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皇觉寺的和尚,再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介于朱元璋的出身,于是,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文盲,其实不然,通过自学,老朱积累了一定得知识文化。虽说和进士及第的朝臣不能比,我认为老朱的诗作还是有一定水平的,比如这首《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首诗确实有帝王气象!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思维”,这句话用在老朱身上一点不错!
朱元璋
朱元璋还有一句诗句却鲜为人知!
茹太素,元末泽州人,洪武三年举人,后为监察御史。茹太素仕途平稳,陆续升任四川按察使、刑部侍郎等,以“平允”,“刚直不屈”著称。
茹太素
可能是想做到述事祥备,也可能是想在皇帝面前抖抖文采,茹太素写给的奏章动辄七八千言,其中还不忘引用晦涩难懂的典故!茹太素完全没考虑到他的奏折的受众,太祖乃草莽出身,文化水平有限,哪里能看得了如此文言?不能和领导愉快沟通,已经犯了官场大忌!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不知道自己陷入了危险才是真正的危险!朱元璋因此把他降职为刑部主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显然茹太素没有自我反省的好习惯。人的旧习一旦养成,其力量往往不可忽视。
洪武八年 (1375年)十二月,日理万机的朱元璋又一次收到茹太素的奏折!知道是茹太素的奏折,朱元璋让中书侍郎王敏念给他听。听了一会儿之后,发现仍是茹太素风格,老朱不禁怒火中烧!七千多字读完后,老朱依旧没能从中听出要点。老朱再也忍不住了,便将茹太素叫来一顿臭骂,随即下令将他拖下去重重地打了一顿。
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见《明史·卷一百三十九》。翻译过来就是:次日傍晚,朱元璋让宫人将奏折的剩余部分读给他听,读完才发现其中有四点可以采纳之处。于是朱元璋苦笑着对身边人讲:“做皇帝难,作为臣子也不容易。朕之所以下诏以求直言,是希望臣子就事言事,如果奏折字数太多反而扰乱思绪。”朱元璋说:“茹太素的奏折完全可以用五百字说明问题。”事后,朱元璋下令中书省制定奏折的格式标准。禁止“茹太素现象”再次发生。
老朱不愧是出色的政治家!不因人废言,在这里表现得还是很有格局的。
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臣子屠夫”,其一生杀掉的大臣不胜枚举。经此一事后,茹太素没被杀已是万幸,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犯之前的错误了。茹太素以刚直闻名,其实也颇受朱元璋器重,后来茹太素多次有获罪的风险,朱元璋经常宽宥他(“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
洪武十八年茹太素官至户部尚书,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此时的茹太素可谓位极人臣。
有一天,朱元璋大宴群臣,朱元璋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就是(别看今天君臣一团和睦,还一起喝酒,将来你如果落在我老朱手里,我可是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这句诗也同样是说给在坐的群臣听的。茹太素随即回答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意思就是(我一片赤诚报国心,一定为君父分忧)朱元璋听后,心中很是恻然。
后来,可真的是一语成谶,茹太素被贬为御史。后来,茹太素因抗议上司左都御史詹徽专横跋扈,便与其他12名同僚戴上脚镣办公,招致朱元璋不悦。不久,茹太素连坐被杀!
我们作为后人,要对历史有所思考和感悟。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隐约窥探到古代的君臣关系。茹太素完全算得上一个耿介之臣了,通过他的遭遇,朱元璋无情,狠辣,残暴的形象让人一览无余!大家看到这可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伴君如伴虎”的感慨,对茹太素的同情,也会对朱元璋的人品性格深感鄙夷。以现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可以对他人的无理的行为进行褒贬。可是,古代君臣关系可不是如此,在过去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里,人们按“天地君亲师”排序,天地无言,不用多说。于是,帝王的权威就高于一切社会关系,帝王和臣子的关系根本不是对等的,一句“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就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老朱对自己的刻薄寡恩可以完全不加掩饰,这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完全没问题!作为臣子哪里有质疑君父的权力呢?如果有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这可以算是古人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