通北京”、南方是“条条水道通苏杭”。当然,因为华北平原的天然优势,北方陆地交通网络远比山区更发达。

如今,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全国的交通中心。全国的高速公路编码,东西向为3开头、南北向为2开头——以1开头的最为特殊,这些大道的起点都是北京。我们可以大体理解:全国的国道网络,北京占了1/3之多。

以北京为中心,即1开头国道有12条之多:

分别是101【北京-沈阳】 、102【北京-哈尔滨】、103【北京-塘沽】 、104北京-福州】、105(北京-珠海)、106( 北京-广州) 、107(北京-深圳)、108(北京-昆明 )、109(北京-拉萨)、110(北京-银川)、111(北京—加格达奇)、112(北京—高碑店)。其中,在北京市内,104与105线路重合,101与111在起始段也是一体。

|北京十大国道示意图|

如此一来,从北京市区出发的陆路国道为10条。

条条大道通北京,十大国道当其冲——这十条国道,在密密麻麻的全国公路交通网络中,是最繁忙的出京、入京大道。

这就是绝妙、宏美的北京地理之书

以数字线索,梳理建构的北京地理种种,称之为北京地理“十部曲”。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从来不缺少话题和热点。北京的历史车轮,层层叠叠,北京的城市用地,环环扣扣。可以肯定:诸君注视下的北京,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北京。

能够生在这样的时代,注视并见证这样的北京,也算是我辈之幸。

|NASA拍摄的北京-天津夜景图|

时空不灭,北京地理之书将继续书写。

——【END】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