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推崇的僵尸文化起源非常残酷,故事要从海地开始。
▲海地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位于古巴东边,与多米尼加同处伊斯帕尼奥拉岛,多米尼加生活富足而安逸,但几年前当我们准备结束多米尼加的旅行后坐个把小时中巴前往海地,却遭到了每个多尼米加人的反对,理由简单而铿锵:太乱了!
▲加勒比地区两极分化超级严重,在这里,天堂和地域,只隔了一湾窄窄的水湾:巴哈马人均GDP超20万人民币,海地却穷到只能吃土。在这里,“吃土”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今天老鼠皇帝首席村妇就分享下我们海地之旅的所见所闻。
▲其实海地地理位置并不算差,两次世界大战也未波及到此,她是名副其实的“美国后院”国家,按理说,应该发展得不错。但现实却是,海地是西半球最贫困的国家!
▲海地原本是印第安人的家园,15世纪末被哥伦布发现后开始了悲惨的被殖民历史:原住民基本被杀光,持续的黑奴贸易彻底改变了岛国的人种结构,“丧尸”,就是形容命运悲惨的海地黑奴。
▲虽然1804年她就成为拉美地区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度,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并没有因此迎来美好的生活。
过去200年,海地走得异常坎坷:远得不说,仅从1986年算起,短短30几年海地就走马灯似得换了约20个领导人……
人祸,再加上2008年特大风灾和2010年“1.12”特大地震等天灾,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长期处于悲惨境地,她的首都太子港,几乎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脏乱差的首都。
▲我们是坐游轮过去的,码头应该算是海地最好的地方之一了。
▲下船后在移民局办公室敲章入境,每人5美元,被我们质疑后还是笑嘻嘻但坚决地收费,没有收据。
▲我们去了北部的卡巴迪村,一个几乎完全靠游轮度假客支撑的地方。
▲卡巴迪村位于一个小岛上,人口5000,与外界没有公路相通,因此村里也就看不到任何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的影子,出行必须乘船到游轮港所在地,再换乘巴士前往最近的城市。
▲因为交通不便,也因为穷,所以村里人都是自行制作草药治病。
▲村民早期建房需要自己搭炉子烧制水泥(村子里有一座巨大的水泥窑),很特别的一点是:他们用牛血取代水来和水泥,据说这样建的房子异常坚固。
▲村里有所学校,我们见到一个17岁男孩儿在路边制作木雕,聊天得知:他很早辍学,15岁开始学习这门技术,木头取自当地mahogant树,木质坚硬。
虽然技术不见娴熟,作品也略显粗糙,但我们还是果断花20美元买了一件,因为相信:购买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最好的帮助,因为尊重。
▲海地城市的普通居民即便是对游客,也不见得友好;但这个村子,也许是因为长期闭塞,也许是因为接待游轮客的旅行团有相对好的收入,所以村民一方面得以保然保留古老的生活习惯,另一方性格也显得质朴敦厚,一路所遇之人大都眼神纯净,笑容灿烂。
▲海地的传统舞蹈
▲舞姿洒脱,富有感染力,沉浸其中时,会让人忘记身处何地。
但一想到是在海地这个万分动荡的国度,对比眼前所见,就会产生一种“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感觉。
▲在海地购买的木雕依然在我们家里,写这篇文章时,看到木雕五味杂陈。
乱世海地,不知道几时能够太平,希望那里的人们能够早日摆脱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