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认得我伐?”
“老孙啊!”
“模样都没有变!我还认得出!”
……
▲四位老人正在连麦
正在连麦中的四位老人,都已经八九十岁了。尽管人分别身在上海、浙江和湖北,但他们使劲凑到镜头前,激动地挥着手,互相打着招呼。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聚在一起竟已相隔了55年。
半个世纪后的这场线上重逢,源于一位90岁的上海老人对于队友的挂念,以及沪浙鄂皖四地热心网友的接力寻找。
接力寻找九旬老人的冠军队友
▲年轻的孙嘉祥
1966年,照片上年轻的孙嘉祥前往柬埔寨参加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和队友在单人艇、双人艇、四人艇三个项目中斩获金牌、载誉归来。可惜,当年的通讯条件不发达,比赛回国后,队友们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
偶然的一次社区探访中,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研究员范觉唯知道了老人的故事。
▲孙嘉祥展示当年的金牌
“你看这张照片是在金边西哈努克大皇宫门口照的,那个时候我们出国比赛都是秘密行动的。”
“我们在武汉集训,然后照片上这个是安徽的,还有两个浙江的。”
“颁奖的时候都是升国旗奏国歌的。”
老人琐碎的回忆充满了自豪感,还有一丝遗憾——“我曾经想过找他们,但是个人能力有限,也就是想想而已。”当范觉唯提出,要帮忙寻找时,“他眼中都闪着光”。
▲孙嘉祥日记留下的信息
靠着日记本里的点滴信息,微博上的“寻人启事”扩散开来。
大V加入了,媒体加入了,当年的7位队友,除了王绍田外均有了消息。杭州的吕良钦今年82岁,身体硬朗,每天还要外出锻炼;武汉的杜开贵、彭希仲、彭希记三位老人都还健在。但遗憾也有,杭州的黄其梵、武汉的费鑫培已经离世。
▲范觉唯发布的寻人微博
55年后,老伙伴意想不到的重逢
还连上了麦
9月里一个普通的下午,孙嘉祥早早来到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约好3点,他就要和老队友线上重逢了。志愿者已经将老照片、当年的金牌和影像资料摆放好。直播前,老人一点一点地看,走得很慢,时间仿佛凝固在泛黄的那个年代。
坐在PAD前,孙嘉祥看着一个个队友的头像跳了出来,不停对着镜头说“你们好啊”。
▲孙嘉祥(中)在上海连麦现场
“这是老杜,这是小彭,他是双胞胎……” 82岁的吕良钦记忆匣子也被打开,“孙嘉祥没怎么变,老杜变化挺大的,他原来蛮壮的,现在看着比较瘦了。”直播中他嫌看得不清楚,干脆戴上了老花眼镜。
▲吕良钦(右)在浙江连麦现场
“老吕,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一口气吃了12根香蕉啊?”武汉的杜开贵调侃起来。吕良钦呵呵笑着,也揭起了队友的老底,“那我也要来‘炸炸’你了,老杜你还记不记得当年躲在厕所里偷偷抽烟啊?”
▲杜开贵(中)和彭希记(左一)在湖北连麦现场
听起来一件件小事,都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青春。孙嘉祥还模拟起当年担任舵手时的样子。
当然,他们记得最清楚的,是获得金牌后,看着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激动得都哭了,那是最光荣的时刻。”这几位老人参加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包括赛艇、击剑在内的四项比赛,中国都是第一次参加。据说,他们在赛前一周才拿到器材,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但这群顽强拼搏的年轻人,击碎了现实中的艰难险阻,中国参加的三项赛艇比赛,全部获得金牌。
▲当年参加赛艇项目的中国代表队
青春的记忆 荣光的传承
线上会面结束后,我们翻出了纪录片《青春万岁》。孙嘉祥激动地指给我们看,“这个大的镜头,是我!”那几个有力利落的赛艇片段,他看得津津有味,不肯离去。
▲孙嘉祥看曾经的画面,心潮澎湃
也许这场跨越四地冠军队友的找寻,再次勾起了老人们心中最激扬的热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了我国赛艇事业发展的开篇。退役后,杜开贵、彭希仲、彭希记、吕良钦等人都担任过赛艇、皮划艇教练,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训练中,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苗子。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描述并不为过。
互相见证过人生的高光时刻,几十年来又将奋斗过的事业传递下去。
前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赛艇队实现男子奥运奖牌零的突破,更令他们激动不已。
“没有遗憾了。”老人们说。
作者:向晓薇、姚轶文
视频:李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