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手眼中,单纯的胜利已经没有意义了,唯有秒杀和完虐敌人才可彰显实力,满足虚荣心。如同世外高人一样:不动声色饮茶,静静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那我们需要怎样做才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呢?《鬼谷子-损悦法灵蓍》中讲到了这样的内容。想要成为达到这种境界至少需要做到以下5点。
鬼谷子 损悦法灵蓍 怎样淡定的玩弄敌人3 损悦者,机危之决
本篇是第4点
四.志不乱 意不邪 圆者行 方者止
第一句很好理解,而第二句则是重点,随圆就方,使己方想圆可圆,想方可方,方可变圆,圆可变方。流畅的完成己方的既定方案。
而反过来则要使敌人志乱,意邪,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具体点说就是使敌人消息失灵,情报有误,计划混乱,执行受阻,最终一事无成。
两者相比,高下立判。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却有很多的变化,非常有意思。
最深刻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
侵华之前,日本对于战前的情报收集、计划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好,堪称完美。但这个完美详尽的计划,然并卵。
战争博弈的精髓是什么?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战法技巧,深谋远虑,而是本文题目:“志不乱,意不邪 。圆者行,方者止。”
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 纵横策
1.日本,志乱。日本的侵华计划原本是从北往南打,走满清入关时的路线,并且分步缓慢占领中国,计划非常正确,并且前期实施的也非常好,如果可以坚持实施的话,则中华危矣。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的王朝统一战争都是自北向南。日本是个小强国,国力虽强但资源少,最重要的石油储备严重不足,日本机械化的军队对石油的需求很大。所以要缓慢吞并中国。
但当看到德国在欧洲一骑绝尘的表现后,日本军方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欲望,不顾原先的完美计划而贪功求快,做出了许多违背原计划的做法。
(1).日本军方内部北进派与南进派的斗争中南进派获胜(取消了对苏联的攻势,使苏联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
(2).开始谋取东南亚的石油和其他资源(激怒英国和法国)。
(3).占领中国东南沿海(补给线狭长,暴露在美军太平洋舰队攻击之下)。
(4).南京大屠杀(激起中国民愤,即便有些人之前想投降,也改变主意了)。
(5).从由北往南打,改为了由东往西打(中国地形西高东低)。
(6).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对日宣战)。
这些行为不管是对是错,日本的计划已经混乱,急功近利,志乱无救了。
勿忘国耻
2.日本,意邪。日本军队同时和美国、中国等众多国家交战,军队分散亚太各地。一边是思乡之情,一边是归乡之日遥遥无期。一边是枯燥乏味的军队生活,一边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突袭。纵使意志再坚强的士兵,长此以往,意志怎么会不动摇?
3.日本,圆者不行,方者不止。一面是战略资源的缺乏急需扩张掠夺资源,一面又是掠夺资源引起更多敌人。一边是明知贪多嚼不烂不能急于进取,一边是面对战功的诱惑和下克上的逼迫而不断地疯狂扩张。本国内部十室九空,经济凋敝。占领区内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不死不休,如此死局,如何不败!
反之看中国。
4.中国,志不乱。日本侵华之前,中国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抗战爆发,中国是空前团结。日本每进攻一步,中国就团结一分。投降是绝对不可能了,日本明摆着是要亡国灭种来的,况且已经有人先投降了(当汉奸都得拼资历,而且下场也不好),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守待援,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敌后就打游击战。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男儿十万兵。
5.中国,意不邪。中国广大的贫穷百姓只不过是想要一个温饱的生活,如此卑微的梦想都要被剥夺,家仇国恨一起算,肯定要和日本侵略者死磕到底,意志怎么会不坚固?
向老兵致敬
6.中国,随圆就方。既可以正面打(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也可以背后打(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仅仅说敌后战场都有许多种花样: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每一种都非常的酸爽。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使日军疲于应对。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敌后战场。
侵略战争的本质是要统治占领区的人民和掠夺资源,而如果连小孩子和妇女都穿上军装和侵略军拼命,即便是占领了地盘再大又有什么意义?
总之,志不乱,意不邪, 圆者行,方者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