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君若明

话说,顺治十八年(1661 年)八月,南明小朝廷最后的两大擎天柱臣李定国、白文选得到了缅甸当局屠杀永历大臣的消息,感到情况紧急,立即分路进至洞乌,用十六条船装载兵马渡江,向缅军发起攻击。

但缅方已有准备,李定国作战失利,有五条船在江中倾覆。

十八日,明军暂退洞乌,李定国军先行,白文选部在后。

彼时,永历政权已经是日薄西山,清廷又派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甸捉拿永历帝,前景不妙。

白文选的部将张国用、赵得胜等人心生绝望,私下议论道:“此地烟瘴,已伤多人,今再深入,气候更热,非尽死不止。宁出云南,无作缅鬼。”

士兵们长期转战于中缅边境一带,生活和作战条件极为艰苦,一听主将的这番议论,军心更加动摇。

张、赵两人命令军士趁夜间准备好行装,直入白文选的卧帐,请他立即脱离李定国部,退还云南。

白文选发现军心已变,大吃一惊。

二将劝他说:“大事知不成,更深入瘴地,空死无名。殿下必随晋王(指李定国),是续贺九仪也。”

当初,昆明失陷,贺九仪保存有上万人兵力退往南宁。

李定国驻孟艮期间,贺九仪带领这上万兵马来投,李定国军势得以重振。

贺九仪的老婆孩子因为留在云南,被吴三桂俘获。

吴三桂让贺九仪的老婆写信给贺九仪,招降。

贺九仪不忍妻儿被害,起了降清之念。

李定国侦知此事,哪肯轻饶?他将贺九仪捆起来,乱棍打死。

但,不管如何,贺九仪反迹未现,李定国就贸然将他处死,引起了军中许多人不满。

张、赵两人拿贺九仪之死来说事,不断说李定国的坏话,说白文选再跟着李定国混,说不定,会落到贺九仪的下场。

白文选的思想动摇了,问:“尔等今欲何往?”

张国用回答:“以此人马出云南,何向不重?”言下之意是以手下这支队伍为资本投入清朝,不愁得不到重用。

白文选又问:“若皇上何?”

张国用粗暴地回答道:“心力已尽,可见天意。”

白文选于是不再说话。

看白文选不说话,张、赵二人就当他是默许了,就挟持白文选上马起行,连夜急行军七十里。

第二天凌晨,李定国得知白文选部去向不明,觉得事态严重,不由疑窦丛生,喃喃自语道:“巩殿下(指白文选)欲何往耶?”

思忖片刻,派儿子李嗣兴领兵前去观察白文选部动向。

张国用、赵得胜担心白文选会改变主意,就让白文选走在前面,两人领兵断后。

五天之后,兵马行至黑门限(又作黑门坎),张国用和赵得胜看李嗣兴兵若即若离、尾追不舍,于是商议道:“晋世子急蹑不去我,我军行疲为累,不若就此山势与决战,令彼还,方可前进。”

主意拿定,两人便挥兵扼据山险,弩箭和火炮一齐向李嗣兴军招呼。

李嗣兴勃然大怒,整军准备反击。

正在这时,放心不下的李定国赶到,喝止了李嗣兴。

李定国不胜感慨地说:“当年与我同事的数十人,如今都没有了。幸存下来的,只有我与白文选两人。我何忍心再与他相残杀!既然他背主另找出路,想作自为之计,主意一定是已拿定了。我所以让你尾随他,是希望他能生悔心,或者还可以重归于好。如今大谊已去,任他去吧!我自尽我忠君之事。”

命令将途中收编白文选部掉队的四十余士卒悉数放还,自己和儿子带领本部兵马返回洞乌。

白文选军继续走了三天,路上遇着从孟定来的吴三省部。

吴三省部的马匹已全部倒毙,兵将全都徒步行走,不辞艰苦辛劳,一意入缅寻求李定国,以企会师。

白文选大受感动,流着眼泪说:“我负皇上与晋殿下矣!将军能帅兵至此,使我有太山之助乎。”

吴三省也判断出了白文选部此行是想去降清,就故意出言相激,说:“现在很多投降了清军的人都抱怨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个都想着回归明室,这就是我们坚决不肯降清而徒步到这儿的原因啊。”

白文选部上下听了,无不心头大震。

张国用、赵得胜也后悔自己此前的冲动,不再坚持前往昆明投降。

恰巧,又有徽州人汪公福不远数千里带来郑成功的约请会师表,白文选当下决定不再投清,吩咐大军屯驻于锡薄,并派人前去木邦与李定国商讨会师事宜。

然而,白文选还没有接到李定国的回信,他和李定国闹翻之事已被吴三桂侦知。

吴三桂当机立断,马上选派前锋精骑追来。

白文选有所觉察,便引军奔向茶山(高黎贡山南段之山,今属缅甸)。

吴三桂听说白文选已经转移,担心他会切断自己大军的后路,又加派部将马宁和南明降将马宝、马惟兴、祁三升等人分道追击白文选。

十一月二十五日,马宁等疾驰数日,在猛卯(距锡波江约800余里)追上了白文选,反复劝降。

白文选军中粮尽,要战不可、要逃不能,进退失据,只好长叹一声,怅怅归降。

跟随投降的有官员四百九十九名、兵丁三千八百余名、马三千二百六十匹、象十二只。

吴三桂一方面安排人在猛卯受降,一方面入缅胁取永历帝。

李定国只有五六千兵马,兵力幽微,却不泯复明之志,驻于九龙江(即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之一段河名)上,竭力联络各地土司,以期与吴三桂拼死一搏,扭转局势。

吴三桂大军来去如风,康熙元年(1662 年)永历帝和太子落入清军之手。

噩耗传来,李定国如遭雷击,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标志着明朝政权的永历帝被俘,则复明已然无望。

自己的兵马长期驻扎在人烟稀少地区,缺医少药,且粮食严重不足,病死、饿死的人员几达半数。

李定国愤郁于怀,于五月十五日撰写表文焚告上天,“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国病倒。

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自知大限已到,临终前,托孤于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命世子李嗣兴拜统武为养父,叮咛道:“宁死荒徼,无降也!”

交待完后事,当晚,李定国永远地闭上了眼晴。终年41岁。

勐腊一带各族人民,敬重李定国的忠义,将之尊奉为神,过其墓者皆膜拜,并在勐腊后山建“汉王庙”,岁时致祭,礼极隆重。

李定国部下中,多有坚决不肯降清的人,他们在中缅边境阿瓦河东中一百余里的荒山僻野中,聚族而居,与当地居民一起垦荒开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部落,部落的名字为纪念桂王朱由榔而起,号“桂家”。

“桂家”子弟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唤作“望乡台”,岁时凭眺,瞻望中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君若明,君若明灯坐高堂,我持长剑平四方,君若明易岁,君若明易岁说的是什么故事”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