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和上级达成的三个月业绩共识,你应该已经迅速落地了一批“低垂的果子”,这时候抢滩期也快结束了。接下来,公司对你的期望就不只是完成短期小任务了,你该为下一阶段发力期做准备。
做什么准备呢?
你毕竟还在抢滩期,管老板要钱、要资源、要商业模式,他可能都还不太敢给你,但调岗、要人,正是时候。团队磨合需要时间,等你过了抢滩期,再想做团队调整或扩张,节奏就慢了。
如何从业务出发调整架构、管理编制。
1.怎么调整团队的组织架构?
先说组织架构,要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事上,这可是一个技术活。
比如说,你认为一家洗发水公司,他的市场部,应该按品牌分?
还是应该按地域分呢?比如,是应该一个组专门做潘婷,另一个组专门做海飞丝?还是一个组专门负责南方市场的潘婷、海飞丝,一个组专门负责北方市场的潘婷、海飞丝?
咱们换个部门,如果是销售呢?应该一个组专门卖潘婷,一个组专门卖海飞丝?还是一个组专门负责南方市场的所有品牌销售,一个组专门负责北方市场的所有品牌?
其实这一刀啊,是按品牌切还是按地域切,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条指导原则:那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比如说,市场部的客户是消费者,那么按照品牌切,更能够打中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而销售部呢?客户是不同地域的经销商,那按地域切能够更好地为经销商提供服务。
调架构、管编制并不是让你一味地向公司要人,你得先看看你的客户是谁?你现在的团队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的吗?如果不是,那你首先要做的是组织架构调整。
我给你讲个案例,一家30人的数码产品跨境电商运营团队,原来是按照产品线来分组的。你们这个组,负责所有自拍杆,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亚马逊销售。
你们那个组,负责所有的掌上游戏机,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亚马逊销售。
这样做的好处是公司内部沟通挺容易的,因为和产品研发部直接对齐了。缺点也非常明显,各个区域的消费者行为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精力做任何本地化的运营活动。
学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他们调整了组织架构,把人按照地区分下去,你负责美国的自拍杆和掌机,他负责日本。责任到人,包干到户,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于客户是谁,明确了,不是背后的产品研发部,而是对外的消费者。
你看,好的组织架构就能够让团队运营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
2.怎么计算团队的编制数量?
不过,调整完组织架构,新的挑战又出现了。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每个站点的运营人员对当地语言、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时候,管理者需要再来看,哪些小组人多了,哪些小组缺人手;哪些人的能力需要提升,还缺具备哪些能力的人,只能去外部挖。
所以说,中层管理者还要学会编制管理。
很多管理者不重视编制,也不根据编制来管理下面的团队,他们想招人就招人。甚至在人员管理方面有一个误解,以为自己手下的人越多越好。
一方面人多,显得自己在公司更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团队人多,每个下属似乎也更轻松。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在仓库管理上,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按照大公司的架构设置了收货、分包、发货等等岗位。可是因为业务量远没有大公司那么多,结果就导致收货的时候只有收货组在那忙着,收完之后,收货组的人就不管了,基本上一天就干了头两个小时,然后就是打包、发货组的事了。
为了管理好这三个组的员工,我们还专门安排了组长、经理、后勤专员、行政专员、人事专员等等,一大堆支持人员。
结果就是,团队里真正优秀的、想出业绩的员工都走了,因为他们觉得人浮于事,自己拿不到更多的工作量,绩效工资受影响。留下的人,都因为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大家上班时间各种摸鱼,打牌、抽烟不亦乐乎。
类似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创业公司,在成熟的大公司也同样存在,你千万别以为带着很多人很风光,实际上人多嘴杂。如果团队太过臃肿,最后只会让想上进的员工离开。
那你该怎么管理编制呢?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团队到底需要多少人。
怎么算呢?我给你三个方法去合理估算你的团队到底需要多少人。
第一种,叫工作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年总工作量,扣除假期、周末之后,根据工作时长分解到每个人头上,去判断需要多少人。
这种方法适合于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岗位,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仓储物流人员,他们的收货发货工作量可以明确计算。还有像有固定客户拜访量要求的销售,或者是酒店的安保、清洁人员,等等,他们的工作量相对可以容易被量化,也适合这种方法。
下面是一个如何计算仓库需要多少人的例子,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开看看。
我非常建议你潜下心来,到基层去,和你的员工工作一两天,把他们完成这些具体工作的时间给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方便你判断到底需要多少编制,二来也能让你未来的管理更加接地气。
第二种,叫比例对标法。
比如说,在有的技术开发领域,三个开发人员对应一个测试人员就是标配。再比如说,一般而言,一个HR可以服务100个员工;或者一个管理者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不应该少于10个等等。
类似这样的比例,都是经过大量的管理实践磨出来的,也可以作为你对比的一个横向标杆。
第三种,叫人效法。
也就是,把总产出除以人数,得到的那个比值,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然这个比值是跟着你的生意发展而变化的。
比如在淘宝早期,马云曾经定下了人均交易额10万美元加一个编制,而到了支付宝的时候,人效的要求就提到了5亿人民币。
那么,你在向你的上级或者人力资源部申请编制的时候,你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跟他们谈。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把要人变成了菜场讨价还价,你要30个,公司只给20个,最后25个成交,而是应该找个标准,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标准是否合理。
我遇到过一个特别有经验的中层管理者,他是这么跟公司算账的:
我预计在一年后,团队的人均产出能够从每人50万,提升到60万。我们团队现在是10人,我向公司申请全年给我15个编制。
我知道公司担心人多了产出是不是会下降,公司可以先给我12个,如果半年后,人效并没有提高,那么,你们冻结我的招聘。
你看,账都帮公司算到这份上了,我们当然很爽快地就批准了。
3.怎样升级你的岗位?
说完了“编制的数量”,接下来我再说说“编制的质量”。
同样是一个人的编制,来的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一个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对你团队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聪明的中层管理者,不仅会找公司要合理的编制,还会去争取更高级别的编制,从而能够让自己招来更多优秀的成员。
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升级你的岗位。
首先是你的核心管理团队,他们是你的领导班子。
假设你是一个技术总监,但你管理的团队都是一些刚刚提拔上来的主管,这显然会影响你项目的进展和突破。这时候,再招十个八个毕业生,远远比不上来一两个经理级的管理者对你的帮助大。
其次是你的业务骨干,他们打过多大的仗,就能扛多大的事。你需要一两个能“帮你捅破天花板”的业务高手。
举个例子,曾经服务过一家电商龙头企业1号店,在公司只有几十亿生意规模的时候,就开始物色首席商品官的人选。
道理很简单,全公司的组织能力都以技术、供应链为主,没有人操过百亿、甚至千亿的零售盘子,但这样的人才不进来,只靠团队现有人员慢慢摸索,我们根本连门都不知道在哪。
第三是你的多功能团队。
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传统的管理理念是,销售管销售,技术管技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多功能团队的管理方式。
比如,销售总监下面除了销售经理,还带着HRBP、高级财务分析师、交付经理等等。这种现象在外向型部门尤为明显,比如在华为叫“铁三角”,一个销售小组,由客户经理、交付经理和方案专家三个角色构成。
很多时候,你再增加一两个销售,对你的团队业绩帮助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称职的供应链经理,却能够从库存管理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备货方案,消除客户不愿意多进货的疑虑。
而且,这些专家角色,往往是从数据本身进行解读,跟客户的采购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立场也相对中立,反而能起到很好的销售作用。
所以,如果你的团队,还停留在销售部、客服部这些职能层面,没有深入到功能管理层面,那么多功能团队也许就是你下一步要升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