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林西移民纪事」百年传承 酒业弥香

100年继承酒业未香

张建华

一百多年来,浓郁的酒香伴随和见证着临时县这片厚重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艰苦辉煌的创业发展过程。

甘甜的泉水、硕满的粮仓、秘制的配方,筑就了林西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也筑就了林西酒业百年传承的荣耀。

移民兴边佳酿相伴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林西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林西建县之初。开业最早、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的是东胜泉烧锅,其次是荣静堂、万利泉和德源厚烧锅。

“东胜泉”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辽阳人曾纪刚引进日本人片谷(股东)的资金,在县城内建的第一家由外国人投资的工业企业。民国中期1929年叫“红兴泉”,日伪后期1941年改叫“洪兴泉”,后期由于日伪烧锅用粮实行配给制,因原料不足,被迫停业。1945年8月,苏军兵进林西,因缺少烧柴,苏军便用坦克拉倒了甑房,把檩木和酒池的木板做了烧火柴,随着燃烧的火焰,东胜泉也随之沉入历史的长河里。

“德源厚”烧锅1930年后开业,由毅军粮饷局局长谭香谷(曾任过朝阳县县长)开办,毅军撤离林西时,谭香谷留在了林西置办土地,操持农耕,后在林西镇南大街林西制酒厂院内开办烧锅。因这里的地下水质好,故生产的酒味道纯正,酒香浓郁,经久不衰,甚受欢迎。1938年停业后烧锅的甑房当了戏园子,历时三年。“万利泉”烧锅1931年开业,1942年倒闭。其生产的酒除供应林西县城乡用酒外,还销往克旗、右旗和坝后等地。荣静堂烧锅开业于民国八年(1919年),因东家姓夏,群众习惯上叫夏家烧锅,1939年烧锅因失火而关门停业。另外,林西镇内还有一个孟家烧锅,孟家烧锅在夏家烧锅对门处,是个小烧。此外,在林西县的乡村也有烧锅,如新林镇“永盛号”烧锅、五十家子兴隆庄烧锅等。

宝林酒业百年陈香

宝林酒业的前身可以说是“德源厚”,这是因为林西县制酒厂的厂址选在了林西镇西街五道街南“德源厚”烧锅的旧址上,主要是这里天赐的圣水甘泉成为酒厂的首选地,更客观地讲,宝林酒业是在“林西热北酒业公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1945年8月,张儒林、杨泊臣、丁桂林、黄汉三、王勋臣等人合股,借粮、制家俱,利用停产几年的“德源厚”烧锅开始酿制白酒,名曰“裕民烧锅”。一年后,1946年7月,热河省政府、冀热辽军区迁至林西,政府生产部与张儒林等个人合资烧酒,把“裕民烧锅”改为“热北酒业公司”。解放之初,公私合营时,家俱都做了价归属公司所有,原合股烧酒的人都参加了工作,成为企业的第一代职工。1949年初,“热北酒业公司”改名为林西县烧酒制酒厂,1956年定名为林西县制酒厂。

建厂初期,新中国第一代林西县烧酒制酒厂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励精图治,砥砺前行,不断将琼浆玉液奉献给社会。当时,酒厂利用原“老戏园子”的7间土房作为制酒车间,5间土房作为曲房,酿酒设备也十分简陋,有甑筒1个、发酵池14个,烧毛柴蒸料,从酿酒到出酒均为手工操作,从业人员也无定数,生产旺季雇佣大量临时工,淡季辞退,工资基本采取给付小米等实物方式,到1957年,每年产白酒25吨,产品也十分单一,只能生产普通白酒。

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时代的到来,酒厂也掀起了增产扩建、技术改革的高潮。这一年,酒厂新建砖瓦结构厂房10间。第二年,又新建厂房11间,新增厂房面积近500平米。原料粉碎也由畜力石磨粉碎改为25马力瓦斯机带动石磨粉碎,由人工木铣晾渣改为鼓风机竹帘子晾渣;在酿酒技术上,由大曲向麸曲改革,由野生酒母向专业酿酒酵母改革,使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出酒率成倍增长,由过去每百斤高粱出酒16—20斤,提高到40斤以上。生产班次由过去每天6个班次增加到12个班次,除旺季雇佣大量临时工外,固定工人已增至40余名,年生产白酒提升到60吨。到1971年,制酒厂又一次进入新的发展高峰,新建曲房11间,粉碎车间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固定工人增加到150人,白酒年产量猛增到500吨,林西县制酒厂成为了原昭乌达盟4大酒厂之一。

1973年,姜春凡任制酒厂厂长。他因企顺势,大胆地对酒厂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盟率先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用于制酒的粮食原料在国家统筹计划调拨的同时,可自主购进,这一改革使白酒产量又一次大幅度提升,最高年产量达到1 000吨。同时,开发和生产出了二锅头、高粱原浆、玉米原浆、双喜高粱等品牌的白酒。1973—1976年,酒厂还增设了制糖车间,年产白糖100吨左右。这期间,制酒厂年产值首次突破1 000万元,年利税达100万元,对县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1978年以后,酒厂未能很快很好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对酒类市场的放开猝不及防,造成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很快跌入低谷,陷入了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到了破产边缘。

1986年3月,林西县委、县政府对林西县制酒厂领导班子重新进行了组建,任命张福廷为林西制酒厂厂长。1984年、1985年两年中,他奉命对全县70多家国营集体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正是这次出征,让县领导发现了他具有企业管理的领导才能,让他挑起了管理林西制酒厂这个濒临倒闭企业的重担。

临危受命的张福廷到任后,全面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强化了企业管理和销售队伍建设,并集中技术人才全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开始由生产单一的普通白酒向开发生产多香型、多品种优质酒过渡。在研发新产品中,他走出厂门,与山西轻工科研所进行技术合作,聘请科研所高级酿酒师苏红慈和所长王元泰多次来厂,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在攻关中企业领导班子与工人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在实验室攻坚克难,不到一年时间就生产出了新产品。企业新研发成功的清香型60度佳酿、清香型50度特酿、清香型53度“寿仙液”、36度林西特曲、38度宝林特酿等一系列新品牌开始上市,并逐步占领当地和周边市场。1987年6月,在赤峰市首届酒类质量大赛中,林西县制酒厂研发生产的“寿仙液”酒被评为优质产品,捧获“金马”奖;同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酿酒工业白酒评比中,酒厂送评的清香型“佳酿”和“寿仙液”白酒在几百家选送的参评产品竞争中分获第5名和第6名,被列为1987年全区重点推广的创优产品。1988年,清香型50度特酿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1990年,53度精制“寿仙液”、39度“宝林”白干又捧回自治区优质产品奖;1991年,在自治区同行业工业企业效益评比中,荣获“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称号。

企业在发展中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到1994年,林西县制酒厂厂区占地面积达21 34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 714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5 227平方米;厂内设制酒车间、制曲组、锅炉组、修理组、酒瓶组、化验室、附设展销门市部1处;全厂共有固定职工202人,设有人秘、财会、生产、供销4个股,年生产白酒达1 200吨,固定资产净值384万元。1988年至1993年连续六年利税都在100万元以上,最高达140万元。1988年在联合国小型轻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评比中排名222名,获铜牌奖。

巴林王酒草原的异彩

1996年,伴随着全国“抓大放小”中小企业转制的浪潮,林西县制酒厂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林西宝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地方国营企业转制为领导班子成员控股、全员股份制企业,原厂长付占臣出任董事长。

作为在酿酒企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酿酒人付占臣上任后,立即把目光瞄向了“巴林王”品牌酒的开发上。他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决定价值,更决定出路!为此,他提出并开始全力实施以“延续百年注册商标,打造‘巴林王’知名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林西宝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班人打造“巴林王”酒品牌也有其历史渊源,提起“巴林王”酒,这里有一个不得不讲的美丽故事。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巴林王扎葛尔到林西地区视察垦务,登上锅撑子山,他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尤其是锅撑子山甘泉清澈透明、纯净无比,堪为酿制上乘名酒的圣水。巴林王正在为给皇上进贡御酒的事发愁,此情此景,令他喜出望外,立刻传令下去,召集各地能工巧匠、酿酒传人,在这里建烧锅,酿御酒。很快,由巴林王亲自督办的“锅道行”在现林西城南地带(建国后成为林西白酒厂址处)建成。林西移民先驱的能工巧匠们用香草泥筑窖,以这里盛产的优质糜黍为原料,采锅撑子山甘泉水为浆,很快酿制出了浓郁芳香的“草原御酒”进贡皇上。据说,光绪帝听闻从遥远的北疆草原贡来御酒,连品三杯,连称好酒。此后,“草原御酒”年年进贡,成为了清宫御酒,这个酒因此也得名为“巴林王”酒。

为了让这一品牌战略尽快变为现实,公司迅速组建了研发团队,深度挖掘巴林王百年酿酒秘方,严把原料质量关、严控工艺操作关、严格存储勾调关、严肃产品检测关。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浸染着一代酿酒人心血和殷殷企盼的百年品牌“巴林王”系列酒终于在2001年重出江湖,亮相市场,并很快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巴林王”酒取自百米地下富含有益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第四系冰川裂缝水为源,采用传统古法生产工艺,培养延续了有百年历史的香泥窖池,加入中温大曲续渣轮回发酵,经缓慢蒸馏,量质摘酒,低温老熟后精心调制而成,内含多种自然香脂成分。专家们评价,“巴林王”酒质香醇清爽、尾净味长,酒体丰满醇厚、浓郁芳香,入口绵软、落口甘甜、回味悠长。

2004年,巴林王酒被中国轻工业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认定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食品”;2005年,巴林王酒被中国名优企业推荐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名优产品”;同年12月,被中国消费者维权联合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2006年,“世纪星巴林王”酒在全区白酒行业评比中获得“A级产品”称号。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巴林王系列酒迅速走红市场,成为酒界新宠,公司年生产酒量很快上升到1 000吨。

2006年,公司再次转制,付占臣等5位自然人买断企业,成为股东。2008年11月,公司迁入风景秀丽的林西镇西郊食品工业园区。厂区占地面积40亩,项目总投资750万元。2009年,公司共生产销售散白酒240吨“宝林”牌系列巴林王酒24 000件,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200万元。2010年,巴林王酒被中国质量监督促进中心评定为“中国知名品牌”。

这以后几年间,由于全国各地名优品牌酒强力登陆赤峰市场,周边地区地方优质酒不断推出,加上企业销售方式传统单一,造成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企业只能以销定产,产量逐年下降,企业生存步履维艰,“巴林王”品牌一度淡出公众视野。

2012年,巴林左旗矿业企业家辛长顺出资1 000万元收购了已处于停产状态的“宝林酒业”,他说,我们的祖辈都生活在巴林王的领地,巴林王放垦戍边、维护民族统一的故事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巴林王酒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我此举就是希望将这一百年品牌传承下去。辛长顺又投资800多万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将传统燃煤锅炉改造为节能环保燃气锅炉;将原地面污水处理系统改造为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将原人工拌料、晾茬升级为全自动拌料、晾茬流水线。辛长顺专门从四川、贵州知名酒厂高薪聘请酿酒师,以“古法酿酒,韵自天成”为理念,在百年窖池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窖泥和菌群,使巴林王酒的质量很快有了新的提升,并研发出清香型、浓香型等“宝林”牌巴林王系列高中低档酒12个品种。与此同时,公司重新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销售队伍,出台了“立足本地市场,开拓外埠市场”的一整套新的销售方略,使销售渠道很快畅通拓宽,当年白酒产量就提升到1 000吨。2015年,公司被评定为“自治区A级质量信得过企业”。

随着企业步入稳定生产的轨道,辛长顺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几年的打拼,让他切身感受到,要使“巴林王”这一百年民族品牌真正传承下去,唱响全国,单凭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肯定力不从心,难以承担,必须交给国内实力雄厚的知名团队去打造。

2017年3月,北京日新控股集团以2 000万元资金成功整体收购“宝林酒业”,辛长顺留任公司担任总经理。日新集团接手后,很快将厂区占地面积扩展到85亩,总投资8 135.78万元的扩建项目也已开工建设。百年沧桑,几度沉浮,由移民先辈创造出来的巴林王酒,正薪火相传,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古老的酿酒行业在这片热土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编辑:刁建伟 姚丽丽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