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华溥张宏波:白刃不相饶,不避圣心焦——朱元璋君臣体现出的法治化精神
作者:中天华溥首席专家 张宏波
-01-
大明王朝建立后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请少数几个大臣喝酒。席间,朱元璋给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赏赐了一杯御酒后,要饭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明太祖突然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今天我请你们喝酒,平时咱们君臣关系都不错,但是一旦你犯了事儿,那就休怪我不念旧情,该杀你我还是要杀你。
-02-
很多人都不喜欢朱元璋,觉得与贵族出身的唐宗宋祖相比,讨饭出身的明太祖身上沾染着非常明显的阶级劣根性,功成之后大肆杀戮功臣就是其阶级狭隘性的具体表现。另外朱元璋治国手段比较残酷,严刑峻法,官员犯了一点小事就要杀头,特别著名的是,朱元璋规定:官员凡贪污六十两以上便处死刑。严刑峻法使明太祖时期很多官员视当官为畏途,随时都有被杀头的风险,以至于很多职位都常年空缺没有人愿意去担任。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主要是针对惩治贪官污吏而言,对于基层的百姓其实朱元璋还是非常理解他们的疾苦的。为了防止贪官污吏横行乡里而朝廷又远在天边无法知晓,朱元璋甚至鼓励乡民若遇在职和赋闲官员不法乡里,可以直接将其扭送至朝廷,沿途各级官府还要为这种行为提供各种便利。
那么在对茹太素说的这首诗中,就是朱元璋针对官吏的一种态度,他不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迁就于文官——这种迁就也造就了千年以来的褒宋贬明,认为不论亲疏远近、不论功高与否,平时怎么都行,但是你别犯法,犯了法我就要办你,我不看关系人情,我不看关系远近,只看你是不是做了错事儿。这也就像很多武侠小说中的台词一样:我朱元璋虽然认得你是我的亲朋故旧,但是我手中的刀却未必认得你是谁。
就凭借着这样一种敢于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千年古训的态度,朱元璋在官场上杀的是人头滚滚。
-03-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朱元璋这个皇帝的贤明与否,但是看到在“家天下”治理体系内的治国态度,朱元璋就远远高于绥靖于士族文官的唐宗与宋祖了。
在同样是以家天下为治理模式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就很难看到朱元璋这种针对功臣元老的法治化治理态度。民营企业家在创业成长中必然追随着两类人——家族与元老,正是这两类人的支持才使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但是一旦随着企业的成熟,创业元老与家族成员就变成尾大不掉,不但排挤新进入的职业经理人,还时常藐视公司的规矩与制度,除了老大能管住他们,任谁对其也是退避三舍。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民营企业如何杯酒释兵权》,文章中的案例就是一家民营企业在遇到创业元老不服公司管理的真实情景。
而创业者为了不伤了元老团队的心,往往会对这些人采取容忍的姿态,毕竟跟我东征西战这么久,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公司再困难也能养活他们,至于其他小事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劣币淘汰良币的人才机制,创业元老的综合素质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同时又容不得职业经理团队进入,不愿意遵守新的规矩,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无尽的内耗中,将一家朝气蓬勃的企业慢慢的拖向平庸。
所以说反过头看我们再看看朱元璋对茹太素说的那句话,确实看出其过人的眼界,这两句诗的精髓是能够把公事与私事明确的分开,平时咱们怎么好都成,我请你喝酒我都不心疼,但是咱们玩归玩、闹归闹,真正到了工作中你别给我打马虎眼,别仗着咱俩关系好就为所欲为。我想哪个民营企业家能有这种眼界与胸怀,肯定就离最后的成功差不远了。
-04-
翻过头来再来看600多年前的那场酒局的下半场,作为户部尚书、干过监察御史的正部级高官茹太素也不是吃素的,在朱元璋咄咄逼人的气势之下,茹太素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翻译过来就是“我只求时刻报效国家,我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你对我好不好、你高兴不高兴都没关系,我不看你的脸色行事”。朱元璋听后也不禁为他的忠正叹息。
-05-
在朱元璋这样的杀手面前,仍然能够从容的说出这种具备高度法治化的对答来,可见这肯定不是茹太素的一时机智,这种法治化的精神、依法做事、依法治国的态度已经深深的印刻在茹太素的头脑中。
其实相对于朱元璋打破人情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茹太素这种依法办事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尊重。在皇权鼎盛的帝国时代,国家的法律其实就是皇帝的法律,只要天子说了什么、什么就是对的,随着皇权在演变中不断集中,那种魏征谏诤唐太宗的情况到宋明时期已经很少见了。所有的官员都唯皇权以是从,即便皇上说错了,大臣们也可以把他做对了。
但是明朝的大臣们其实有很多朝代不具备的优点,宁愿被在朝堂上被扒了裤子打屁股、宁愿在牢狱中被折磨,也不会随便的向皇权低头。这种现象我们很少在宋朝看到,到了奴才遍朝廷的清朝则更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明初修订的《大明律》的颁布,以及明太祖君臣演绎的依法做事的精神一直在整个明朝传承,而茹太素的回复也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一种代表。
-06-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民营企业,在这个相对封闭、相对崇尚权威的组织中,民企老板其实完全有着皇帝天子的思维模式,就是规矩是给别人定的,但是你们不可能用规矩来约束我。
我在接触民营企业的咨询案例中,很多的民企高层都会不时的透露出在民企内部规范化管理的最大问题,那就是老板总是最先破坏规矩、不遵守制度的那个人。明明已经在权限表中将权力授权给某一级组织,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向老板汇报,老板就会大发雷霆,觉得自己被架空、觉得自己对企业已经失控,久而久之权力又自动的回到了老板的手中。
民营企业中最常见的就是越级汇报、越级指挥,主管领导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事已经办好了,一问就是老板直接指派的。既然老板说话是唯一算数的,既然请示了直管领导还得老板决定,为什么我们就非得办那种脱了裤子放屁的复杂事儿,索性其他的中间层都只是个摆设,老板一直承担着企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工作。
-07-
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民营企业的二代传承问题,不用中国古代三代而衰的教训,现在很多的民营企业在第二代就已经进行不下去了,第一代打下的江山到了儿子辈很快就被败光了?这里面当然是二代自身的能力素质问题,但更多的则是第一代企业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问题。
其实毋庸置疑,二代企业家的能力肯定远远逊于戎马倥侗的第一代创业者,没有经历过江湖险恶的接班人怎么可能接过企业发展的大旗。那么让家族企业传承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将个人能力转化成组织能力,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谁做这个企业的掌舵人,企业都能按照一个相对可预见的道路走下去。
我们后世史学家都说明朝的朱家子弟不成器,除了创业的太祖成祖之外全部是一群奇葩废柴,甚至说明朝不像其他朝代怎么也有个中兴之帝,在明朝过了初期的创业辉煌啥都没有了。但是大明王朝依然从1368年—1644年,顽强的存在了280多年。有的皇帝十几年不上朝、有的朝代官员大部分缺失也不补充任命,那帝国能够存活下去的最根本支撑就是朱元璋在明初就缔造出来的组织管理体系。
说句实话,朱元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是超预期的达到了,以明朝各代皇帝的素质水平绝对不可能将王朝撑上280年——被后世吹捧上天的大唐才活过了不到300年,其中有一半时间还是在内部分裂战乱中度过的。但就是依靠当初朱元璋设计的组织运行体系,让我们当代人眼中的一群二货皇帝一直等到了闯王进京。其实最终明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皇帝自身的昏庸,而恰恰是赶上了横扫欧亚的那场黑死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