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湖北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来源 | 《审计观察》2017年第三期 ·大视野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审计部副总经理 胡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我国网络借贷、众筹、理财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由于互联网金融独具虚拟性、技术性壁垒,监管难度大,加之相应法规缺失,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管控手段等因素,造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业务和自身网络金融业务风险快速积聚。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类型

首先,随着外部互联网金融高速增长后面临洗牌,其风险快速积聚,有的向商业银行转嫁和传导,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输入性风险。其风险主要类型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平台及关系人的信用风险。其一是互联网平台违约。当前,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股东跑路、提现困难、停业、受行政处罚等情况时有发生的局面下,互联网平台经营风险难以识别,成为信贷领域的高风险客户群体,违约概率较大,存在较大信用风险。其二是平台关系人违约。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重要关系人,利用虚假贸易背景,套取商业银行资金,从事民间借贷、金融市场交易等进行套利。由于套贷套利手法较为隐秘,商业银行对其“输入性”风险较难发现和识别。

二是“ 获客” 渠道的授信业务风险。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大量有资金需求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与平台合作增加“获客”渠道,能够快速扩大信贷市场规模,降低营销成本。“获客” 渠道合作模式逐渐兴起,其间也出现新的风险类型。其一是信贷风险关键控制环节由合作方代办。商业银行在与“获客”渠道平台合作时,过度信任和依赖平台管理能力,将借款人准入资质审查、还款能力评估、资金用途监管等风控关键环节,交由互联网企业代为操作。因平台提供质量不佳的融资客户资源,极易出现“群发性”风险。其二是合作平台提供的借款人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获客”合作业务中,诸如借款人资质、偿债能力变动等关键信息,均由互联网平台提供。相关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商业银行无法识别,相关责任亦难以界定,导致风险管控难以有效实施。

三是平台不当增信的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对外夸大虚构与商业银行业务合作关系和范围,欺骗、误导投资者,为其自身不当增信,对银行带来较大声誉风险。其一是少数互联网平台私刻商业银行公章,伪造合作协议,欺骗投资者购买其线上理财产品。其二是部分互联网平台擅自使用商业银行LOGO,对外虚假宣传与商业银行合作关系。其三是互联网平台夸大与商业银行业务合作范围,误导消费者和投资人。

其次,商业银行自身办理的网络金融业务存在内源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借款人“带病”准入风险。其一是互联网金融产品信贷客户数据信息存在人工干预。数据信息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控制的核心,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但部分产品的客户数据信息获取方式仍需通过人工采集和录入,尚未完全实现系统自动采集和校验,降低了数据源的真实可靠性,少数业务甚至出现人工干预篡改数据现象,导致部分不满足条件的客户获得融资,并最终形成风险。其二是内外部数据关键风险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和利用。目前,商业银行在部分大数据信贷产品设计时,对关键风险信息的内、外部来源渠道未有效整合,调查、评估等环节的模型参数设计,过分依赖客户类型、账户结算量等单一数据信息资源,导致已有的关键风险信息未能有效利用,少数被列入失信人“黑名单”和账户被司法冻结的公司客户,以及信用卡透支被核销的个人客户,仍能获取网络贷款资金并再次形成风险。

二是代理和结算类业务的操作风险。

其一是第三方支付代扣管理不到位导致赔偿义务。当前,商业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合作过程中,合作平台违反央行规定及合同约定,未经客户授权,擅自扩大代扣业务范围时有发生,其漏洞极易被第三方不法企业利用。在未经客户授权的情况下,非法扣划和侵占用客户账户资金,导致客户受损后要求商业银行承担连带责任。其二是存托管未界定职责而承担法律责任。少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未签订协议情况下,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资金存管、风险准备金监管等服务。一旦平台经营失败,给金融投资者造成资金损失,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商业银行将有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三是反洗钱监控不力导致监管处罚。外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其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等现象较为普遍,一旦商业银行在反洗钱监测过程中,未能及时对这些异常交易识别和报备,易引发监管风险。

三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互联网+”和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客户信息易发生大面积泄露。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当,引发的数据泄露事件影响恶劣,极难防范。近年来,不法分子冒充身份、钓鱼诈骗等违法事件频发,对客户资金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给银行风险防范带来极大压力。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成因

一是互联网平台合作业务风险传导。

其一是客户选择不当引发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竞争激烈,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高淘汰率和短生命周期的特点,类似“E租宝”互联网平台的“庞氏骗局”盛行,套取商业银行贷款套利情况频发,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高风险客户群体。商业银行相关损失案例表明,平台客户选择不当,是引发输入性风险的主要成因。

其二是权利义务不明确引发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难度大,且经营成本低,互联网平台不规范经营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合作中,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明确,风险隔离机制不健全,风控手段不到位,导致互联网平台违法违规经营,给客户造成损失却由商业银行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三是外部信息监控不力引发声誉风险。互联网平台假借商业银行名义为自身不当增信的行为较为隐秘,难以发现。加之,商业银行自身尚未建立健全对外部信息监控的有效机制,少数分支机构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为互联网平台利用商业银行名义不当增信大开方便之门,导致上述问题难以防范,进而引发声誉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和违规操作。

其一是管理模式不能及时跟进。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化、虚拟化和便利化,使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与渠道分离、客户与经营机构分离、业务发生地与归属机构不统一,突破传统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部门间、渠道间、条线间未有效协同联动,信息资源共享不足,部分线上产品有的关键环节线下操作和管理,基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特点、以数据为核心的风控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影响了风险管控的效率和效果。

其二是重要风险数据信息共享应用不足。大数据信贷产品科学运用大数据思维,利用已有数据资源,形成自动化审批和智能化预警模式,是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方向。部分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在授信客户准入、贷款资金支用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数据获取存在人工干预现象,未有效实现封闭管理。相关数据获取渠道不全面,内外部已有关键风险信息整合、利用不充分,加大了信贷资金风险。

其三是系统控制参数设置缺陷。网络金融产品系统相关参数设置不当,风险监测规则不完整或更新不及时,导致系统对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缺乏有效判断,不能有效识别客户风险特征,增加了风险管控难度。其四是业务关键环节操作不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处于逐步探索、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关键控制环节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加之经营机构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出现合作协议签订不规范、风险监控不到位、保证金和赔付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降低了风险管控效果。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要防范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是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企业及其重要关系人授信准入标准,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识别,严格外部“输入性”风险隔离,避免因互联网平台资金实力弱、违规运营行为等,导致平台风险与授信信用风险叠加问题的发生。针对合作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司法研究,有针对性地在合作协议上增加清晰界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条款,并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责情况,有效防范输入性风险。

二是健全互联网平台舆情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明确责任主体,提高经营机构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多渠道开展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制止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商业银行名义不当增信的侵权行为,从源头上防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声誉风险。

三是优化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管理模式。针对“互联网+”和网络金融发展方向和特征,进一步研究与之适应的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管理模式,借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加大条线、产品、客户、地域管理的整合力度;加强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的系统控制,避免人工干预或减少干预的空间,逐步形成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相匹配的风控管理模式。

四是强化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大数据思维”。将大数据思维充分运用于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设计、经营模式和风险防控。梳理现有内外数据资源,加强数据资源信息的传递与交换,通过完善对虚增结算量识别和监控模型体系、加强支付限额参数控制等手段,提升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效果,提高大数据信贷产品准入客户质量和贷款质量。

五是提升业务系统风险控制智能化水平。增加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加强系统模块控制设计,整合不良及核销、司法冻结、客户黑名单等关键风险信息,多维客户画像和风险分值计算,适时更新调整风险策略规则,促进商业银行网络征信、大数据信贷业务的智慧化转型,从源头阻塞漏洞,防止新的瑕疵客户被大数据信贷业务不当准入。

(责任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湖北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