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仙幻传说】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关于崂山和道士的那些事儿

记得在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崂山道士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年轻的道士,在崂山碰到了一个仙人,他是凡人眼拙,没看出来仙人是在有意试探他吃不吃得了苦。即使是仙人以法术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最终仙人教授他一招穿墙术。他回家去招摇撞骗,可就是不灵验了,撞得满头大包,成了跳梁小丑。崂山道士虽然只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荒诞仙幻传说,故事却寓意深刻充满哲理,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沉得下心,谦虚好学,才能够有所成就。好在丘处机生于蒲松龄前面几百年,如果两人时代颠倒,丘处机看完蒲松龄的著作后,一定会气的吐血,告他诽谤,证明崂山没有这样的道士。(文丨北寒)

摄影丨李友书

故事毕竟是故事,关于崂山道士的穿墙术,至今也没有实证,所以没有探讨的必要,毕竟常人做不到幻化成粒子,可以跨时空存在。不过,崂山作为刻满浓重历史文化的道教名山,一直以来都是充满神秘的地方。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崂山作为海上名山第一,独具一份山海气概。登崂山,寻一高处望山观海,看一抹悠悠斜阳点燃天际的云彩,这份惬意与旷达,是崂山豪爽豁达的气质。崂山自古以来,慕胜来游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人墨客,游览之余,每留佳作。崂山石刻书法作品多达数百处,其中的诗词,从数量上来说,以邱处机的作品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太清风景游览区、上清风景游览区、仰口风景游览区、华楼风景游览区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

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

——宋·邱处机《无题》

丘处机是一代道教大师,七真之一,全真教龙门派宗师。说崂山的故事,必须要说到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在他去世后,元世祖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岁岁庆祝至今,是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此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以及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当年丘处机几次登上崂山,并在此讲道传玄。《太清宫志》载:金明昌六年(1195年)“七真降临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丘处机首次来崂山即写诗几十首,盛赞崂山。不久,丘处机再来崂山,在遍游崂山之后,选择了大崂村之南,峭壁危崖之下的一处洞窟,潜心修道。这个山洞,后人称其为“长春洞”,今仍存。他在洞旁建了一处道观,名为神清宫,现宫已不存。道教奉三清,即上清、太清、神清,今崂山上清宫、太清宫尚存,唯神清宫已不存,留有丘长春题“访道山”刻石。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范仲淹《题下宫三官殿》

太清宫也称下清宫,是崂山众多道教建筑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场,上清宫、明霞洞等都属于它的范围。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以附属设施关岳祠、东西客堂、坤道院等构成的房舍共150余间。由于被三面的群山环抱,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证了气候的温暖湿润,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近似江南的气候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国各地的植物均能在此生长,顾炎武谓其“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是最适宜养生居住的风水宝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太清宫始建于公元前140年,公元905年在几位著名道士的努力下,逐渐有了一定规模,此后建筑不断增加。在宋代,太清宫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其中的主要建筑至今都保留了当时的风格,是崂山重要的文化历史遗产,也是崂山雄伟沧桑气质的体现。明朝时,著名的道士张三丰也曾在这里修炼。在太清宫的石刻中,有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圣谕,邱处机的诗词,也有近代康有为的真迹。此外,聊斋先生蒲松龄曾在此居住并迸发灵感。

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一去白云留。愿叩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蒲松龄《白云洞》

当年,蒲松龄在游历崂山之后,写下了描写白云洞的诗句,也写出了他人生的向往,可以不求大富大贵,就作一只飞翔于天际间的海鸥就可以了。

董广文---《崂山太清宫》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部海滨,从雕龙嘴踏石级至山腰北去,过逍遥径,经老君洞,再攀一段石阶,即至白云洞。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中大多数日子白云缭绕而得名。地势高爽,林木茂密,面临长涧,侧望沧海,环境雅洁,楼阁精美,与明霞洞并称为前、后涧,是崂山著名道观之一。 

白云洞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青龙阁是白云洞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在仅存残垣。阁前的青龙石畔,有一株玉兰,粗逾合抱,树龄达数百年,在青岛地区的玉兰中勘称首屈一指。

绕过青龙阁,即是白云洞。白云洞额刻有“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院日照尹琅若所题,字体雄浑,富有气势。洞前有两株白果树,如巨伞撑天,千年相伴,至今枝繁叶茂。洞后有很多松树,其中一株古松,形状奇特,名曰“华盖松”。这一由古树和白云洞交织而成的奇特景观,即“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云洞蟠松”。

腹有诗书气自华。崂山的气质自古就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千百年来他们邂逅崂山,表达着他们对于崂山的感怀。在崂山,从来不缺少赞誉,而关于崂山典故与传说,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此,来这里,除了敬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前人的智慧外,还要读读碑刻,触摸一下沧桑的印记,沿着他们的脚步,了解崂山曾经辉煌的过往,这才是来崂山旅行的真谛。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仙幻传说,仙幻传说,池边人,仙幻传说百度百科,仙幻传说,小说”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