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容易被混淆的人,一说到他,我们往往会想起那个唠唠叨叨的罗家英,那个面对舒淇调戏大流鼻血的文章,那个唯唯诺诺的徐少华……也许正是因为关于玄奘的文学人物和民间传说形象太多,以至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形象反而被我们忽略。
颜值高“破格”出家
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袆,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玄奘幼年时,极其聪慧敦厚,温文儒雅,仪表非凡。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双亡,造成了幼年困顿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玄奘的颜值到底有多高?” “大概黄晓明这么高吧!”)
勇敢的“偷渡者”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27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嗯,骑马的不是玄奘哦!)
“传奇”的三个徒弟
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玄奘与大慈恩寺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回到唐都长安。唐太宗命文武百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恭迎玄奘法师入城。从法师西行到东归,整整用了十八年的光阴,前后跋涉五万多里。玄奘带回来的东西很多,有:如来肉舍利(俗称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座;擅佛像四座;银佛像一座;佛教经典共计六百五十七部。这时,唐太宗将要在辽东用兵,正在洛阳部署,玄奘赶到洛阳相见,太宗皇帝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并劝他还俗做官,玄奘表示愿继续弘扬佛法,翻译佛经。
玄奘归国后,为唐太宗所钦重,先住弘福寺,后来皇家寺院大慈恩寺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建成,太宗父子命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担任慈恩寺上座一职,并专门为他修筑了翻经院,以供其精心翻译佛经。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上表皇帝,请求在慈恩寺建造一座佛塔,以供安置、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经像。高宗欣然同意。在建塔过程中,玄奘法师亲自负责设计和建造,与僧众一起搬运砖石。
玄奘在慈恩寺主要是翻译从印度帯回来的梵文经典。在这期间,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译稿后,曾特地做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称玄奘为“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指精通佛典的经、律、论三种学问的高僧。唐高宗作太子时,特地为玄奘做了一篇《述三藏圣教序记》,以表示皇家对佛教的重视和对玄奘法师的崇敬。
大慈恩寺地处繁华的长安城,临近游览胜地曲江,所以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慕名而来访问玄奘法师的信徒也非常多。玄奘大师每天在斋讫、黄昏两个时段讲解新经,回答请学僧的“决疑请义”,同时处理寺务、营办各种功德。当时仅寺内弟子就有一百多人,加上慕名而来的信徒,请求教诫、等候召见的人常常“盈廊溢庑”。法师始终耐心接待,“酬答处分无遗漏者”。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法师在玉华寺圆寂。玄奘大师圆寂后先葬于长安城东的白鹿原上。唐高宗哀恸逾恒,为示悲悼,特为辍朝五天,认为他的圆寂是“失去一件国宝”。出殡时,四方送葬的据说多达百万余人,算得上是盛况空前。总章二年(669)迁葬少陵原畔,其上建塔,又建一寺院。后来,唐肃宗亲题“兴教”二字。至此,兴教寺成为玄奘法师的安葬之地。
编辑/颜靖 校对/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