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毒害了多少青少年”系列报道
一个专挑高档小区下手 一个专偷独栋独户农家
痴迷网游是他们偷窃犯罪的诱因
上周四,本报以《儿子染上网瘾虚度青春年华 无助母亲求助本报“救救我孩子”》为题,对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事情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出后,在读者、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时,记者调查走访中也了解到,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网络游戏也逐渐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调 查
网络游戏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诱因之一
“没有工作,也不想上班,就喜欢耍游戏,有时候一上网就是几天,没钱了就只有抢。”一名拦路抢劫的犯罪嫌疑人被民警抓获后,如此供述。
前不久,我市警方在一些涉及青少年的案件中发现,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超过6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而据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更让人担心的是,网络游戏还引发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通过青少年违法的系列案件不难发现: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仑美奂。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
针对因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增多的现象,警方呼吁:对心理尚未成型、对事物缺乏是非判断力的青少年来说,要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是非长短,自觉培育良好的兴趣与爱好,用道德、知识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案 例
痴迷“青鹏”网游
他专挑高档小区及门面下手
今年26岁的张某是一名无业人员,之前曾因盗窃被判1年零3个月,去年11月份才刑满释放。
出狱后,张某老实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囊中羞涩再加上痴迷一款名为“青鹏”的网络游戏,不久之后,他又重操起旧业。
考虑到河东新区高档小区较多,张某便选择河东新区作为作案目标。
他事先进入小区,然后躲在绿化带或者大摇大摆地坐在凳子上,待主人一家外出散步后,再使用液压钳剪断防护栏进入家中盗窃,事成后,再翻越小区防护栏迅速逃离。
采用这种方式,张某作案了多起,其中,中铁龙城的一居民家损失最为惨重,包括金银首饰、纪念币及现金等等,该居民家中共被盗走价值5万余元的物品。
“除了盗窃高档小区外,张某还选择一二楼的门面下手。”据办案民警介绍,案发后,警方也加大了办案力度,最终,在德胜路一二手手机店将正在销赃的张某抓获。
4月29日下午,河东公安分局内,面对记者,张某显得十分放松。
当谈及盗窃所得时,张某说,其一直痴迷一款名为“青鹏”的网络游戏,而他这段时间盗窃所得,基本上都被投入到了网游之中。
为了上网的花销
少年专挑独栋独户农家偷
17岁少年阿军自幼跟爷爷奶奶长大。和大多数少年一样,阿军十分喜欢上网。前不久,被爷爷奶奶说了几句的阿军竟冲气从家中跑了出来。
在城里游荡了几天,身上的钱也花光了,阿军便入室盗窃。由于对农村比较熟悉,阿军便选择河东二期办的农家作为目标。
“每天的下午时分,趁着农家没人,阿军便开始下手。”据负责侦办此案的慈音派出所民警徐杰介绍,阿军也十分聪明,专挑独栋独户的人家下手。门没上锁的不偷,家中安置了卷帘门的不偷。
由于挑对了时间,而且不少农户都将钱放在家中,因此,阿军的“收入”也颇为丰厚,仅在其中一户人家,阿军就盗得6万余元的现金。据阿军交代,他共作案40余起,几乎将该片区独门独户的人家偷了个遍。让人尴尬的是,辖区街道的报案数却不足10起。
前几天,阿军再次前往一户人家盗窃,见阿军不是本村人,而且行为鬼鬼祟祟,于是,当地居民便报了警。最终,民警将阿军人赃俱获。经审讯,阿军对其多次入室盗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其盗窃所得,除了日常花销外,有一部分被其用来上网。
4月30日,因涉嫌入室盗窃,阿军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观 点
正方 依法从严整治暴力游戏
“对青少年来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市民张女士认为,成人在游戏里忘掉现实,青少年们在游戏里学习现实。经常接触暴力游戏,容易模糊青少年对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相处时习惯用暴力解决冲突。长期接触暴力游戏,还容易使青少年习惯于血腥和暴力场面,进而形成一种麻木的生命观。
“为什么叫精神毒品,它跟鸦片、海洛因是一样的。”市民李先生认为,在网络游戏里面,人们可以是山寨大王,可以是公主,可以是皇帝,可以掌控一切。
接受采访的市民普遍认为,应像打击现实暴力犯罪一样,依法从严整治暴力游戏,对暴力游戏的宽容,可以说就是对现实暴力的放纵,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负责任。
反方 网游不该成为犯罪“替罪羊”
有些市民认为,自从网络开始普及,网络游戏便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某些游戏甚至为之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电子竞技比赛,近几年报道的大部分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网游却成了无一例外的替罪羔羊,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罪犯几乎都玩网络游戏,例子不胜枚举。于是,网络游戏成为各个家长与社会谴责的对象,一些新名词也不断出现,“网瘾”就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于是一些开始“替”这些家长治疗孩子“网瘾”的医院或机构便应运而生,而结果却是惨痛的。
“网络游戏,只是一个游戏类型,而它却承载了它不该承载的一些社会责任。有问题的不是网络游戏,而是当前所处的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市民张先生说。
(除民警外,文中人物系化名)(遂宁日报记者 贺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