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 题: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综述
新华网记者董璐、王雨馨、高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月25日至26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论坛评选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编辑出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就图册》。
与会各方普遍认为,北京应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要把北京文化论坛打造成建言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的一流平台,塑造为具有中国风韵、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文化润北京 百姓幸福感提升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深厚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成就了首都北京的独特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实施……北京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北京市东城区,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尽显城市之美、文化之美。
7月19日,演员在北京颜料会馆演出民乐节目。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承载多样地域文化的会馆,是历史留给北京的独特文化遗产。在东城区颜料会馆,音乐悠扬婉转,鼓点铿锵激昂,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正在上演。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铁峰说,颜料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东城区依托会馆资源,不断探索会馆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戏曲,融合了京剧、舞蹈、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让百年戏台再现光影,丰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中轴线夜景 (东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华网 发)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中轴线展现了北京厚重的古城韵味,其间散落着诸多文化遗产明珠,永定门御道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脚下一块块石板饱含沧桑,见证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
而在曾经杂院林立的草厂三里河,改造后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小桥、流水、廊亭、人家,好似一幅“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的水乡画卷。这是北京近年来恢复古都风貌、打造文化金名片的新尝试。“生态好了,这里真正成为一个能让大家能记住乡愁的地方。”北京天街集团副总经理吴睿娜说。
近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千年古都焕发新光彩。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不仅展示着北京的历史和风貌,也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文化促发展 创新之城魅力足
在25日举行的开幕式暨主论坛发布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中,“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北京文化产业新业态迸发新活力”等入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力度之大。
同日举行的主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围绕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相关话题,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在继承文化根脉的同时,不断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到空间布局中,实现城市文脉新的生长,”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以东城区的实践举例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关系的看法。他说,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培育故宫、王府井、隆福寺等文化矩阵,通过串珠成链,资源互补,把不同的气质调和起来,实现“文化、人、空间、产业”融合共生。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力量。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看来,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有500多万件可移动的文物,故宫、国博、首博都和国外建立了制度性合作,再加上中轴线申遗,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潜力无限。“中国的博物馆,中国文博界的大门正在越开越大,”他说。
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是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布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说,未来北京将在依托“两轴三带”建构博物馆之城轮廓肌理,推动形成地标性大型博物馆群落,不断优化博物馆布局的同时,不断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让博物馆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
图为在高空步道上欣赏首钢园区和周边景观,感受工业风貌、科技文化与自然山色的完美融合。新华网 毕尚宏 摄
在北京,文化的力量渗透到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何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走进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首钢园,连绵山脉、钢厂遗存、冬奥场馆相互映衬。斑驳的三高炉、冷却塔、筒仓……曾经“钢花四溅、铁水奔流”老钢铁工业园,已经变身为奥运公园和科幻产业园区,焕发出新活力。这里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不止是首钢园。老旧厂房改造成产业园区,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重生,北京坊、798、郎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越来越快……在文化的助力下,北京城市更新成效显著,彰显出创新之城的神奇魅力。
E9创新工场(新华网记者 董璐摄)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E9创新工场,前身是北京双桥乳品厂,是运用老厂房“腾笼换鸟”拓展城市文化空间、进行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一个典型。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原乳品厂车间管线与LED屏幕组合而成的装置科技感十足,由原乳品厂生产线改造而成的咖啡休闲区工业风浓郁。工场副总经理张超说,园区现有企业100多家,文化科技类占比近九成,业态涉及元宇宙、软件开发、5G数控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和新媒体内容传播等。
园区企业鲸世科技负责人杨利堃说,我们用艺术和科技赋能文博文创等领域,通过数字化博物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为人们打造沉浸式体验,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传统文化。
文化强自信 做好文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这是7月25日在北京首钢园三高炉拍摄的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式。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25日晚,石景山区首钢园三号高炉流光溢彩,光影变幻间尽显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蕴的交融共鸣,一场“大型沉浸式交响音诗画”正在上演,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也拉开了帷幕。
近年来,北京市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此次文化节以“山河永定,共向未来”为主题,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游走“三山五园”活动、举办文化论坛等展现西山永定河独特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底蕴。
在26日举行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传承赓续、博物馆之城建设、文物活化利用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同期举行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与会嘉宾探讨了“未来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如何推动产生文艺精品” “新时代的影视精品创作”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
与会嘉宾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交流。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有助于呈现不同文化之美,又有助于创造一个更美好、更紧密的世界。
精彩观点云集,文化地标亮眼,文旅线路引人入胜,文化惠民成果触手可及……论坛期间编辑出版的《“京”彩文化——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就图册》,精选200余张照片,生动展现五年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累累硕果。而在这些美好的照片之外,北京以人为本打造的这座“文化之城”,正以文化的力量温润着城市,滋养着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今年年初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上,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时代活力,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从容姿态,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新华网记者 董璐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无形而有力。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入推进,市民身边的“文化家园”越来越多……文化自信扎根到了百姓心中,融入到了百姓生活。 家住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附近的居民吕楠说,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还能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成长,生活幸福感更强了。
未来,北京将继续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做好首都文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以更昂扬的文化自信,打造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时尚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