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天空,记忆清明。小雨松软,有点寒气。寒风吹落花瓣,使行人伤心。
古人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古至今,几度清明几度春,多少行人多少愁。关于这沉淀千百年来的节日,你又了解多少呢?笔者在这篇文章当中将带你一起去探寻这古老的佳节。一、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顾名思义,清明节主要进行祭祖,外出踏青等事宜,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从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信奉神明,祭祀苍天。这亦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传统节日,众所周知,扫墓祭祖,郊游踏青,传承至今,未曾废离。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生气旺盛,气候渐暖。它融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是古人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象征,也证明了自然万物与人类理应互利共生,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
古有“春秋二祭”,祭祖大凡是在春分,秋分举行,故有此论。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他们敬重祖先,敬畏天地。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这一点充分表明了上古时期先辈对祭祀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墓葬行为的肯定。
二、清明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
清明节并不是独立的节日,其中融汇着古老而丰富的其他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在随历史长河奔涌而来的途中,不断融入了其他节日的习俗,并将它们传承下来,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举个例子,唐宋时期,清明节融入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虽然如此,寒食起源,并非纪念他,而是沿袭上古时代的改火旧俗。《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也就是说,在仲春这一时期,保留火种但不用火,自然也就吃不上熟食。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食生食,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登风俗。史料《后汉书》记载中提到,最初的寒食节比较长,最长达到105天,最短也进行一个月。这足以看出人们对此的重视,但长期食生对健康不利,所以寒食习俗最终被淘汰,这也在情理之中。
清明节融合了另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叫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沐浴更衣,此后更是一起游玩踏青,曲水流觞,祭祀宴饮。唐代诗人王维作诗写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由此可见,清明与上巳有所关联。但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但其文化内涵隐匿于清明节内,为人所了解。
三、古代清明节节假是如何拟定的?
如今的清明,被人们称为清明小长假。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给所有上班族,上学党一天的放松时间。那么在古代,清明节节假是如何拟定的呢,结果可能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据史料记载,唐代,考虑到官员返乡扫墓,可能有耽误职务的可能,唐玄宗颁布了政令解决了放假问题,内容如下:
开元二十四年间二月二天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按照大历二十年,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了贞元六年,假日增加到七天。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讲到“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清明已然成为一个颇具重视的节日。而到了宋代,清明依然放假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
看到这,你是否也开始打抱不平起来?
综上所述,无论是上古时代,唐宋春秋,亦或是如今2020年,清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朴素,庄重,悠远,肃穆的意境,它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人,缅怀先人,懂得感恩,互相勉励,不负韶华……让我们一起追思,记忆清明。
感谢观看由「南書(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