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青铜
三钱小玻璃杯的一杯高级酱香型白酒入口撞到嘴角,口齿舌颈、肠液、辣味、火辣辣的棉球、余味旋转、返回香香味、辛辣的喉咙爆裂、纯香扑鼻。
这是一种什么琼浆玉液?这是一种什么勾魂之酿?既不似茅台的回转辛甜,香味绵长;又不像二锅头的直辣爆喉,清香爽快;更没有其他酒的那种烧灼感、直苦感,而是一种特殊的焦香在唇齿间冲撞,在舌喉间留痕,在鼻窦间萦绕。浓郁的浆液,如同一条急速而下的火龙直捣敏感的喉头,形成热辣辣的快感;再呼呼直下经过细长圆润的喉咙,又形成一种愉悦的撕裂般舒坦。真是感觉不似茅台,又像茅台,却更卓尔不群!这就是新近声名鹊起的贵州“摘要酒”,以“摘万物魁首,聚一生至要”为旨圭的“摘要酒”。喝了30多年白酒的我,酒量不行,二两已醺;酒酶缺乏,沾酒脸红;酒德尚可,醉酒即睡;唯一优点,酒龄较长。多年来,我以喝56度北京红星二锅头为基础,兼及各地名酒、特产酒,也品过茅台、五粮液。这次,在贵州邂逅53度的金沙“摘要酒”,一下子就被其优质的口感,特殊的酱香所征服。
不过,初听初识“摘要酒”的名称与外形时,我并不以为然。一路上暗自念叨,摘要,摘要,新闻和报纸摘要!一般都是讲信息与文章的核心、精华,人们耳熟能详,了然于心,现在咋用到酒名上了?传统的酒大都是以地名或人名而取之,比如“西凤”、“洋河”、“古井贡”、“杜康”,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地域或历史或人物,现在一听,“摘要”也是酒名,就有点懵圈,觉得脑子不够用。风马牛不相及?再细一想,又不尽然。酒本身就是粮食精嘛!叫“摘要”有啥不可?而且,酒与诗和远方,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艺范儿十足,文学味儿浓郁,自古就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呀,东坡醉月欲销魂啊。所以,酒名叫“摘要”真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心想,我们如同初进大观园,觉得陌生,拗口,应该叫着叫着就顺口了。
一路闻着迷人的酒香,我们一群文友就走到了酒厂的食堂。进某包间一看,只见大转盘餐桌上,按东南西北方向各摆两瓶,共8瓶“摘要酒”。哦?“摘要酒”的外形竟这样,我又是一顿好奇!如同剥笋,一步步展开吧。酒瓶不是常规的茅台敦厚圆柱体白色陶瓷瓶,或像二锅头那样的长颈形圆柱体绿色玻璃瓶,而是按长方体的书本造型设计,左上方凸起的是圆形瓶口。这让我一下子又感到不习惯,怎么看都像一本厚厚的“新华辞典”或“白皮书”。不过,洁白的润玉陶瓷瓶上的信息倒是吸引了我。华文中宋体“摘要”二字,占据瓶身中上方位置,横细竖粗的金黄色线条字形,醒目耀眼,庄重大方,寓意产地“金沙”;“要”字右下角,是一方红底白槽的阴刻篆字“酒”印;“摘要”正下方,印有一排红色带有下划线的“摘要”拼音;再下方,在瓶身三分之一的位置,是酒的精华要义阐释“摘万物魁首,聚一生至要”黑字隶书;瓶身左上角位置,是凸起阳刻“贵州”隶书红印;瓶身右下角位置,是并列竖行“珍品版,小批量勾兑”和“酒精度53度,净含量500毫升”黑字小隶书;瓶盖外喷了二维码,显得商业化氛围十足。洁白的润玉陶瓷瓶身另一侧,印有320余字的“摘要扎记” 宋体黑字,彰显酒业文化的缘起,把“摘要酒”的精髓注解得淋漓尽致。
十多分钟后,我仿佛对“摘要酒”的名称与外形有了全新的认识,晚餐也正式开始了。前三杯酒三钱一口一杯,不是吞入口腔,而是“滋儿”一声,通过唇舌齿带着一丝细风吸入并咂嗼着,让酒液在口腔里回转,凭着酒液刺激味蕾的感觉,以酒香冲击脑回的感知,再先后配以小颗粒的油炸花生米,尖椒辣炒小河虾,酸爽的辣萝卜条,糯绵的软煎臭豆腐沾干椒,下肚入腹后,酒与菜再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感觉周身发热,浑身舒坦。自己已认定这是一款好酒了,并频频与左右相邻的友人说道:“这酒不错。”“好酒。”友人回应:“真是好酒。”
二两酒以后,加上薄如纸片、透明奇香的土猪腊肉辅佐,我已有微醺的感觉,脑回开始兴奋。
主人公、酒厂董事长也一样兴奋,口若悬河地介绍“摘要酒”的来历。作为贵州金沙酒业集团的核心产品之一,摘要酒传承百年原生古窖,采取高端酱香回沙工艺酿造,成就摘要品质!可谓是千年回沙工艺,中国酱香灵魂。
副主陪、酒厂总经理接着说,摘要酒的水源在赤水河流域上游的金沙源村,是酱酒的福地之一,距离茅台镇约30km。茅台河谷独特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及地理特性孕育了摘要这一酱酒瑰宝。
我们边喝边吃边听,酒香菜酒交织,充满着整个包间。这时,一个嘉宾提问,摘要酒的原材料如何?
总经理继续讲,我们以本地的优质红缨子高粱、小麦为原料,取富含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赤水河甘泉,严格遵循酱酒基本制作原则: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四时合序,酱香始出。
董事长接过话茬说,这种红缨子高粱,粒小、皮厚、颗粒饱满、坚实均匀,支链淀粉含量达90%以上,截面呈玻璃质地状,能经受多次蒸煮,当地人称为“沙”,翻烤工艺名“回沙”,把“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文化内涵及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金沙回沙酒”,就被列为贵州十大名酒之一。具体来讲,就是采取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一个轮回的酱香回沙工艺酿造,千锤百炼,成就摘要品质!
既然是品鉴“摘要酒”,我们也不放过让作陪的酒厂高级品酒师演示品鉴的过程。
首先是观色。倒酒入杯,酒花细密,久而不散;举杯观色,酒液透亮清澈,色泽微黄,无悬浮物沉淀,无明显杂质等;再倾斜酒杯,转动一周,竖立静置,观其挂杯,酒柱稀疏较粗,酒滴下滑缓慢,杯沿儿挂的酒液细密且持久。
其次是闻香。端杯闻酒,酱香突出,纯正干净,幽雅细腻,略有优雅兰花香。再细闻,有糟香、蒸粮香、曲香、酸香、甜香等明显的陈郁酱香味,香气馥郁丰满。
第三是尝酒。酒液入口醇柔,酱香醇厚饱满,紧致成团;自然吞咽,酒液顺滑圆润,陈郁酱香味幽雅舒适而又细腻,引人入胜;随后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最后是空杯。一饮而尽之后,空杯里仍留有陈郁酱香味,嗅闻之后,鼻腔中香气幽雅,舒缓上扬。我们依次按上述四个步骤做完之后,觉得品酒真是一门艺术。经过嘉宾们与酒厂几位领导的交叉互动,大家首先明白了金沙摘要酒完全采用和飞天茅台酒相同的工艺、同样的材料,当然,酿制过程中还是存在差异,加之品牌知明度稍低,所以,体现在价格上,与茅台相比,就真的不贵了。其次,作为在群雄四起的酱香白酒市场杀出的一匹黑马,摘要酒以超强顺和的口感优势与极高的质量优势,摘得2020年度“中国白酒感官质量奖”。第三,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以“国酒茅台为国家,民酒金沙为大家”为企业使命,励精图治,至今已发展成为贵州第二大酒业集团、中国第二大酱酒基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贵州二茅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宾主们对“摘要酒”的感觉越来越好,绵醇香醺,由一口三钱一杯,到一口二两一壶,达到醍醐灌顶,已入佳境的效果。但是,交谈最多的还是历史与文化。
金沙县置县时间并不长,在1941年。为何叫“金沙”?既缘于所辖的“金宝屯”和“沙溪坝”两地之名,更取“披沙拣金”之意。而金沙县的城关镇“打鼓新场”,名气更大,历史更早。
古黔北有四大名镇,曰:一打鼓、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打鼓新场居首位。如果从清朝顺治十二年即公元1656年算起,“打鼓新场”之名已有366年的历史。而在宋朝,这里是叫打鼓寨。当时的彝族罗氏鬼国,为保疆土,派重兵驻守,平时的集合、训练等,均以集鼓为号,时间长了,人们便把这地方称为打鼓寨。如果再溯源,在秦、汉和三国时期,打鼓寨这里已有了地方自治政权。元朝时,打鼓寨以东3公里的一个商业集镇,名叫永兴场,因盐业的兴起,而商贸发达,到清朝时逐渐衰败。1656年,张姓富商在打鼓寨开新场,便叫打鼓新场。而永兴场则叫老场了。
据说,当年的打鼓新场,有竹木器业、马尾发笼、皮革业、马店、棕器业、打铁炉、榨油业7个行业7条街,可以想象手工业的繁荣景象。而最活跃、最繁华的,当数综合性商业一条街。这条500米的长街,云集了江西、两湖、四川、广东的富商和票号,后来,酒坊兴起,无论闲场,还是赶场,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谓千年古镇,熙熙攘攘,兵马商贸,遥看兴衰。
我因业余爱好党史军史,跟熟悉中国革命史、红军长征史的人一样,都对“打鼓新场”这个名字不陌生。
1935年3月10日这个早春二月初六的星夜,在打鼓新场东北方向60公里远的枫香镇苟坝村,身披军布大衣,提着马灯的毛泽东,沿着马鬃岭山根,在上弦月牙之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周恩来的住处,苦口婆心地说:打鼓新场打不得呀,打鼓新场打不得哟!
因为滇军主力正在向打鼓新场一带推进,如果红军执意攻打,不但将面对滇军和黔军,而且周浑元、吴奇伟、孙渡、郭勋祺等部也会迅速合力杀过来,红军必定会陷入重围。
白天,在苟坝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攻打打鼓新场的巨大风险,但大家还是没被说服。因为大家觉得打鼓新场是黔北首镇和要塞,又驻着战斗力较弱的黔军,打下打鼓新场,有利于中央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二是可以补充给养。
毛泽东半夜造访,请周恩来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晚发一点,可以让大家看到敌军汹涌围堵的急剧变化。于是,周恩来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
11日一早,继续开会,周恩来把大家说服了,不打打鼓新场。这样,就避免了中央红军的几乎是毫无悬念的灭顶之灾,终于化险为夷。
可以说,毛泽东独树一帜不打打鼓新场,才有了后来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实现了遵义会议转折之后的又一次胜利转折。
那天晚上,觥筹交错之后,不善饮酒的我,居然喝了八两“摘要酒”,既没呕吐,也不头痛。半夜里梦见浩瀚无边的红缨子糯高粱,在赤水河畔摇曳,好像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场景,更有电影《红高粱》中变幻激荡的镜头及烧酒作坊中《酒歌》的吼唱。我在昏昏沉沉中,又听见大师兄莫言念叨,我们山东常见的高粱可以于食用,而贵州这种红缨子糯高粱,酿造高端酱香型白酒最好。
作者简介青铜:本名欧阳青,解放军贵州省铜仁军分区原司令员,中共铜仁市委原常委,大校军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五届文学系。曾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作家》《雨花》《大家》《漓江》《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作家文摘》《新华文摘》《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评等,著有纪实文学《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小说《青苹果》《困惑》,散文《蹲连住班《感受莫言的文学光环》,诗评《陈毅诗词赏析》《鹧鹧意象》《鸿雁意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