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莆田系什么意思】关于“莆田系”,我有话要说

过年的时候,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喜悦和长久的期待。

说到福建,首先想到的是(我是胡建人)。福建普通话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见到福建人,大家都会好奇地问他们的普通话。

福建地区一地一俗,闽中,闽南,闽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就连过年也不例外。

小编今天就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前段时间火遍朋友圈的“莆田系”。

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四个关于莆田过年习俗的小故事

一、做尾牙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做牙”,亦称“祭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

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

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

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二、除夕辞年祭天地

莆田民间除夕子时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辞年”。

天地崇拜在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由来已久,原始社会人类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个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民间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认为天。宋代皇帝还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为“地母”。这样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除夕子时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感谢他对自己的庇佑,期望来年他再给自己带来好运。

“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三、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

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贴白额联的习俗,在莆田民间又一传说,清顺治五年(1648)3月,明朝东阁大学士莆田人朱继祚率义军收复兴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内不少百姓伤亡,家家都有丧事,门贴白联。至年终,清政府强令家家贴红联,城内居民巧妙地贴上红联时,留下原来白联的一截,以示对逝去的亲人和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四、做大岁

在历史上,莆仙地区是“衣冠南渡,如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至今仍遗存着十分独特的年俗,如大年三十晚上不动刀,担心招来杀气,正月初一早晨不能扫地,担心扫走财神等。莆仙还有一项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岁”。

关于莆田初四“做大岁”,有一段悲惨的历史记载: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才得以光复,逃亡山区的老百姓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为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民间约定正月初四“做岁”,(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四“做岁”,时间也拖得太长),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说完风俗,必不可少的自然就是“吃”喽,我们一起来看看福建各地过年饭桌上一定会有的是什么吧!


福州-初一必吃长寿面

在福州等闽中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现年80多岁的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信奉“人脸人中长,寿命长”的说法,而脸即面,“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一过年习俗还演化成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

泉州-围炉不可少了海蛎

海蛎于泉州人来讲,就像东北人饭桌上的酸菜,四川人饭桌上的辣子,普通,日常,却不可缺少。闽南人过年,有“围炉”的习俗,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火锅食材也五花八门,但无论花样有多少,海蛎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一样食材。海蛎干可以用来煮锅底,入味提鲜;鲜海蛎则直接下锅,由于海蛎富含锌,有“海中牛奶”之称,煮过之后,火锅汤变得白嫩鲜香,还带着一丝微微的甜味,是当地妇女坐月子的必备补品。

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闽南人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厦门-吃血蚶堆蚶壳

血蚶是厦门的年夜饭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事实上,吃血蚶与中国古代的货币有关系。古代的时候,贝壳就是货币,就是钱的象征,厦门人将血蚶作为年夜饭席上的一道必备菜肴,正是因为这个象征意义。 但是,单单把血蚶吃下肚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壳。“一般情况下,吃完的血蚶,壳不会扔掉,都会把它们扫成一堆,一起放进床底下。”如此这般,一直到大年初五,再收拾起来——这代表着来年会“旺财”。

莆田-开席第一道菜焖豆腐

在莆田,焖豆腐是年夜饭开席的第一道菜。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离乡的游子,回乡时对这道莆田特色美食更是情有独钟。做焖豆腐,要先将盐卤豆腐捏成豆腐泥。其配料:素料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葱、芫荽、胡萝卜等,要切细,以及适量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蛏、海蛎、干贝等。

宁德-山珍海味及年糕笋干

宁德一带水产养殖比较发达,除了鱼之外,年夜饭宁德人饭桌上的海鲜还很多。血蚶、虾、虾蛄、蟹、海蜇皮等,这些都是常见菜。其中,虾、蟹等海鲜,除了水煮虾、煎蟹等常见煮法外,在宁德人年夜饭的饭桌上,可谓聚集了山珍海味。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河豚、鳗鱼炖鳖等名贵菜也进入了宁德人的饭桌。宁德福安的一位大妈告诉导报记者,宁德人的年夜饭一定要有鱼有肉,菜品要多,看起来一定要足够丰盛。这其中,有几道菜是必备的,比如鱼、年糕、笋干等。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指年年高升;笋干,则寓意节节高。

龙岩-白斩鸡、米冻

在龙岩市,生活着两支民系。新罗区和漳平市的龙岩人,讲着闽南话,和闽南地区的人们,共享河洛文化;其余五县,生活着客家人,与海内外客家人同俗同语。两种文化,共处一地,让龙岩人的年夜饭桌上,异彩纷呈。长汀人爱吃白斩鸡,香脆爽嫩;武平人喜喝灵芝鸡汤,有一股淡淡的香甜味。而永定的梅菜扣肉,配以“闽西八大干”之一的永定菜干,更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蒸菜。最有趣的是连城人,大年初一,或新春早晨,首先要煮食米冻,兆头语曰:冻冻喜。

漳州-韭菜、金丸(年糕)

漳州除夕宴席上的佳肴,数字要吉祥,一般是十二样,而每道莱都要有好的涵义。如鱼象征生活富余,鸡寓意金银相挨(谐音),鸭是金银相叠(音塔),猪肝表示官运亨通,豆腐说会发家致富,韭菜是“韭菜春”,长久幸福。即使是最普通的新鲜菠菜、芥菜、或“厚皮菜”,也叫做“长年菜”,不许切断,撕成一条条,烫熟了,囫囵吃,可长命百岁,也含有不忘本之意。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