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唐僧,作为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他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还絮絮叨叨,还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
但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唐僧,也叫唐三藏,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他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是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的人物。
影视《西游记》剧照
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的辅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说故事的内容与历史事件记载有关,但出入很大。历史上真实的唐代高僧玄奘(公元602-公元664年),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yi)”,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他是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少年行者。
陈祎的父亲陈惠生了4个儿子,陈祎是第四个儿子。他的二哥陈素,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叫长捷法师。公元612年,二哥从洛阳净土寺赶回老家为父亲奔丧,10岁的唐僧也到净土寺跟着哥哥研究佛经。
13岁被大理寺卿特准于净土寺出家,朝廷破格录取为僧,取僧名为玄奘。与兄长长捷法师一起在寺中学习了6年。期间,玄奘先后师从景法师、严法师,研习了《涅槃经》、《捏大乘论》、《严华经》等经典经籍。
玄奘铜像
公元618年,战乱兴起,玄奘与长捷一起离开净土寺去川地学习,在川蜀地区游学。在这段时间里,玄奘遍访名师、游历各地后视野愈发宽广,佛学造诣也更加深刻,渐渐成长为受人敬仰的法师,开始讲经说法。
公元622年,玄奘离开川蜀,一边讲经一边继续学习深造,足迹遍布河南、河北、陕西多地,深入研究了《杂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遍通南北佛学,与印度来华法师论法。
玄奘涉猎越多越觉得国内佛学体系庞杂,各派矛盾难以统一,许多疑问久辩无果,感觉根本上存在问题。玄奘认为问题源头出在梵文经籍的翻译,当时国内的佛经都由印度传来,因为译者的理解和翻译不准确就会导致诸多歧义,各派学说之间的矛盾自然难以弥合。
公元626年,天竺法师波颇来唐,提及那烂陀寺戒贤开坛讲授三乘之法,玄奘心动,决意去佛学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求国内佛法大同。
1.西行取经
小说中,玄奘与唐太宗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得到玉帝哥哥的大力支持,实际上,玄奘是偷渡人员。贞观元年,玄奘几次来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希望能得到这份出境护照,然而,唐太宗并未批准。
唐朝时期的人口管制非常严格,却因为灾荒同意百姓自寻出路,玄奘乔装打扮跟随商队“混”了出去,就是“偷渡”,这一年,他27岁。
他过境不久官府的通缉令就到了,要求“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好在知道他西去目的的人,都给予“力挺”,他一路向西,不时还有强盗打劫、胡人“谋害”,甚至,要时时提防被人“强行留下”,靠着沿途那些“白骨”的“指引”前行。
西行
在玄奘西行途中起关键作用的也不是唐宗室,而是高昌国王麴文泰。
玄奘到达高昌国,当地的国王邀请他留下宣扬佛法,当然了,说是“请”,实际上就是扣押。玄奘无奈之下只能绝食明志,最终国王才无奈妥协,在与玄奘说好,归来后留在高昌3年后才给予放行。
麴文泰给沿途西域各国的信函,让玄奘得到了官方保护。临走前,高昌国王给他派了4名弟子跟随,但是在路途中,他们穿越沙漠、遭遇雪崩,翻越冰山,因为环境恶劣这4名弟子先后死去。
但是,玄奘依然不忘初心,决心不向任何困难“低头”,除非身死。艰难的西行过程大家都比较熟悉,不用多说。
2.返回长安
玄奘到了天竺,独行往返五万里,于贞观19年(公元641年)已42岁的玄奘返回长安。
西行线路
当初,玄奘是以“偷渡者”的身份离开的长安,回来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和诚意,还请政府“酌情处理”。
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先托人上报了自己当初偷渡的原因,为了等皇帝特赦,他等了8个月,唐太宗还是很高兴这么一位“名人”学成归来的。特地赦免玄奘,下诏不提“往事”并恩准他的求见,玄奘才得以成功进入长安城。
长安城中的百姓早已是议论纷纷,此时都站在街头迎接这位高僧归来,一时之间轰动朝野。在这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翻译、整理经书工作。
玄奘回国时带回大量珍贵舍利、佛像,送往各寺院一一安置、供奉,但真正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历尽万难求回的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梵文经籍。
公元645年,唐太宗为其设下译经院,招募了大量学者。玄奘凭借高深的佛法修为和游历18年积累的语言知识,秉承精益求精、务必求实的原则,与众人一起翻译了75部经学典籍,译出了1500万字的经文,未因浩繁做任何删减。
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佛经。其中著名的《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等都是出自玄奘之手。整个译经过程绵延近20年,直至玄奘去世。
玄奘所译经书先后传入日本、韩国、越南等多地,经文佛理影响了无数信徒,千年不衰,可谓功成名就。玄奘的修为、毅力和精神也深为世人敬佩。
大唐西域记
除了翻译,玄奘还四处宣扬大乘佛法,为人们讲述真经。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游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了小说《西游记》的原型。
3.晚景凄凉
唐朝时佛教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但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接任的高宗李治却崇信道教,对待佛教的态度变了。
因佛教势力过大,大肆扩张寺庙场地及僧人、影响到统治者的地位,对政府税收也造成一定损失。在高宗统治时,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世俗权力角度来看,佛教和玄奘都不再重要了,李治对玄奘也是表面热情私下打压。
玄奘的一生广收弟子,教化众生,功德无量。
当初从长安出发去取经,回到长安以后,一直住在寺庙里翻译佛经,先住在弘福寺,再到慈恩寺,之后是西明寺,其著作成就显赫。对于人生70古来稀的时代,玄奘已经是高龄老人了。
遭排挤冷遇,主动提出换地方。
从洛阳回来,玄奘的处境越发尴尬,原来是慈恩寺上座的玄奘,被调到新落成的西明寺去做个普通和尚。而西明寺的上座是道宣,不但权力被架空了,被安排跟不同道者住在一起,虽然派了才剃度的小沙弥随从,身边没有可信任的人。
艰难前行
玄奘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他发现自己同皇家的矛盾激化,心情压抑导致疾患复发,又得不到医治,被迫私自出宫求医,唐高宗知道极为不悦,玄奘只能解释说怕死于宫中不吉。
离开慈恩寺译场,看不到取回来的梵经。无奈之下,极其谦卑地上表给高宗,主动请赐去陕北的玉华寺。得到皇帝恩准带翻译佛经的团队“随行”住到了玉华寺(玉华宫),玄奘住在肃成院四年,继续翻译工作,也一直让人“汇报”。
公元664年,夏历正月的一天,玄奘外出,不小心“落水”玉华山的一条河中,伤了胫骨,因骨折并感染,之后渐渐发展成了“重症”。26天后,在离西安只有2个小时的玉华山圆寂。
玄奘十几年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的生活,上了年纪,身体越来越差,常年不休翻译、撰写很多书籍,劳累过度,自己说梦到塔倒,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代高僧,在亡故前甚至病了也得不到治疗(皇室派出的御医在他死后2天才到)。
他死后,皇帝宣布西行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工作随之结束,所以取回来的经书大部分实际都没有翻译完。
心中有希望
玄奘的遭遇告诉我们,遇到时过境迁的事不要太在乎。
唐僧的一生,幼失父母、青年时经历千辛万苦取经弘扬佛法,却晚景困顿、身后凄凉,但对佛经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算是功德圆满。
从玄奘的真实经历,我们要看到,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人生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至于能不能得到认可不能勉强,因为人的一生都要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个人无法抗拒。
但做自己,不问前程,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是别人的事,自己努力做好想做的事,才是自己能做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