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中国的武器炮类】中国古代火器简介

概述

《说文解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强烈氧化反应。此过程快速释放大量能量,因而为人们所利用。先民摸索出引燃起火的规律,并将其自觉运用到烹煮烧烤之中。在不断的引火用火中,剧烈的反应催发人们新的观念:将之用于武力斗争。于是,火器就这样诞生了。

火器是火药兵器的简称,指以火力杀伤人或以火力发射的热兵器。火器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早期的火器意在引燃敌方木制器械,取得军事优势,这与后期火器理念,即“爆炸发射物高速冲击造成伤害”有不同。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北宋时期(一说唐末),火药开始被运用到军事活动中。但是由于不佳的可控性和较高的使用成本,火器未能得到大规模推广。此后历代,火药经过不断改良,在可靠性、杀伤力有所进步;同时,西方先进的火器装备吸引国人学习、仿制,进一步改进了火器性能,火器在中国得到更广泛使用。

下面,将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历代主要火器作逐一简述。

火器的雏形

在成型的火器诞生前,火就在攻战中发挥了作用。刘思起在《谈我国的火攻》中,将这一时期概括为“薪油阶段”,即以薪柴膏油为火攻燃料的阶段。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火攻发生在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鲁攻邾,用火攻焚烧了邾的咸丘。《公羊传》评论此事说:“疾始以火攻也。”这一时期的前半段(汉朝以前),火攻形式简单,即通过人力点燃投掷薪油烧敌,不涉及器具。但是,“火”作为人工操纵的工具,参与到军事斗争中的思想,获得萌生、确认和传承。

火箭

火箭,又名“飞火”是把膏油等可燃物缀于箭首点燃射向敌人,对木制结构器具有显著破坏作用。“薪油阶段”后期,人们开始制作专门器具载火焚敌,火箭在日益频繁的战争中诞生。

《三国志》载: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诸葛)亮至,围昭……(亮)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这是我国首次用火箭攻烧敌人的记载。火箭是火药发明前,将火用于战争的最典型兵器。

火炮

唐末,“火药”作为火攻的燃料取代薪油,便出现了新式火攻器具:火炮,这使火攻的威力和应用性都大大增强。火炮因金属管状物为主题,采用火药作为动力,能够代替古老落后的抛石机,抛掷石丸砸击敌人,同时还具有发火引燃的性能。

我国历史上使用火炮的是唐末郑瑉。据北宋路振写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宗天佑初(公元904年),郑璠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曾用“发机飞火”攻烧城门。经考证,“发机飞火”就是以火药为燃料的原始燃烧性火器“火炮”。

到了宋代,火药普遍用于军事。北宋仁宗时编著的《武经总要》中就已经记有炮火药的配方。到神宗时,火药已配备军队,火药发射的火炮已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京师,“以飞火炮燔楼橹”,印证了火炮“发火引燃”的功用。

此后,火炮在持续运用中继续改良。明清时期,火炮转变为两个大类:轻型炮、重型炮。其中,轻型炮主要有:

1.信炮

信炮,又称号炮,常被用来发射信号、传递信息,有进攻、后退、预警等功用,是军中重要的火器。从出土实物来看,信炮炮体上下如一,较一般火炮要体轻形小,属轻型火炮,炮身铸箍,施放时直接置地即可。自明初即有文献记载。

2.碗口炮与盏口炮

碗口炮、盏口炮,又称碗口铳、盏口铳、碗口筒、盏口将军,是由火铳发展而来的轻型炮类火器。此种炮自身也有小大之分,如碗口炮,小则“一口重一十一斤”,而就出土实物来看,大的则有上百斤之重,有的重型盏口炮被称为盏口将军。炮的材质有铜和铁。它的形制与发射原理都承袭了火铳的技术特点。

3.虎蹲炮

此器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为虎蹲炮。炮约三十六斤,为中小型火炮。它是由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嘉靖年间组织火器研制人员发明创制的。戚继光依托明代原有火器,即碗口炮与毒虎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改制。他一改碗口炮腹短口大,发药无力的弊端,将炮腹延长,炮口缩小与炮身通体相称。也认识到“旧日毒虎大炮,粗恶不堪打放,须置于军马营垒数十步外。”原因在于毒虎炮“体轻易跃必伤营内之人,故用之适以害之。”于是“加以新法,名为虎蹲,即于行内可发。”

4.飞摧炸炮

此炮之记载仅存于《武备志》中,《钦定续文献通考》复载之。《武备志》载:

用大铁炮装火药春实,用生铁铸小口空腹蒺藜炮,入炸药杵盈口,进小竹筒安药线稍长,放在大炮口上。临用先点小炮药线,次点大炮药线,以大炮而送小炮,至彼烈矣。

重型炮主要有:

1.将军炮

将军炮,又称大将军炮、神机大将军,在众多重型金属管状火器中最为著名。。按型号可分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四将军、五将军五等。明朝政府为了彰显将军炮在军中武器的重要性,还为其赐以封号,如天威大将军、神武二将军等。

明代称为“将军炮”的火器不止一种,明代早期称旧式直简大型火炮为将军炮,到嘉靖年间又称佛郎机型火炮为此称号,万历中后期,大将军又变成红夷大炮的代称。

2.千子雷

此炮之记载见于《武备志》:

用铜铸长一尺八寸,径五寸,装药六分杵实,次入细土二分微杵,进药、铁子二三升。炮用铁箍扣于四轮车上,前安隔板,使敌不觉,临放则去隔板,势如摧枯。

此炮铜制,发射散弹。

3.灭虏炮

灭虏炮,有大、小之分,据《无梦园初集》载:“叶公有新制灭虏炮,运以滚车,打放一发可五六百步,铅子总一斤。”按此所言,此炮为叶公所造,“叶公” 指的可能是嘉万年间善于炮战的叶梦熊,《登坛必究》印证了这一说法。灭虏炮为车载炮,炮身材质为铜,发射铅质散弹。

飞火枪

南宋时,火攻有新的突破:出现了以火药为燃料的管形燃烧性火器——飞火枪。《金史》中详细记述了这种火枪的制法和用法:“以敕黄纸十六重为简,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简不损。从北宋到清末相继出现的燃烧性火器,除上述火箭、火炮、火枪之类外,还有火球、喷简等,不下几十种,尽管名目繁多,形状各异,但所用燃料均为火药。

突火枪

《宋史·兵志》记载“开庆元年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表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即公元1259年,为了抵御蒙古人的进攻,驻扎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军事工匠制造了突火枪。但不能认为突火枪起始于1259年,因为宝祐四年(1256)兴建的建康(今南京)兵工厂生产过突火筒,也即突火枪。实际上,突火枪是1128年铳炮和1132年火枪的杂交产物,可以说它是用竹筒制成的铳炮。

火铳

铳类火器是一种较早出现于我国的金属管状射击火器,通常被人们称为火铳。元代已经被作战部队所使用,现存最早有铭文确切记载的火铳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至顺三年铜火铳。这种火铳在元明之际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火铳有大小之分,现今普遍认为大口径的铳后发展为炮,而小口径的铳则发展为枪。前文已述,在明代,特别是中前期铳与炮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单就“火铳”一词而言,它便可指代大小轻重不同的金属管状射击火器,又可作为铳炮类火器的总称。而对于此类火器,其中有些虽为同一种火器,但在文献中却是既可称炮,又可称铳,这也是明代铳炮不分,名称使用混乱的一种反映。

这里所指的铳类火器,主要是指轻型、小口径、可手持的金属管状射击火器:

1.手铳

手统,又称为手把铳、手统筒,是铳类火器的重要类别。明初手铳大体沿袭元代火铳的形制,铳身分为三部分:前膛、药室、尾銎。铳膛用于安放弹丸,弹丸为石质或铁质的散弹。铳膛约占铳体的2/3。药室用于装填火药,呈瓮形,其直径大于铳口直径及尾銎直径,在药室两端--般会加两道以上的箍,以加固铳身,防止爆裂。药室上有火门,火捻从中通出,尾銎可插木质手柄,方便举放。从现有文物来看,木柄样式有枪棒式、凸式、拐子式,制铳材质多为铜。

2.单眼铳

单眼铳为轻型手持管状射击火器。此火器形制应当受到手铳影响。单眼铳亦以铜或铁为材质,铳身与手铳一样,分为前膛、药室和尾銎。但是其形制上与手铳有所不同:药室部分占全统的铳比例明显缩小,铳管与尾銎皆变长,这是人们对膛压的进一步认识。这种设计使得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动力,对弹丸的作用时间更长,弹丸所获能量增加,初速度就变快,提高了火器的射程和威力。尾銎的增长则便于手持作战。与单眼铳类似的火器还有神枪、快枪等。

铳箭

所谓铳箭,主要是指以金属管状火器发射箭簇的火器。其与手铳等火器的区别在于,手铳等铳类火器发射的是散弹、独弹或爆炸弹,而铳箭则是以铳发箭。

其典型代表为神枪,又称神机火枪、神机枪。神枪是一种可手持,以引线点燃金属铳中火药,发射箭簇的管形射击火器。明人邱溶曾说道:

近有神机火枪者,用铁为矢镞,以火发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声闻而矢即至矣。永乐东平南交,交人所制者尤巧,命内臣如其法监造。

球之类

球类火器是火器中较为庞杂多样的一类。综合明代兵书与当今学者的分类方法,又根据这类火器形状不一,但大多是以球形为典型器形的这一特点,称其为球类火器。这类火器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与爆炸性所制,它既包括各种具有燃烧性能的火球、火弹、火砖、火桶,也包括具有爆炸性能的爆炸弹、地雷、水雷等。

按其作用来看,球类火器具有制造燃烧、烟幕、毒气、杀伤、障碍等不同功用。按其材质来看,有纸质、竹质、铁质、陶质、泥质、木质、石质等不同材质。就施放方法而言,早期球类火器多用烧红的烙锥发火,后演变为引信点火,并借助外力抛射,而具有爆炸性的球类火器的点放方式则更为多样,有触发、拉发、定时爆炸等形式,表明中国传统火器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洋火器

1.佛朗机

佛郎机本国名,即今天的葡萄牙。因为此炮最先从佛郎机人手中获得,所以称其为“佛郎机”,明代又称“大将军”。佛郎机是西洋火器中最早传入中国的,但是对于具体的传入时间,尚未形成定论。

《武备志》载:

其铳以铁为之,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安于腹中放之,铳外又以木包铁箍,以防决裂,海船舷下,每边置四五个于船舱内,暗放之可低可昂可左可右者,中国原有此制,不出于佛郎机,每座约重二百斤,用提铳三个;每个约重三十斤,用铅子一个;每个约重十两。其机活动,可以低可以昂可以左可以右,乃城上所用者,守营门之器也。

由此可知,佛郎机是由母铳与五到九门子铳组成,子铳放在母铳的巨腹开口中。子铳均系预先装填好铅子与火药,如小火铳般,可轮流放在母铳中施放。铳用木包身,铁箍箍住,以防炸裂。母铳铳口处装有照星,施放时先与子铳起脊相对照。此铳可在船上施放,亦可置于木架、城墩上施放,射击角度可以自调。

佛郎机自传入后就得到明朝政府的重用,许多如手把铳、碗口炮等传统火器都被用于改制成佛郎机。它被广泛配备于边防要塞、守城、战船,直至崇祯年间依旧是军中常备火器。

2.红夷大炮

红夷或红毛夷,这是明代对西方荷兰国的称呼。因这种大炮最早见于荷兰人的船上,所以称为“红夷大炮”。但后世学者认为,此炮实则是世纪英国制造,是明人误认为是荷兰人所制。《明史》载:

万历中,通判华光大奏其父所制神异火器,命下兵部。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日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红夷大炮的形制,红夷炮以铁制或铜制,铳长且重,铳身由尾至口渐细,有照门照星,铳身铸双炮耳,炮弹为石、铁、铅制成的实心球形弹丸,属前装滑膛炮。其威力据宋应星说:“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红夷大炮的积极引进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启、李之藻、张焘、孙元化等人,他们乐于研究西学,并根据当时明与后金之战的危急形势,力图以西炮挽救明朝危亡。

结语

中国古代火器凝结了中华民族善于改造世界、善于发明创造的智慧,是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许多早期火器的真正面貌和发展细节仍未得到揭露,有赖文物工作者开拓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刘思起.谈我国古代的火攻[J].军事历史,1986(01).

[3]李悦.明代火器的谱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长福.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8(02).

[5]刘金德. 明清时期火器诸问题比较研究[J].满学研究(东北大学),2019(00).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中国的武器炮类,中国所有的刀类武器,中国离子炮武器,中国棍棒类武器”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