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从6月15日起正式拉开帷幕,以“世界影视,中国主场,上海气质”为特色,以电影为桥梁,促进世界各国的影视人前来交流合作,用光影做载体,满足广大人民大众对影视文化的美好需求。
而电影节的海报,自从四月本届上海电影节海报公布后,就广受好评。
设计者以上海美影厂的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为设计灵感,别开生面展现了一只灵动的“美猴王”形象。
紧箍咒是“22”,猴子掀开水帘洞的大幕,各种细节都是创意,引来各方好评。
四月啊!北影节都还没结束就公布上影节海报,简直不给北影节面子,让大家免不了又想起本届北影节天坛女神的海报。
海报设计者心头一沉,好不容易大家都快忘了,这简直是又挖出来鞭尸补刀啊!
emmmmm......
我翻了北影节的历届海报,除了第一届的海报审美稍微正常点之外,之后的整整八年居然能够做到完全“不忘初心,毫无长进!”
风格的延续贯穿的非常完整,简直就是“时代在变,我们初心如故”
也正表明了我们现如今的社会:文盲不多了,美盲到处是!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台湾金马奖的电影海报。
每年金马奖组委会都会邀请不同业内知名设计师,来操刀视觉形象。
也因此,几乎每一届的金马影展的海报都被誉为:
当年所有华语电影节展中最好看的海报,且没有之一。
2018年的第55届金马海报,由台湾著名设计师方序中设计操刀。他从每个人都是“配角”的概念出发,将四个人的侧脸轮廓,叠放在一起,组合成层峦叠嶂的山峰。
这四个人其实就是金马奖四位重要评审:导演李安、侯孝贤、金马创投会议评审小野,以及55届金马奖评审团主席巩俐。
整张海报宛如一部电影,包含了所有参与者的个性与样貌,也象征着金马奖是由不同部门的努力与合作所成就,缺一不可。
第54届金马奖,同样由方序中设计。
这一年恰好是王家卫导演的名作《春光乍泄》上映20周年,金马奖也选择向其致敬。
海报还原了影片中极为经典的瀑布画面和张国荣、梁朝伟二人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天台上的场景。
至于第52届金马奖海报,则由王家卫的御用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师张叔平跨界设计,他曾凭借《一代宗师》入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这部影片是华语电影的里程碑,曾在40多年前荣获戛纳技术大奖,也将武侠类型成功推向国际。
说完了国内的电影节,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国际电影节的海报。
作为在世界影坛影响力最大的艺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一向被影迷所津津乐道。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戛纳电影节的海报设计风格,那无疑是「返璞归真」。
戛纳电影节的海报虽然同样注重设计感,但却甚少会将奖杯之类的元素,直接表现在海报上,而是更注重致敬电影的迷影精神。
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海报,致敬了法国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狂人皮埃罗》。
2017年,戛纳电影节正逢70周年大寿。
大红背景、鎏金字体萦绕下,意大利电影缪斯克劳迪娅·卡汀娜欢快起舞,彰显了电影节的活泼与自由。
而第65届戛纳电影节海报,这一届海报上用了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所拍摄的旧照。
海报上的梦露天真又性感,手捧蛋糕吹灭蜡烛的一刻,仿佛是在为已经走过65年风雨的戛纳电影节庆生。
实在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作为一个电影节的门脸,海报所承载的是一个电影节的艺术品位和美学风格,以及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城市和国度的电影精神、电影文化。
可怕的是,我们的这些电影节,顶着国际的头衔,却还在用三分钟PS课作业,来敷衍了事。
其实仔细想一想,丑了整整九年的北影节海报,背后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是一纸海报的设计失误,而是整个社会的「审美倒退」。
《新周刊》有这么一段话, 把当下中国形容为「低美感社会」:
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它的十大病征表现为:
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是谁,修建了这些奇葩景观;是谁,设计了这些奇葩街道;是谁,复印了这一张张网红脸;是谁,拍摄了这些土味视频和有毒广告;又是谁,拍出了这一部部烂片烂剧?
审美烂,到底是怪掌握审美话语权的人烂,还是怪被动审美的人烂?这是个问题。
在审美这件事情上,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人真正为美负责,从城市、学校、公司到家庭,人民需要恶补美育课,人民需要“首席审美官”。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还很多。
就如木心先生所说: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因为文盲还可以通过教育学习来补救,但没有审美力却是绝症,有知识也解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