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各大洲形成的时间节点如何确定?来研究一下古哺乳动物化石吧!

图:根据化石,古生物学家建立了新物种“黄色吉非利苏”的复原像。

在犹他州发现的一具距今已有约1.3亿年的动物颅骨化石蕴含着惊人的信息:地球上的泛大陆(史前时期连接在一起的大陆)分裂开来的时间,要比古生物学界早先认为的更加晚些;而随着泛大陆的分裂,一些看上去像爬行动物、衔接了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演化历程的哺乳动物经历了爆发式的演化。

“通过这件令人难以置信的颅骨化石,我们现在认识到了一组新的、世界性的哺乳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临床综合解剖学科学助理教授亚当·哈滕洛克(Adam Huttenlocker)说。他是这项研究成果的主要作者。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它更新了学界对哺乳动物在恐龙时代如何演化和在大陆上扩散的认识。新的证据表明,泛大陆分裂的时间点,要比此前认为的晚大约1500万年。甚至在早白垩世(白垩纪的早期,距今1.45亿-1.01亿年前),哺乳动物(在泛大陆上的)迁徙和彼此间紧密的亲缘关系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在整个白垩纪时期(距今1.45亿-6500万年前),早期哺乳动物在解剖学上是相似的,并且缺乏生态学上的多样性。”哈滕洛克说。“我们这个团队和其他研究者都发现,在现代哺乳动物崛起之前,它们的‘亲戚’——那些古哺乳动物也曾经尝试过多种多样的生态位:食虫动物、植食动物、食肉动物、水生动物、(类似鼯鼠的)滑翔行动。基本上,它们占据了我们今天已知的哺乳动物所用的各种生态位。”

研究也显示,早期哺乳动物的扩散路线,应该是从今天的亚洲到欧洲,继而到北美洲,再到南美洲大陆。

令哈滕洛克和他的合作者得出这些结论的化石,被命名为“黄色奇费利兽(Cifelliodon wahkarmoosuch)”。属名“Cifelliodon”献给了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奇费利(Richard Cifelli),种名“wahkarmoosuch”则取自当地印第安部族尤特人的语言,意为“黄猫”。

根据对颅骨的研究进行推算,黄色奇费利兽大约有2.5磅(1134克)重。和许多现代哺乳动物相比,它的体型似乎很小;但在白垩纪的哺乳动物当中,这样的体型称得上是“巨人”。完全长成之后,它的体型大体相当于一只小野兔或者鼠兔。黄色奇费利兽的牙齿构造和现代哺乳动物中以水果为食的蝙蝠类似,这说明它已经把植物纳入了自己的食谱。对颅骨的分析还表明,它可能没有良好的视力或者色觉,这说明它可能在夜间活动,依靠嗅觉来寻找食物。

哈滕洛克和他的合作者将黄色奇费利兽归入贼兽(Haramiyida)的“家族”。已经灭绝的贼兽,被认为是早期哺乳动物中演化成现代哺乳动物的一支。而黄色奇费利兽的化石,则是贼兽中独特的哈恩齿兽(Hahnodontidae)一支的动物,首次在北美洲被发现。

在侏罗纪与白垩纪之交,贼兽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考虑到它们的体量,这说明泛大陆大体完整地存续到了早白垩世,使它们拥有在全球各地扩散的“走廊”。

绝大多数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贼兽化石,(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欧洲大陆、格陵兰岛和亚洲。而哈恩齿兽的化石,此前只在北非的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如果黄色奇费利兽属于哈恩齿兽,那么它的发现就说明两地之间当时尚没有(海洋的)阻隔,或者说泛大陆分裂的时间比以往认为的更晚。

“贼兽类动物的化石并非唯一的证据。”哈滕洛克说,“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的一些生存时间(与黄色奇费利兽)相近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也指向了大体相同的事实。”

编译:苗若玖 审稿:Peter Wang 责编:南熙

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