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有明朝李盘龙被誉为唐人的七节的压轴作品。看着过去,雄关湾,忠诚的将士们骑马流血战斗,历史曾经如此悲壮和深刻。现在时光流逝,月亮依旧,“江山代出英雄”的意志也显得如此强烈,燃烧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含蓄而单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而人们对诗里“龙城飞将”的解释颇有争议,形成了很多说法,今天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这四个字的认识。
诗人后两句是渴望和平,希望所处的年代,也能出现“龙城飞将”这样的英雄、良将,那么边境的人民就可以免受外族骑兵的骚扰抢掠,平安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像卫青、李广那样让匈奴闻风丧胆、望之生畏的抗匈名将。下面我说下理由:
《汉书·传·卫青霍去病传》:“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年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是后匈奴仍侵犯边。”
龙城,也叫龙庭,在今天的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朝时是匈奴的要地,因为这是匈奴人祭天的地方,不难理解这是匈奴的一个圣地,对他们来说是很神圣的。而卫青首次出征匈奴,不惧险境,出奇招直接捣毁的就是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虏700人,匈奴人对卫青又恨又怕的原因恐怕就在这,就像汉文化里被刨了祖坟差不多。龙城之战是汉初征战匈奴的首次胜利,为以后汉天子实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理想,笼络了人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和精神基础。
龙城之战的胜利也是卫青的成名之战,由此开始,卫青逐步成为抗击匈奴的名将和代表。
“笼城”,颜师古注说:“笼读与龙同。”本来只说读音相同的,结果后人直接把字也换了。“龙城”一词在古代边塞诗中引用非常之多,隋代诗人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就有:“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唐朝诗人杨炯也有一首《从军行》说:“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古诗词里提到的“龙城”,一般都会与匈奴或边境边关有联系,这里的“龙城”也是诗人笔下写卫青的代名词。
再说“飞将”。
《汉书·传·李广苏建传》记载:“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匈奴是真的怕李广的,才称为“飞将军”,才多少年不敢扰犯边关。飞将者,李广也。
王昌龄作此诗时,唐王朝也正遭受匈奴的危害,却苦无良将镇边,诗人是多么希望能有像当年卫青、李广这样的大英雄出现,力挽狂澜,震慑匈奴,能让匈奴丧胆畏惧,保大唐边境黎民百姓的一方平安啊!
这首边塞诗豪气四射,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激昂壮阔,也充满了满腔的期待与希望,心中的“龙城飞将”,戍边保国的英雄啊!多想和你“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