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阮籍传》记载:“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说他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恐怕只有本人才知道了。这句话也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此前约半个世纪,东汉末年三大名将皇甫嵩、朱儁(jùn)、卢植才德都胜于大枭雄董卓,却无端被历史湮没了。正是因为三人的品格与操守限制了他们的“胡作非为”,才让心狠手辣、厚颜无耻的大军阀董卓得以掌握东汉权柄,最终遗臭万年于后世。与三位英雄相比,董卓小人形象毕现。可谓时有英雄,使竖子成名!
《太平清领书》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
汉灵帝(刘宏,157年出生,168—189年在位)时期,张角接受并宣传方士于吉《太平清领书》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宗教组织——太平道。张角和他的弟弟张梁、张宝按照军事化组织模式,把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立一名首领,号令部众。
184 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为农历甲子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从黄河北岸到江淮腹地,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裹着黄色头巾的起义军。战事初起,黄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攻城略地,势头很猛,给东汉王朝的地方机构带来重创。
黄巾起义
冀州告急 ! 颍川告急 ! 南阳告急 ! 一批又一批的奔命驿马疾驰在通往洛阳的官道上。大敌当前,汉灵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国舅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所有的京畿卫戍部队。在京师洛阳的周围设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个关隘,防止黄巾势力进入。
同时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北面的黄巾军;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南面的黄巾军。朝廷还下诏,鼓励地方官府、豪强地主招募武勇,协助官军平乱。
东汉政府的官军虽然数量不到十万人,但是都属于精锐部队,训练有素,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又都是久历沙场的名将,再加上地方豪强大族的支持,战斗力并不弱。且看三位名将的表现。
卢植(139—192年),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和将领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他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
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及公孙瓒。州郡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直到建宁(168—172年)年间,被征为博士,才开始步入仕途。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
黄巾起义后,卢植率领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卢植连战连胜,张角率军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率军包围广宗县城,并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
张角(?-184年),自称“天公将军”
而这时,汉灵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有人劝卢植向左丰行贿,卢植拒绝。左丰没讨到半点好处,于是怀恨在心,六月,左丰返回雒阳后,向汉灵帝进谗言说:“臣看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难道他是想等老天来诛杀张角吗?”汉灵帝大怒,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判“减死罪一等”(无期徒刑)。
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在冀州平定黄巾军,但董卓战败。董卓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判“减死罪一等”。后逢大赦天下,董卓获得赦免。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将皇甫嵩统率的另一支政府军已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朝廷则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皇甫嵩不负众望,最终凯旋而归。皇甫嵩返回雒阳后,上书给汉灵帝,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任尚书。
董卓(?—192年),东汉末年军阀、权臣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何进听信袁绍等人的建议,意图铲除宦官,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同年八月,发生政变,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掌控朝政。
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并派人为其扫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卢植。
朱儁(?—195年),字公伟,东汉末年名将
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担任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进封西乡侯,迁任镇贼中郎将。又率军讨平南阳黄巾。中平二年(185年),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
当时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刘秀的故乡,东汉帝乡)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共一万八千多人,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黄巾义军又以韩忠为帅,仍然占据宛城。朱儁兵少不敌。于是解散城围,扎下营垒,筑造土山,面对城内,鸣鼓呐喊,摆出进攻城西南的态势。黄巾军全都赶赴应敌。朱儁却自率精兵五千,进攻东北,将士鼓勇,登城而入,韩忠退守小城,惊惧非常,请求投降。
黄巾军与官兵战场激烈厮杀
朱儁的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朱儁不同意,他说:“出兵有形同而实异的地方。当初在秦末的时候,人民没有稳定的君主,所以以赏附来劝降。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纳降他们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们足以惩恶。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进战,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的策略,不是良计。”说完,下令急攻,但一连数日,都未能攻克。
朱儁登上土山,瞭望黄巾营垒,然后对张超说道::“我知道了!贼人的外围坚固,内营逼急,求降不得,想出也出来不得,所以他们殊死战斗。万人一心,尚且不可当,何况是十万呢!强攻的害处太大了。不如把包围撤除,集合部队进城。韩忠看见包围已经解除了,一定会自己出来,等他们出来,兵心就散了,这是易于攻破的方法啊。”
于是下令解围。韩忠见围解,果然引军出战,朱儁乘势进击,大破其军,追击十余里,斩杀。韩忠等人只好投降。秦颉杀死韩忠。黄巾余众不能自安,又以孙夏为帅,还驻宛城。朱儁进攻,孙夏败走,朱儁纵兵击杀数万。黄巾因此破散流离。
董卓与貂蝉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政权。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将领,董卓对他格外小心。外表与他亲近交结,内心则对他颇为忌惮。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为强盛。董卓感到恐惧,想请公卿们商议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董卓虽然厌恶朱儁和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遭朱儁婉拒。
皇甫嵩、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无法逃脱宦官的暗算。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差点丢了性命。
中常侍赵忠在故里邺城有一处住宅,豪华程度堪比王侯宫殿,明显逾制。皇甫嵩进军途经邺城,随即向朝廷报告此事,要求没收充公。另一位中常侍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被皇甫将军断然拒绝了。两名宦官气急败坏,后来在灵帝面前进谗言,收走了皇甫嵩的车骑将军官印,把他的食邑从八千户降到二千户。宦官依附于皇帝,却最终绑架了皇权。
皇甫嵩(?—195年),东汉末期名将,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 ( 今宁夏固原一带 ) 人,既长于戎马征战,又精通儒学,称得上是文为儒宗,武为将表。作为平定黄巾起义的首功之臣,皇甫嵩威震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一位名叫阎忠的有识之士劝他推翻汉室,南面称帝。史书生动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阎忠说:“您现在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反问道:“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阎忠说:“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皇甫嵩回绝说:“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皇甫嵩重视名节,忠于汉室,可是,天道无亲,汉家气数将尽之际,又有多少豪杰能够像他这样守志如一呢?古人有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乱世之中,强梁为道,军队就是国家的利器。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掌握了国家利器的雄杰豪强,已经不再唯东汉朝廷马首是瞻了。
经历了黄巾之变,东汉王朝“朝政日乱,海内虚困”,彻底滑入了乱世泥淖。中原乱,边疆乱,官场乱,人心乱,怎一个乱字了得!
亲身经历了乱世之殇的思想家仲长统感叹道:“如此下去,大汉王朝恐怕气数将尽,不知来世圣人用什么方法能够拯救这个社会。”仲长统期盼的来世圣人遥不可及,一批乱世枭雄却横刀跃马,闯入了历史舞台。
仲长统卒于 220 年,享年四十一岁。就在那一年,汉献帝逊位,大汉王朝正式谢幕。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