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长刃武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图片高清】盘点古代历史上刀的种类,感受它刚猛霸气的魅力

秋水飞双腕,冰花散满身。柔看绕肢体,纤不动埃尘。 闪闪摇银海,团团滚玉轮。声驰惊白帝,光乱失青春。 杀气腾幽朔,寒芒泣鬼神。舞余回紫袖,萧飒满苍旻。 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如环首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但凡喜欢刀的人,大多都非常地豪迈,身强体重的。刀的杀伤力可谓是非常强大的,因此用刀的人大多都非常的智慧,而且胆量大。久而久之,刀也成为霸气、刚猛的代表。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刀的世界,感受下它的魅力!

斩马刀

斩马刀顾名思义就是咱们对付骑兵的一种兵器。 《汉书》有载:“王莽使武以斩马挫董忠。”《汉书·朱云传》亦载:“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瘪对日安昌侯张禹。”

常用于两军对垒的时候,杀伤力极大,尤其是对于骑兵的马匹更是具有极大的威胁。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经常会发生战争,尤其是星辰更替,更是战乱纷纷,因此很多士兵都处在备战的状态。虽然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可谁也无法控制它的发生,因此只能在兵器上下功夫。汉武帝时期,边境经常遭受匈奴的欺压,为了能够减少士兵的伤亡,于是创造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斩马刀。

《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新唐书》亦有“刀重十五斤”之记载。清王《兵仗记》中亦云:“斩马刀,一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

唐刀

唐刀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作,不管是杀伤力还是美观上都远超其他时代的兵器。唐刀一般有四种,分别为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其中仪刀造型美观,一般为禁卫军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时仪仗所使用。而鄣刀一般都是护卫队所使用,主要是为了能够阻隔敌人,其杀伤力并不大。横刀有些类似于日本的武士刀,横刀既有剑者的王者风范,又有刀者的霸气。因此现在我们大部分说的唐刀指的大多都是唐横刀。陌刀,有些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斩马刀,主要是用来对付骑兵的。

分类

一、仪刀:仪刀装饰以金银,柄首配有龙凤造型的圆环,外型较接近汉代“环首刀”,为禁卫军仪仗所持;类似班剑,其班通"斑",绘之以图、文,故谓之班剑。

二、横刀:横刀无装饰,为普通兵士所佩带的战斗用刀。由日本正仓院所藏名为横刀的刀来看,横刀亦可能是一种柄与刃略有角度的单手直刀。当然,这不能作为定论,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盖因正仓院只有“唐大刀”、“唐样大刀”、“黑作大刀”、“横刀”等名,与《唐六典》中器物命名无法一一对应,且依其装饰来看,可能更接近仪刀的地位。现今中国本土出土之唐代刀剑文物极少,一例是1991年陕西长安县窦皓墓出土的水晶坠金柄环首仪刀。

三、鄣刀:鄣刀用于鄣身御敌(鄣通"障"),主流观点为防身用短款横刀(类似日本"胁差"),另一说为长款横刀(类似日本"野太刀"),亦有宽刀面如柳叶刀的说法。

四、陌刀:陌刀具体形象仍待考据,仅知为步兵专门用来对付骑兵的重兵器,一般认为是长柄刀,但刀身造型不明;一说为三尖两刃造型,宋代的棹刀或为其继承者;另一说为横刀造型,或接近熟知的偃月刀和日本薙刀(亦出现于与唐代同时期的平安时代);还有一说为刀身刀柄几乎等长,刀身为横刀或双刃尖首。由于史籍中对于陌刀有着自相矛盾的叙述,因此亦有人认为陌刀只是唐代长柄刀的一个总称,在广袤的大唐境内存在多种不同的式样。

现存隋唐刀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隋刀

中国窦缴墓出土的环首唐刀

正仓院馆藏唐大刀

传世黑作大刀

民间藏品

民间藏品(私人馆藏)

民间藏品

冷兵器时代中,如果真的要选出一种武器来代表大家的喜爱度,刀一定榜上有名。而这百兵之王中也有个“王炸”,那就是唐刀。大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璀璨的王朝,他们的冶铁技术非常发达,也一直在研究不同以往的灌钢法,由此锻炼出来的唐刀,一直以来都颇受后代推崇。 近现代中,也有工匠试图复原横刀,不过唐朝的工艺已经失传,仿造出来的横刀也只有形状相似,跟真正的横刀还是相差甚远。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对历史的还原和传承,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了横刀,唐朝的军队还经常将陌刀应用在战场上,它也是唐刀中名气最大的刀。《唐六典》中对它的记载是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随随便便就是长度高达两米,看起来更像是一把放大加长版的利剑。而且它非常重,据资料记载,陌刀重十五斤。

唐代的斤数跟我们现在的斤数并不一样,唐代的十五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二十斤左右,能挥动二十斤的大刀,这也是需要很大的臂力啊。

这样的配置注定了陌刀只能应用于战场上,这把刀一出现,基本也就没有敌人什么事情了。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陌刀的数量也只有大概两万把左右。因为它的锻造周期很长,制作成本又贵,即使朝廷最有钱的时候,也无法负担起这个价格以上的数量了。因为太贵了所以唐朝也禁止让陌刀成为陪葬品,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过任何一把陌刀,大家接触这把刀也只能是在古籍上了。 首先是锻造唐刀所要使用的原料,是来自天竺的乌兹钢。当时唐朝境内并没有这种钢,只能从天竺转道阿拉伯,运到唐朝来。山高水远不说,还要给商家赚二手差价,一把唐刀的价格基本是百姓大半年的收入。唐朝是太平盛世,宋朝可不是,它的疆土还不足唐朝的一半,想锻造唐刀之心也有,只是现实往往是心有余、力不足。

而且当时宋朝已经发明出了穿透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弓,在跟少数民族的对战中,弩已经占据了比唐刀更大的优势,所以这时候他们索性也就抛弃了唐刀。还有就是不得不提的一点,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明显重文轻武,唐刀在他的管理下,自然也就毫无用处了。

如今我们想要看到唐刀的风采再现恐怕很难,世界上仅存的唐刀也就剩下那么几把,还有很多都成了日本的国宝,实在是可悲可叹!也许以后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了,或者从唐墓中再挖掘出几把唐刀来,关于唐刀的真面目,才能展现在我们面前。

蝴蝶双刀

蝴蝶双刀是中国南派武术最常用的武器,除了在咏春拳中被称为八斩刀之外,也被称为合掌刀、双叉刀。而蝴蝶双刀的名称来源于双刀的形制,双刀交叉所呈现出来的形似蝴蝶因此而得名。刀身比较短,刀身的后面比较厚,而刀尖非常锋利。

护手设计成带钩的形状,便于使用者戳刺和格挡,非常适合近身战斗。

朴刀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多都见过这把刀。朴刀也称双手带、太平刀。它的刀头是活的,可以灵活运动,当然你也可以在不用的时候拆下来,等用的时候再组装上也行,这样一来携带方便,在这也不会引人注意。等需要的时候再给它组装上就行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因此是很多闯荡江湖的人最常用的兵器。

朴刀,又名播刀,俗称双手带,出现于宋代。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介于大刀与单刀之间。常用于自卫。

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史书记载

“朴[pō]刀”,《辞源》解作窄长有短把的刀。 《汉语大词典》解作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双手使用。这种兵器在宋代的通俗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武经总要》的记载:“刀之小别,有笔刀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竞为异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开阵划阵、偏刀、车刀、匕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录。”书中绘图介绍了八种刀。包括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 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独不及朴刀,可见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 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宋代对这种“刀”的形制做了细致的说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三月诏:“川峡路今后不得造着裤刀,违者依例断遣。 ”五月,利川路转云使陈贯言:“着裤刀于短枪干、拄杖头, 安者谓之‘拨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可着裤。‘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 全用此刀开山种田,谓之刀耕火种。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 民者犯众。请自今着裤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见《宋会要辑稿》185册) 《警世通言》中多处写到强盗与侠盗皆使用朴刀。 万秀娘等被苗忠等三个强盗抢劫前这样写道:

大官人(指苗忠)听得说,三人把三条朴刀,叫:“铁僧随我来。”去五里头林子前等候。写到具有侠义心肠的穷人尹宗,为了奉养老母到一个庄主去窃取财物, 不料遇到万秀娘自杀,便仗义救了她。尹宗使的也是朴刀。忽然黑地里隐隐见假山子背后一个大汉,手里把着一条朴刀,走出来指着万秀娘道……

《三侠五义》中写到恶道萧道智使用朴刀能抵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

不想这前边凶道名唤萧道智,在殿上张罗烹茶,不见了张、赵二人,叫道人去请也不见回来,便知事有不妥,悄悄的退出殿来,到了自己屋内,将长衣甩去,手提一把明亮亮的朴刀,竟奔后院而来。恰入后门,就瞧见老者已放,赵虎按着道人,不由心头火起,手举朴刀,扑向张龙。张爷手急眼快,斜刺里就是一腿。道人将将躲过,一刀照定张龙面门削来。张爷手无寸铁,全仗步法巧妙,身体灵便,一低头将刀躲过,顺手就是一掌。恶道惟恐是暗器,急待侧身时,张爷下边又是一扫堂腿。好恶道!金丝绕腕势躲过,回手反背又是一刀。究竟有兵刃的气壮,无家伙的胆虚,张龙支持了几个照面,看看不敌。

苗刀

苗刀也俗称长刀,因刀身形似禾苗而得名。苗刀可以双手也可以单手持刀,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兵器了,在实战的时候可以将刀法以及枪法融为一体,其威力极大。 苗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一直以来为皇家御林军(千牛卫,羽林卫)所持,别名:细刀,长刀,千牛刀。足以看出其传承关系。

苗刀刀身修长,有两种尺寸,一种五尺,一种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

苗刀,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厉、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

所以明代时打击倭寇(官修《明史·日本传》里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之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之七也。”),日本刀杀伤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挡。戚继光以鸳鸯阵大破倭寇。同时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间武术家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日本刀法参考并结合中国武术自身,出现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和戚继光编写的【辛酉刀法】。中国双手刀技又开始出现,苗刀在这时有了刀法,开始全军重视,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骑兵。从苗刀刀身微弯比武士刀更长结合中国人体质的刀法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明代士兵与蒙古骑兵作战,结合了枪术,可以马上冲刺的效果。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为皇家卫士专用,在明代时因为刀法的引进苗刀真正的应用到了战场。不过经过几百年变化,苗刀刀法已经脱离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为中国特色武术一部分。

戚继光以明代腰刀,大多为单手持,这是为了配合一手拿盾,摆鸳鸯阵。

清朝民间苗刀技术低迷,但没有失传。

民国,民间沧州武术家刘玉春,将中国这类长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统称为苗刀,这是北洋政府曹锟官方认可的命名。而刘玉春传承下来的苗刀刀法历经几百年变革,是为一路苗刀,已完全脱离日本刀技风格。后来其高徒郭长生结合通臂绝技,创二路苗刀,并且流传至今。

民国开始,苗刀再次在武术界朝气蓬发,引得日本剑道重视,直到后来1991年中国武术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强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传苗刀,荣获金牌,引起整个日本剑道高度重视,至此日本剑道多次邀请中国苗刀高手切磋实战,然而日本剑道败多胜少。

总的说来:苗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苗刀的名称随着形质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苗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古称长刀、环首刀等,如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的长刀,唐代的标准装备称为陌刀。在明朝据戚继光的《辛酉刀法》和程宗猷的《秘本单刀法选》中对苗刀的称谓可知时应多以单刀或御林军刀称之,明朝抗倭时期对兵器改进需求是现代苗刀形成的关键节点,清朝以后苗刀的形制发展大多沿用明朝形式,孙金明《静海苗刀话源》中说真正有苗刀称谓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此后苗刀称谓就被人们普遍认可并沿用至今。

中国宋代的确失传了双手刀法,明代的确参考并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经过几百年变迁,已经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技法。与日本剑道区别明显。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初型是在明代,并广泛推广使用,明代末期仿倭长刀名“御林军刀”,它刀身修长,长款五尺、短款三尺七寸(为弓弩手副武器),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型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另一种小苗刀(《单刀法选》记载为兼弩之刀,为弓弩手副武器)刀型总长三尺七寸、刀长二尺八寸,柄长九寸,苗刀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苗刀又称“御林军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之故而得名。苗刀是汉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进兵器之一,起源于西汉初年的环首刀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将日本人由唐刀改进成的日本刀改进成为威力更强的苗刀。

西汉以前,将、吏佩带或在战场厮杀的都是剑,而不是刀。春秋史上荆轲秦王的“图穷匕首见”和鱼藏剑“专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两种藏于图卷和鱼腹中的利器都是短剑。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王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虽两千四百年后再见天日,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

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其锋利也令人赞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风断草”的宝刃,如“干将”“莫邪”“青釭”“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就连当时各诸侯国出访使臣也必须佩剑。同时也是各国互相馈赠的重要礼品。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有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剑的尖长锋利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能发挥作用,制造工艺复杂,而且劈砍时极易折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才能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砍劈,而且力脊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拆断。

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及以后的10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的骑兵总数约二十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用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这种刀即是中国战刀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汉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史记。汉书》里,存有不少西汉时期将校官吏佩刀的记载。名将李广在随卫青出兵作战时,迷失了道路,回军后愤而自杀,被书称为“引刀自刭”。出使匈奴的西汉使节苏武也是身佩长刀。《汉书——苏武传》载:当匈奴逼迫苏武投降时,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杀。”

在长沙市地区东汉墓里获得的铁刀,长度超过去时米,有138.5厘米;河南地区出土的东汉长刀也是如此;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又可作为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山东省苍山发现的一把记有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非曲直1/3。刀身上有错金的火焰篆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由此可知这把刀是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造的。此刀现仿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和我们现用的苗刀(汉刀)一模一样。经过鉴定,此刀是以含碳较高的沙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而成。铭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炼”,可能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卅”即为锻打30次——作者注)。

三国时期,有诸葛亮造刀的故事,据说是在斜谷造的,一共造了三千把。另据梁陶弘著的《刀剑录》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做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皆是

南越碳做之,上有“大吴”篆字。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横刀和陌刀,却看不到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配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杨泓所著《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论述陌刀是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朝天宝年间,李嗣业是一位杰出的手使陌刀(长刀)的名将。据新唐书记载:“李嗣业,京兆(今长安),安陵人,长七尺,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站必为先锋,所向催被马灵为节度,出战必有俱。”嗣业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陌刀将军”。史创于西汉的长刀发展到东汉末年已成为军中大量配备的兵器,而到唐代则为长刀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术家吴殳在所著的《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意思是说唐代陌刀战斗威力极大但先人对这一珍品多保藏不现,不易轻传,故流传不广。

古代历史上刀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的风格而驰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殷商时已有铜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状有了变化。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圆圈穿孔。相传西周时以“昆吾”的刀最为著名,但用刀盛世还是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从秦始皇陵中发现了不少骑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的发展,刀的形制不仅有了改变,作战作用也重要了。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可格,可刺,已明显优于剑的直刺。

刀虽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剑之别未必便是侠盗与君子之别,但在习惯上,尤其在刀剑用在不以战斗为目的的场合时,二者的身份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研究者发现,古龙笔下的侠客们每使刀而较少使剑,并认为这体现了古龙的平民意识。确实,除了著名的小李飞刀外,萧十一郎、傅红雪、丁喜、姜断弦、花错、朱猛等英雄大豪杰用的都是刀。

古龙认为:“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某一种时候,便甚至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刀不是。”确实,在其他诸家武侠小说写手当中,还没有谁像古龙这样如此注重兵器的意义,我们读了古龙作品,也许能够加深对刀的性格的理解。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长刃武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图片高清”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